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新航路开辟以后,西班牙率先成为近代首个“日不落帝国”,其滥觞之功自然非伊萨贝拉女王莫属。后起之秀的英国在取而代之的漫漫征途中,有位极富传奇色彩的女王是无法忽视的路标。她便是伊丽莎白一世(1558—1603年在位),人称“童贞女王”和“英明女王”,英国都铎王朝最后一位国王,也是英国历代王朝中最得民心和最富盛名的君主之一。  相似文献   

2.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在位期间(1558—1603)正值英国文艺复兴的鼎盛时期,因此在文学史上称为“伊丽莎白时代”。实际上“伊丽莎白时代”始于1533年她出生之前,而且一直延续到1603年她死后。这  相似文献   

3.
伊丽莎白女王俊霖编译1937年,在父亲的加冕典礼上,6岁的玛格丽特曾经问11岁的伊丽莎白,“你是不是会成为下一任英国国王?”“是的,”伊丽莎白回答。“你好可怜,”玛格丽特说道。今年已经68岁的伊丽莎白·亚历山大·玛丽·温莎,这位举世闻名的女王,如今正...  相似文献   

4.
终结     
在19世纪的英国文坛上,涌现出两位杰出的女诗人:一位是伊丽莎白·巴雷特·布朗宁,即布朗宁夫人(1806-1861),另一位是克里斯蒂娜·罗塞蒂(1830-1894),她是“先拉斐尔派”著名画家但丁·加布里耶尔·罗塞蒂的妹妹。她的抒情诗平易、纤巧,哀婉动人,富于音乐节奏感,很受读者喜爱。她天生丽质,常做“先拉斐尔派”画家的模特儿。罗塞蒂一家是来自意大利的流亡者,他们的父亲是意大利烧炭党人,流亡伦敦后担任伦敦大学国王学院意大利语教授。克里斯蒂娜·罗塞蒂1830年12月5日出生于伦敦,是四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她完全靠家庭教学,精通英语、意大利语…  相似文献   

5.
汤姆·林肯当时正在寻觅一个女人,作为能与他同甘共苦的终身伴侣。汤姆的目光落在一位皮肤浅黑的年轻女子身上。她是露西·汉克斯的女儿,又是托马斯和伊丽莎白·斯帕罗夫妇的养女,与斯帕罗家一起生活,因而人们时而叫她南希·汉克斯,时而叫她南希·斯帕罗。1784年,露西·汉克斯在弗吉尼亚州生下了女儿南希后,便抱着她那襁褓中的宝贝儿沿着“荒野大道”,经过坎伯兰加普,来到了肯塔基州。南希的母亲出这趟远门时才19岁,把南希的父亲留在弗吉尼亚州。在润湿的薄暮中,她会朝着裹  相似文献   

6.
玛格丽特·福斯特是一部权威的伊丽莎白·勃朗宁传记的作者。她的这部初为人知的长篇小说的女主人公是伊丽莎白·勃朗宁的女佣人。在伊丽莎白与罗伯特·勃朗宁秘密结婚前,她护理了病魔缠身的女诗人达两年之久,随后又同这对私奔的夫妇逃往国外。这就是“威尔逊”的故事,一切事情都是通过她的双眼反映的。有关威尔逊的一切情况,我们只能通过伊丽莎白·芭蕾特·勃朗宁的书信可以了解到;而福斯特以她那丰富的想象大大充实了这一故事。这是一个美妙的主意,作品也写得近乎完美,但小说的篇幅过长,结构显得有些松散。这部小说具有英国维多利亚  相似文献   

7.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1558—1603年在位)统治时期史称伊丽莎白时期。英国此时国内经济实力增强,对外贸易发达,海外势力扩张,步入欧洲强国之列,1588年大败西班牙“无敌舰队”之后,英国逐渐确立了海上霸主地位。英国文艺复兴主要发生在这一时期,表现为文学作品的繁荣,莎土比亚和马洛等文学巨匠创作了许多经典作品。  相似文献   

