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青少年道德意识的提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班杜拉"交互决定论"通过环境决定作用,环境和人的交互作用以及环境、人和行为三者的交互关系,把人、环境、行为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使个体行为在环境陶冶下,内化为个体道德意识,从而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本文首先阐释了班杜拉"交互决定论"的内涵,道德意识的解释范示,从而提出道德意识的构建策略。  相似文献   

2.
娜仁  杨成 《现代教育技术》2005,15(1):21-23,27
网络教学是一种时新的教学形式,发展势头迅猛。但由于其自身的特征,导致教学交互成为制约教学质量的瓶颈,因此引发了对网络教学交互的研究。本文基于班杜拉的交互决定论提出了网络教学的交互要素、交互形式、交互模式,旨在更好地研究网络教学,提高教学绩效。  相似文献   

3.
班杜拉三元交互决定论的教育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的成效受教育者自身素质、教育行为及其所处环境三者的相互制约,学生的发展取决于其个体素质、个体行为及环境三元的交互作用。主体因素、行为与环境三元中任何一方的偏差势必导致教育步入误区,影响个体的健康和谐发展。在我国基础教育中,这种失误现象普遍存在着。因之,教育改革势在必行:营造和美化教育环境,规范和优化教育行为,改善和提升教师素质。教育须依循这三元的辩证关系,以便减少和预防失误。  相似文献   

4.
“交互决定论”下新生代农民工社会适应能力及其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总结新生代农民工社会适应现状的基础上,运用"交互决定论"分析新生代农民工社会适应中环境因素、行为因素、个体因素的交互作用,构建了培养新生代农民工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的"四层面"(组织层面上的政策保障、媒体层面上的信息宣传保障主体层面、行为层面)培养机制。  相似文献   

5.
一、几种不良的道德环境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道德问题凸显,家庭教育责任的推诿,社会公德的淡漠,人们好像生活在各自的世界里,对周围漠不关心,对青少年的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飙车、逃学、吸毒甚至自杀等行为,已严重充斥着整个社会。人们在纷纷责怨青少年自身的同时,社会环境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6.
三元交互决定论视域下,少先队辅导员创新能力可视为少先队辅导员个体、行为及所处环境三因素交互作用的集成;引入三元交互决定论,可为少先队辅导员创新能力培育体系构建提供有效指导。少先队辅导员个体、行为及所处环境三因素间两两交互作用及三元因素的共同作用是创新能力培育体系建构的内在机理。多维提升辅导员创新意识、强化辅导员关键创新行为、营造少先队创新工作环境是推动创新能力培育体系发展,促进少先队辅导员创新能力培育、提升的应然选择。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研究柯尔伯格道德建构理论的基础上,旨在阐明实践和环境是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的重要条件。柯尔伯格认为,个体道德的发展,既不是由教育给定的知识内化过程,也不是生物学研究的本能成熟所致,而是主体在环境影响和实践活动中建构起来的。青少年的德育过程不能仅仅理解为纯理性的思维产物,也不能看成是被动适应预先设定的程序,更不是站在实践之外静观,这就要求德育主体要积极主动参与实践。同时,思想品德的结构也决定了德育具有鲜明的实践特征,因此实践是德育的本质属性。实践绕不开环境,环境对德育主体具有强大的塑造功能。  相似文献   

8.
提升学习者的学习道德修养,需要构建以学习责任感、学习使命感、学习敬畏感和学习幸福感为体系的学习者道德意识基本框架,以培养有操守的学习者为目标。学习责任感是对学习者学习动机和行为的底线要求,是对其履行应尽学习义务提出的硬性指标;学习使命感是由学习责任感升华而产生出的一种更具社会意义的道德意识和观念;学习敬畏感要求以虔诚之心对待学习活动,倡导学习者养成尊师重道和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学习幸福感是学习道德情感体验的终极追求,它关注学习给学习者个体带来的获得感和意义感。  相似文献   

9.
自我意识是人的存在的本质,自我意识的本质是死亡意识。通过体验死亡,思考死亡可以建构起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人生智慧。中世纪的上帝随着人的理性和意志的恢复已离我们远去,但理性和意志给世界带来繁荣的同时也导致了人自身的堕落。道德的本质是自律,自律源于人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从另一个意义上说就是人的信念和信仰。面对出生和死亡,我们无法选择,但我们可以选择属于自己的人生观和死亡观,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和快乐。  相似文献   

10.
论述了志愿服务对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的意义,阐释了志愿服务具有的志愿性、公益性、非营利性等伦理特征。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可以提高道德认识水平,丰富道德情感,强化道德责任,发展道德智慧,提升道德实践能力。当前,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应更好地理解志愿服务的内涵,理解青少年道德品质形成发展的规律,坚持量力性原则,注意利他性动机与利己性动机的结合,因势利导,以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向积极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1.
幼儿是道德意识启蒙的重要阶段,因而“荣辱观”对培养幼儿的道德意识具有极其深远的现实意义。用“荣辱观”来促进幼儿的道德意识的提高,我认为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①为人师表,率先垂范;②掌握客体,因材施教;③知行结合,寓教于乐。  相似文献   

