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瓦尔特·科尔(Walter Kohl)是德国前总理赫尔穆特·科尔( Helmut Kohl)的长子,出生于1963年.他的父亲赫尔穆特·科尔于1969年当选为德国莱茵兰—普法尔茨州州长,在1982年至1998年间任德国总理,执政时间长达16年.这注定了瓦尔特一生将生活在父亲耀眼舞台的阴影中.  相似文献   

2.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结识了中央电视台青少部年纪最小的小记者马字歌。当肘,她是北京市西城区官园小学三(1)班的少先队中队长,9岁。在中央电视台1996年4月面向全社会公开招聘首批小记者的统考中,因总考成绩排名榜首而受聘。从1996年5月29日以来,她已经为台里做了许多节目,1996年8月24日,我陪她到中央电视台,看她为她自己写本儿并演出的电视作文(小圆桌)和(我要做孝敬父母的好孩子)两部电视片解说配音,制作节目。那天下午,我们骑车来到中央电视台。一位名叫干燕的年轻女导演迎候在中央电视台大门口。走进院,步入大厅,我的第…  相似文献   

3.
(一)5/95期一、词(1)这样的例子时而从报纸上看到。(18页)——时而这样,时而那样。该用时常。(2)(同一篇文章)①新闻的主题就是新闻的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和谋篇之本,②主题是副题是…·。(2页)——两处主题的概念不向。第①处是词典上唯~的解释。第③处流行【新闻界,把生标题简化为主题。这是不当的,特别是不应该出现个问~篇文章中。新闻界也有使用正题、主标题的。1匕副、主、次,为人熟知。(3)望着她那被病魔摧残的瘦弱的面容…··。;(2页)——瘦弱形容身体。该用清谁。(4)含们喊着__:姐的名字.大山无…  相似文献   

4.
今年“八一”刚过,就收到了山东省离休老干部王哲同志的一封热情洋溢的信,以及厚厚的一本她的《十一年老年大学作业选》。读了她的信,翻阅着一篇又一篇朴实无华但却饱蘸着激情的文字,我们不能不为这位老同志的乐观精神和勤奋好学的事迹所感动广。王哲同志是军报函授中心第六届的优秀学员,她的作品曾被(函授通讯)选用过。函授中心教务处的同志们对她的名字是熟悉的。然而,对这位已有75岁高龄、从1937年就开始参加革命活动的老同志,我们只是在这一次读了她的(作业选)之后,才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的。看一看《十一年老年大学作业选)…  相似文献   

5.
书架     
·文学艺术·《时间旅行者的妻子》作者:[美]奥德丽·尼芬格译者:夏金安版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4月版定价:29.90元提要:这是一个新颖的故事,一本让人在泪流满面中领悟生命与存在的书。相遇那年,她6岁,他36岁;;结婚那年,她23岁,他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媒科技》2007,(8):28-28
天极ChinaByte8月20日(熊海燕)细分功能已经成为视频网站挖掘的富矿。昨天,科尔威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推出新型视频留言网站服务“对你说”(duinishuo.com)。[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赛珍珠(Pearl S·Buck,1892~1973):世界著名女作家,以描写中国农民生活的巨著《大地》于193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赛珍珠出生于美国亚弗吉尼亚州希尔斯保罗.原名泼尔·康福·赛登斯屈克。出生几个月后就随父母来到中国,此后一生中的前40年基本上在中国度过,“赛珍珠”是她给自己起的中文名字。1935年,赛珍珠回美定居,1951年当选为美国作家协会主席。在她一生的一百多部作品中.绝大多数是描写中国的.是西方社会中唯一一位专写中国题材的作家。  相似文献   

8.
梁锋 《新闻前哨》2014,(12):88-88
奥莉娅娜·法拉奇(1929年~2006年),是20世纪最为著名的新闻工作者、战地记者和小说家之一,她以尖锐、犀利的采访风格和独具个性的文学创作,在新闻界取得骄人的成绩,赢得了极大的国际声誉。她1929年6月29日生于佛罗伦萨,1950年任《晚邮报》驻外记者,1967年开始任《欧洲人》周刊战地记者。  相似文献   

9.
上海的老年人中或许还有人会记得:本世纪30年代,有个30多岁的外国女人,怀里抱只长臂猿出没于霞飞路福开森路(现淮海中路武康路)一带;或许也有人在南京路的著名粤菜馆——新雅酒家的文人墨客谈天说地席间,见到在慷慨作东的幽默杂志《论语》的出版人邵询美座分有她的身影。她,就是当时美国《纽约客》杂志社(NewYorker)特派中国的通讯记者项美丽——EmilyHahn艾米莉·哈恩),爱称密娘(Mickey),项美丽是我父亲邵询美为她取的中国名字。密姬这个人自幼小起就深深印在了我心里,某年的春节期间,我在络绎不绝的来客中间第一次见到…  相似文献   

