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网络文学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迅速崛起,逐渐与传统文学形成双峰并峙之势,进而影响了我国文学发展的总体格局。关注网络文学,探讨其文学价值,寻找其发展定位和方向是不容忽视的话题。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网络文学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快速发展,研究网络文学语言是语言文字工作者的责任。网络文学语言的言说方式和内容显示出多元化,在文学价值、审美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认同方面逐渐形成一定倾向。这些都影响网络文学的走势及未来的发展,并且将直接影响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网络文学以其独特的审美特征带给读者崭新的文学体验,但仔细品读后便发现其价值偏离亦不能忽视。在审视网络文学发展现状和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基础上,分析研究网络文学具有的自由化、平民化等审美特征及价值偏离因素,并对其价值调适路径进行初探。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当下网络文学作品为研究对象,以网络为视角,对我国网络文学的发展现状、社会价值、文化价值等进行了分析,并从与出版界联姻、与游戏网站加强合作以及与影视媒体相互融合等方面阐述了当下我国网络文学作品的发展前景,以期为促进我国网络文学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意义表征的图像技术与传统经典的技术祛魅是技术语境下网络文本创建的显在特征。网络文学的技术升级不是针对艺术的尊重而是再现历史依据性的悬置与文学审美本体的缺席,到底是一种新的美学思维在崛起,还是对传统美的彻底颠覆,这关涉到数字技术语境下的网络文学新样态的学理思考与发展性价值引领的关键问题。以新民间文学的视野传承"文学场"的传统经典,重构超越雅俗的"网络性"当下经典,强化网络自由与文学担当的自律意识,实现网络技术与文学艺术的价值统一,弘扬网络文学主流价值的正能量,对于推动网络时代社会多元文化的和谐健康繁荣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网络文学是自上世纪80年代随着网络媒体,即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蓬勃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形态。西方学者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对网络文学进行了相关研究,我国的学者起步相对较晚。当下,网络文学的研究在中西方仍然是一个比较新的课题。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网络文学不再是一个受争议的概念,而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文学现实,它正以其独有的特点及价值,蓬勃发展在当代文学艺术之林。本文从界定、特点及价值三个方面对网络文学的生态进行概述,力求更多的文学研究爱好者对网络文学有更为客观的了解,并促进网络文学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7.
21世纪以来,经过二十年发展,中国网络文学评价体系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从核心表征而言,主要呈现为以理论探讨为基础、以作品批评为主导、以制度创化为根本;从存在问题而言,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评价标准"割裂"、对网络文学的科技含量与艺术特色关注不平衡、对网络文学新兴特质之归纳及理论"预设"大于实践概括等,都内在地推动了评价体...  相似文献   

8.
随着数码技术及万维网的广泛应用,网络文学迅猛发展并迅速融进社会生活,在写作题材、表现主题、创作手法、文学语言、文学价值等文学活动要素方面对传统文学产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影响,使文学的写作题材更加多样化,创作主体更加平民化,创作目的更加非功利性,甚至使文学价值理念在价值取向上向虚拟现实变迁,在价值尺度上向个人会心转换。  相似文献   

9.
网络文学作为一种以互联网为传播媒介的新型文学形式,因其不同的传播媒介,实现了读者与作者的共同创作.通过分析网络文学超越传统文学的特征,探析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在文学审美性、艺术性、人文性及作品品质方面的缺陷,提出网络文学必须依托传统文学,才能获得更好发展.  相似文献   

10.
伴随着中国网络文学的稳健向好发展,网络文学的经典化建构具有必然性。然而,在网络文学经典化建构的过程中,我们仍然面临着商业利益导向、跨界性迎合和乌托邦式的狂欢等一些突出的问题。直面问题,文章提出网络文学经典化建构的多维路径,主要包括:强化网络文学创作主体的综合素质、优化网络文学经典化的外部空间、健全网络文学经典化的评价体系以及培育网络文学经典化的后备人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展开对网络文学经典化建构的当代反思,以期有效推进我国网络文学的经典化建构进程。  相似文献   