12.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背景下提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纲”,是青少年拥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的精神力量之源。建构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协同机制,需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讲话为统领,厘清“四个共同”“五个认同”、马克思主义“五观”之于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要义。在此基础上,遵循“知—情—意—行”的心理逻辑,坚持“家—校—社”的多元协同,确保“党—团—队”的一体联动,进而建构全方位、立体化的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协同机制。要实现这一机制,需建立大中小一体化的育人体系,助推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常态化发展;创设家校社协同育人空间,促进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互嵌式发展;完善党团队一体化育人链条,实现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贯通式发展。  相似文献   

13.
<正>新媒体的传播有利于青少年个性的自由发展和主体意识的培养,但新媒体环境下多元价值观的碰撞也对青少年的道德成长尤其是道德理性的养成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因此,应注重新媒体环境下青少年的道德理性养成教育,以道德认识的引导为源头,明确其道德选择的价值取向,重点培养其道德选择能力,使之能应对不同的道德情境。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中的有益因素,推动新媒体成为青少年道德成长与发展的有效平台和有益载体。  相似文献   

14.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建立和谐民族关系、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举措。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民族性视角解析,“民族心”“民族意”“民族情”“民族力”构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四重内涵。而社区教育在助力“共通语言、交往空间、民族情感、物质基础”等影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成的基本条件供给中具有独特价值。社区教育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其价值实现的主要路径有:重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以习用共通语言凝结“民族心”;丰富社区教育互动形式,以拓展交往空间凝聚“民族意”;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以涵养民族情感凝集“民族情”;扩大社区教育资源共享,以奠定物质基础凝合“民族力”。  相似文献   

15.
交互问题从来都是远程教育的核心问题,随着虚拟学习社区的悄然显现,这一问题变得更加突出。本文通过对国内外交互研究现状的定量分析发现,尽管有关交互研究的理论成果已经相当丰富,但是,相对于我国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的实际来说,理论研究还相对薄弱。基于此,我们进一步对交互理论研究成果进行了定性分析,发现虚拟学习社区中的交互研究刚刚开始,主要表现在:①没有回答虚拟学习社区中交互的本质;②没有回答虚拟学习社区中交互与学习者学习能力和教学内容结构松散程度之间的关系;③虚拟学习社区中交互模式和设计研究(怎么做)与交互本质(为什么)、交互(是什么)之间没有形成统一体系。考虑到虚拟学习社区交互系统本质上是个“人造”信息控制系统,笔者认为交互结构研究应该是进一步研究交互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6.
规则意识的培养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学校法治教育的基点和关键。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立足教材、挖掘课外素材,拓展规则意识培养的教学资源,加深学生对规则的理解,引发情感体验。可运用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和实践锻炼法,让学生设身处地体验规则,在情境中认同规则,在实际生活中践行规则,循序渐进地培养小学生的规则意识。还需要完善规则教育评价机制,发挥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形成家校育人合力。  相似文献   

17.
加强青少年道德能力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深刻认同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亟须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青少年道德能力的教育与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通过传承传统文化、贴近生活教育、加强社会实践、优化德育大环境等路径,探索全新的德育理念和模式。  相似文献   

18.
从本质上而言,社会分工不断细化是现代社会演变历程的浓缩,这不仅影响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也直接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形态及生活方式.强度大、速度快的工作生活节奏使得传统社区的共同体意识逐渐坍塌,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与以人为本理念的偏离.当下中国所倡导的城市社区建设正是一种回归和谐共荣生活方式的尝试,而社区的共同体意识在其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相似文献   

19.
普及宪法常识,培育学生的国家观念、规则意识、诚信意识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目标追求。教师应以法治意识的启蒙为切入点,通过课前梳理,整合教学内容;课内聚焦,提升课堂实效;课外延伸,拓宽教育阵地等教学策略,使学生从小养成规则意识,形成法治理念,成为遵纪守法的“小公民”。  相似文献   

20.
从分析“文化决定论”切入,强调在汉语诗歌活动中,遵循人文逻辑对“汉语文化共享体”的认同,不同于依循泛政治化逻辑对“想象的政治共同体”的认同,而汉语诗歌一个世纪的现代化进程,所缺失的正是对“汉语文化共享体”的自觉认同,及与之相应的对“与汉语形式不可剥离的精神”的真切体认,这双重缺失,与把汉语诗歌语言同质化为西方语言、工具语言互为因果。在全球化的境遇中,超越“文化决定论”,在诗歌活动中重建“汉语文化共享体”的立足点,是文化多样性及与之相应的人类精神的无限丰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