10.
面塑奇葩     
鹿耀世  大言 《出版参考》2007,(11):51-51
早在宋代,民间即有面塑作品问世。它主要取材于妇孺皆知的神话传说和戏曲人物。发展到近代,已成为登堂入室、雅俗共赏的艺术,得到社会名流、文人墨客的钟爱并予以珍藏,在面塑形成的不同流派中,北方的面人汤(子博)、面人郎(邵安)、面人曹(仪策)是著名的三家。中年作者刘荫茹即是已故面人曹的得意弟子。她18岁从师学艺,孜孜以求,极其用心,不但继承了曹先生作品精华,而且有了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左雪文 《新闻三昧》2005,(11):45-45
北京出版的某大报上以“100岁的黄耀芳——喜糁粥善饮酒爱看戏(寿星秘诀)”为题,报道了今年100岁的江苏如皋市如安镇周群村21组黄耀芳老人的健康长寿秘诀。中说,:“黄耀芳善饮白酒,在她年轻时娘家家境富裕,她就喜欢喝酒,一顿正常饮白酒总在半斤左右,年纪大后,酒量有所减少,现在每天中午饮一两多白酒,晚上不喝。人也吸烟,年轻时吸水烟,在她50岁左右时,她有了心口疼、筋骨疼的毛病.到医生那儿看病,泰兴广陵的一位医生叫她学抽烟,顺顺气,她就学会抽烟……”  相似文献   

12.
我是罗杰·博伊斯乔利,是莫顿一瑟奥科尔公司的高级工程师,具体负责"挑战者"号航天飞机设计、制造固态燃料火箭助推器.  相似文献   

13.
新中国成立前后,一批爱国华侨青年冲破家庭和地域的阻隔,辗转回到祖国,积极投身于建设祖国的热潮中,蔡健予(原名蔡明华)女士就是其中的一位。她17岁随家人迁居新加坡,1949年离家赴香港,后到北京学习、工作,1957年调至福建省侨务办公室,现已离休。离家32年后,她终于回到了日夜思念的妈妈身边,可是年老健忘的妈妈竟然不能认识自己的女儿。[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新闻事业之透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新闻事业之透析[美]朱迪·波伦鲍姆编者按朱达·波拉鲍姆JudyBolumbaum,美国爱荷华大学(UniversityofIowa)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她是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硕士、斯坦福大学传播与政治学博士,曾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  相似文献   

15.
西奥多·德莱塞(1871—1945)是20世纪美国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之一,《嘉莉妹妹》(1900)是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主人公嘉莉是个俊俏的农村姑娘,她羡慕大都市的物质生活来到了芝加哥谋生,但严酷的现实粉碎了她的美梦,迎接她的是失业和疾病。  相似文献   

16.
信访工作,一直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倾听人民群众心声,为普通百姓排忧解难的途径。只要留心观察,人们很容易在自己的视线中发现这样的上访者:他(她)往往用纸或布写着一个大大的“冤”字举在手里,带着大包、小包,甚至铺盖和锅碗瓢盆,常年出现在当地、省城及首都的信访办、法院、检察院、政府等有关部门的大门前。他(她)们要讨说法,要搏一口气;他(她)们要诉冤情,要惩真凶;他(她)们要求赔偿,要求享受“应有的待遇”。有的是真有冤情,合法权益真的受到侵害;有的是期望过高,或不懂法律,真的无理;也有的则是胡搅蛮缠…  相似文献   

17.
她怀孕了,他不见了 (新闻事件一)5月16日,广东22岁的女孩爱心(网名)未婚生下一对双胞胎女儿。怀胎5个月她才检查出身孕,而直到目前,孩子的父亲一直未出现,她还是一名大4学生,还有1个月她才能拿到毕业证,她甚至还来不及交毕业论文,更无力支付医药费……孤立无援的爱心通过网络向《法制周报》求助。  相似文献   

18.
奥莉加·伊万诺夫娜·维诺格拉多娃(OЛbraИBaHoBHa BИHorpaДoBa)是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的报刊活动家。她1881年出生于一个神甫家庭,青少年时期展现出非凡的音乐天赋,但在俄国革命的影响下,她中止了在音乐学校的学习,投身于工人运动中。维诺格拉多娃1901年参加革命,1903年在下诺夫哥罗德从事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宣传鼓动工作;1903至1904年间曾在布尔什维克柏林小组工作;1905年春,在乌克兰南部的敖德萨和赫尔松的地方党组织工作,担任"集体领导"成员;1905年8月底至9月初以及1906至1907年在彼得堡工作,担任过维堡地区的鼓动员。  相似文献   

19.
一场《音乐的殿堂——歌剧、云南现代民间音乐会》。如同袭人的清风.在周六晚的TOG诺地卡拂过每个听众的心灵。如她歌声般清纯的石妮,14岁就从故乡昆明赴英国伦敦留学,2008年荣获加拿大温哥华英属哥伦比亚大学(UBC)音乐学院歌剧系学士学位。石妮用她纯正规范学院派的演唱,打动了每个人。  相似文献   

20.
方箫 《新闻传播》2007,(10):56-57
假设一个孩子长到十岁却一直没接触过异性而且没有接受过一点有关异性的教育,这时有人发现了他(她),问:“你是男孩还是女孩?”他(她)肯定搞不懂该怎么回答这样的问题,因为他(她)对自身,存在缺乏比较性的认识。到头来这孩子要么缄默不语,要么就乱答一气,难免不闹出笑话来。这种情况下,熟知性别区分的旁观者最有发言权(因为性别的区分问题毕竟是个几乎人所共知的事情),他们一句明确的答复也使这个孩子对自己的性别有了最早期的心理认同。[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