8.
东篱 《世界文化》2001,(2):25-27
在英国人眼里,英国王室就像历尽沧桑遗留下来的文物。尽管历经数百年的风风雨雨,可王室的大本营——白金汉宫里里外外一切如旧,卫兵依然穿着过去的服装,所有繁文缛节也同从前没什么两样。英国报界形容英国王室大家庭就像一出肥皂剧,剧中的主角就是75岁的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女王的丈夫菲利普亲王脾气挺大,特别讨厌记者。女王的母亲伊丽莎白王后即王太后,今年整101岁,有时人们称她是全英国最惹人喜欢的老奶奶。女王的妹妹玛格丽特公主深深爱着一个男人却没能嫁给他,让人觉得怪可怜的。女王的长子查尔斯王子是个性格复杂而又很理想主…  相似文献   

9.
潘啊媛 《世界文化》2014,(11):11-13
<正>英国奥兰治小说奖让尼日利亚新生代女作家奇玛曼达·恩戈齐·阿迪奇埃(Chimamanda Ngozi Adichie)在2007年以黑马之势走进大众视野。这位70后美女作家凭借小说《半轮黄日》摘得当年的这项英国女性文学大奖,并以29岁芳龄成为奥兰治小说奖历史上的最年轻得主。接受颁奖时,阿迪奇埃说:"我现在能说的是,内心无比高兴。接下来,我该给尼日利亚挂个电话了。"阿迪奇埃出生并生长在尼日利亚,她的每一部作品都与故土尼日利亚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0.
英国是一个君主立宪制国家。现任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全称为:“托上帝洪福,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以及其他领土和领地的女王,英联邦首脑,基督教的保护者伊丽莎白二世。”在名义上女王集权力于一身,她不仅是国家首脑,武装部队的最高统帅,英国国教的世俗领袖,而且英国首相、内阁大臣、高级法官、主教等也均由她任命,停止和解散议会,批准法律,加封贵族也由女王实施。其实这些权力全是空有其名,实权全在首相以及他的内阁手中。首相和大臣的任命并非取决于女王,女王只能任命下议院多数党的领袖为首相。内阁大臣、终身贵族等人选也都是由首相…  相似文献   

11.
<正>在当今的西方世界中,实行君主立宪制的国家共有38个,英国王室是其中最有生命力的皇室家族。伊丽莎白二世于1952年2月6日成为英国女王,到今年刚刚过去的9月9日,她已打破其高祖母维多利亚女王所创下的63年216天的在位纪录,成为英国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伊丽莎白二世在位60余年,从登基之初的低调少女到恪尽职守的模范女王,见证了英国的蜕变与再次起步。关于女王的传记和文章数不胜数,用"精彩"二字来概括女王的人生一点都不为过。爱情上,年轻时的伊利莎白  相似文献   

12.
友好的报答     
1956年我生儿子那时,在医院里和一位年轻妇女住一间病房,她在同一天也生了一个儿子。也许是由于我的双亲开有一家花店吧,我们的病房里很快就充满了玫瑰花甜甜的馨香。在第七次给我送来花束时,我却感到有些不安起来,因为和我住同屋的安从没有收到过一朵鲜花。她坐在床边,探身欣赏着刚刚送到的花束。她年轻、漂亮,但她褐色的大眼睛中的某种神情使我感到对她这样的年纪来说,似乎已经历了过多人生  相似文献   

13.
桂冠诗人的幽默与嫉妒心德莱顿(John Dryden,1631—1700)时常宣称他生性严肃,不苟言笑,更缺乏幽默感。可有件事却戳破了这位桂冠诗人的“自画像”:德莱顿与妻子伊丽莎白夫人关系不甚和睦,照当时一篇讽刺文的说法,德莱顿是受他一位兄长的威逼要挟才被迫娶她为妻的。婚后他成天呆在书房  相似文献   

14.
汪莉 《世界文化》2002,(6):29-30
1974年7月18日,本世纪最伟大的原苏联军事家格奥尔基·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元帅溘然长逝,享年78岁。 这位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屡建奇勋的将领,葬礼却冷冷清清,没有一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参加,甚至连军方代表也没有到场。回忆起人殡的场面,朱可夫的最后一位主治医生格奥尔基·阿列克谢耶夫不胜感慨。 阿列克谢耶夫是位退伍军医、少将。在朱可夫元帅生命的最后9年,他一直担任其主治医生,伴随朱可夫走完了生命的最后时光。他回首往事道: 那还是1965年,我在布尔坚科陆军医院任内科主任。朱可夫元帅的第二位夫人加林娜·亚历山德罗夫娜也被派到这里工作,这是位年轻美丽、为人谦逊坦诚的胃肠病专家,深得医院同事的尊敬。 一天,她匆匆地来找我,求我替她丈夫诊病,朱可夫的心脏似乎有点问题。她向我求助并非偶然,  相似文献   