11.
伴随着大众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信息化、商业化、产业化,中国当代文学呈现出世俗化、喜剧化、散文化的特征。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文学创作的一种解放,但也不能忽视对文学的发展的不利因素。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90年代,大众文化思潮兴起,在此影响下,中国当代文学呈现出"众声喧哗"的繁荣景象,本文试从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实质出发,说明这种所谓的"众声喧哗"只不过是形式的变化,它实质上是虚无的。  相似文献   

13.
《柳州师专学报》2019,(3):122-126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存在教师主导课堂、对现代教育技术利用不足和教学"互主体性"未能真正实现等问题。引入媒体融合对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丰富该课程的教学资源、倒逼该课程构建开放的课堂、创新实践教学有积极的作用。在媒体融合背景下,通过开展网络教学、面对面课堂研讨和课后总结拓展,可以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的"翻转式"教学模式,使师生成为学习共同体,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教学相长。  相似文献   

14.
作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学,是对人类生活、思想、情感、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反映,涵盖了丰富的文化内容。文学在文化这一大背景中寻找自己的机遇与挑战,更努力在文化的变迁中体现自身的价值与意义。文化在文学的发展中得以滋养和积淀,更在文学的创作中得以表述和体现。这种相互的作用关系,就使中国当代文学具有了多维的文化价值。首先,从文学的视角看当代文化的历时性发展和共时性格局;其次,从当代文学的基本形态看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选择及价值取向;最后,在当代文学与传统文化、西方文化和当代文化的关系中,探讨其隐藏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5.
学术界目前对“中国当代文学与道家文化”问题有所关注,但研究上却存在很多不足,如在问题领域、研究思路、作家作品范围上都很狭窄,理论资源、研究方法也很贫乏。导致这种状况有社会思潮、研究兴趣、问题难度和认识偏差等四个方面的原因。本人认为,为了最终解决“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时代难题,我们不应忽视对“中国当代文学与道家文化”问题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中国当代女性主义文学的价值和意义不仅仅局限在文学主题的女权表现上,它同时还体现在对传统文学形式及其艺术法则和审美范式的全方位突破、创新上。这种突破和创新,事实上构成了中国当代女性主义文学价值意义的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层面。在中国当代女性主义文学诸种文学体式的创作中,其对性别题材的全面开掘,对性别审美的大胆探索,对个人化写作的大力张扬,正体现了这种艺术突破和艺术创新的最具影响力的内容和方面。  相似文献   

17.
当代文学的诗化之美、虚静之美和自然之美,与道家审美取向存在着意义关联;当代文学中的怀疑、否定、反异化、崇个体精神之中明显可见来自于道家文化传统的资源支撑;在公平、正义、民主、法制等学理中心话语之外,当代文学进一步继承和超越了道家文化的价值多元、判断悬置、反对异化、尊崇个体等精神资源,以审美形式参与到现代文化的建构之中.道家文化既不以道德建构作为诉求的主体目标,也不以逻辑推演去征服人的心灵空间,而是以自己的个体性体认与独立品格及其审美感性直观方式,求证个体生存与世界之间的意义.道家文化丰富了中国当代文学的表现形态,参与了中国当代文化的创造性建构.  相似文献   

18.
文本细读是新批评的重要理论遗产,然而在文学研究活动中,常常出现忽视文本细读的现象。文章通过阐释文本细读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充当奠基石、“源头”的作用,意在引起人们对文本细读的重视。重建人文精神以便更好地进行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相似文献   

19.
在应用型背景下,古代文学教学急需当代性转换。当代性转换的内涵为树立面向现代、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确立服务职业、满足事业的教学思路,构建以知识为基点、以精神为灵魂、以思维为根本的培养模式。这种转换具有时代性、地域性、复合性、针对性等特点。在转换过程中应避免理念性误区、方法性误区、前沿性误区、范式性误区。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文学研究面对文化研究的冲击所作的调整入手,分析新世纪的文学研究如何在自身传统与外来影响的交织中重新定位和进行价值立场的重建,从而构建中国文学研究的独立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