15.
幽默     
儿子不同意母亲想让年轻的儿子娶一位大龄富姐,儿子不同意。“你对她哪方面不满意呢?”母亲问。“她的过去。”儿子回答说。“她的过去是无可非议的。”母亲反驳道。“我不否认这点,”儿子辩解说,“但是,她的过去对我来讲太长了。”超重弗朗索瓦兹跟着母亲一起到邮局寄信。信封上已贴好一张邮票,但它显然是重了些。邮局职员称重后说:“夫人,您的信太重了,应该再贴一张邮票。”这时,弗朗索瓦兹扬头对母亲说:“妈妈,如果我们再贴一张邮票,这封信不是更重了吗?”事出有因海伦:汤姆,每逢我唱歌的时候,你都要躲到阳台上去,难道你不喜欢我引吭高…  相似文献   

16.
这张邮票是由巴哈马政府发行的,距今已整整二十年了。这张邮票令人回忆起航海史上那段或许早已被忘却了的时期,因为票面上的图案是一艘著名的英国丘纳德轮船公司的“伊丽莎白女王”号,这艘船载重约八万三千吨,是历史上最大的客轮。这艘船曾有一段非凡的经历。在她即将下水前,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于是她横越大西洋的处女航与1936年她的姊妹船“玛丽女王”号在一片庆贺中进行首次航行截然不同,是在极其秘密的条件下  相似文献   

17.
在1977年出版的美国文化史名著《伊甸园之门》中,莫里斯·迪克斯坦把我熟悉的欧文·豪和另一个叫苏珊·桑塔格的人誉为美国当时目光最敏锐的文论家。“谁是苏珊·桑塔格”?2002年的某个冬夜,我的心中浮现出这样的疑问。一、美国最智慧的女人我没有想到,苏珊当年如此年轻,才44岁时就获得那样的评说;更没有想过她是一位女性,在我的印象中,在思想界获得成功的女人可没有娱乐界那么多;更没有想到,在美国她早就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一个“明星”级的知识分子,过去四十多年中,她一直处于舆论的中心,关注世界和被世界关注。苏珊1933年1月16日生于曼哈…  相似文献   

18.
正黛芙拉·墨菲在我大半生的旅行生涯中,我一直仰慕一位旅行家、作家——黛芙拉·墨菲(1931—)。她出生于爱尔兰的利斯莫尔,至今仍住在那儿。我从1960年代开始阅读她的作品,从她的第一本书《飞驰》(1965)读起。1969年,我在新加坡遇到一个自称见过她的英国人。他问她,身为女性,她是怎么做到为了写《骑骡游埃塞俄比亚》(1968)而周游那个国家的。她回答:"很简单,我扮成男的去那儿。"  相似文献   

19.
公主新娘     
公主新娘牟庆英,商秀俊编译做了大不列颠君主近40年后,伊丽莎白女王头顶皇冠轻松愉快地抵达美国首都华盛顿。但情况并非总是如此的,在1951年,她初次前往殖民地的旅途中只是位25岁的公主。她那时是相当内向的,竟要求当时的白宫第一夫人贝丝·杜鲁门不要举办欢...  相似文献   

20.
薄饼赛史话     
世界上比赛名目繁多,令人目不暇接,其特点也是五花八门。著名的英国白金汉郡“奥尔尼薄饼赛”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便是唯有妇女才能参加比赛。传说这项竞赛起源于一位奥尔尼的家庭主妇。在1445年忏悔节,这位妇女正在制作薄饼,忽然听到召集镇民们去做忏悔的钟声,便匆忙奔向教堂。当时,她系着围裙,戴着头巾,甚至忘记放下手中的饼锅。锅中的薄饼还在咝咝作响。后来,这种习俗诱发了维多利亚时代的诗人托马斯·赖特的丰富想象。他曾写了一首56节的歌谣——“薄饼赛的钟声”。诗中描述了伊丽莎白一世时代的这项竞赛,洋溢着浓郁的风情韵味。诗中描写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