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是一个农以为本的国家,民间祭祀着不少与农事相关的神灵,虫王便是其中之一。在我国民间,一般都只流传着虫王是“鹙”和“刘猛将军”的传说,但在山西省晋南和晋东南地区所供奉的虫王却是唐太宗李世民。这有多方面的原因:有“以旱蝗责躬”的神化传说,也有人们对他的纪念缅怀,还有这一带历史上是一个多蝗灾地区,所以人民祭祀他,以求丰年。  相似文献   

2.
岁时节日习惯上分岁时佳节、农事节气和公历节日。岁时佳节是中国传统的喜庆节日与祭祀节日;农事节气则是根据节令物侯而制定的,是中国特有的节气;公历节日是国际无产阶级普遍纪念的节日和中国特别规定的纪念庆祝节日.  相似文献   

3.
虽然缺乏翔实的资料记载,梁祝传说传人白族地区的准确年代难以判定,但是,综合考察梁祝传说在内地与白族地区的流播情况、文本内容以及白族地区和内地的联系等因素,本文认为,梁祝传说传人白族地区的时间最早可上溯至南宋末年,而传说在白族地区大规模的流行应该自明代开始。  相似文献   

4.
过腊八节     
1月17日晴腊八节,俗称"腊八",即农历十二月初八,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吉祥的传统。相传这一天还是佛祖释迦摩尼成道之日,称为"法宝节",是佛教盛大节日之一。北方许多地区在这一天都有喝腊八粥、腌制腊八蒜的习俗,我家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5.
龙是古代白族民间传说中最受崇拜的神灵之一.龙之所以在白族口头文学中具有丰富多彩的特色,这是因为龙不仅是白族传说中单纯的神话的传说,而且是根据社会生活和斗争的愿望,表达对邪恶的仇视与鄙弃,对善良、美好、和平的憧憬;因此,透过龙的传说、可以折射出白族历史发展的演变过程、审美心理和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6.
《英语辅导》2004,(3):28-32
偶人节3月3日,是每个家庭为家中的女儿祈求幸福和幸运的日子。有女儿的家庭会在这个节日摆出特别的偶人,并把它们贡献给桃花。这个节日在日本的名称为“雛祭η”,意为“偶人节”。  相似文献   

7.
云南环洱海地区白族妇女腰饰包括围腰、把手和飘带三部分,其款式简洁大方,色彩素中带艳,工艺繁缛复杂,纹样则体现出白汉文化的交融;它们折射出了不同历史时期白族人民的生产生活状况,是其民俗文化的集中体现,同时也体现了白族人民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8.
节日的内容错综复杂,在其间祭祀先祖(神灵)、生产活动、禳解祸福和择偶性活动等往往交织在一起,如果以节日活动的内容为标准去加以归类,很难揭示出节日与节日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也很难探寻节日设置的文化属性。这里通过对黄岗侗族节日的调查,其节日的设置都是以特定的时空场域为转移,在节日与节日之间、节日与所属的民族之间存在着极为严格的层次性差异,不同层次类型的节日,其涉及的时空场域亦具有很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白族本主崇拜是在原始宗教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多神信仰形式,它不仅与原始宗教有着本质的区别,也与白族群众中所流行的巫教、道教、及其他民间宗教有许多差异,有的论者往往把它们混为一谈,故此,辨正于下:首先,本主崇拜与巫教不同巫教是一种普遍流行的宗教文化形式,在世界各民族的童年时代都曾有过巫教的存在,并在以后的社会生活中仍有不同程度的保留,白族也不例外.白族的巫教一般称为  相似文献   

10.
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是重要的农事节日和传统的民俗节日,在二十四节气中吟咏清明的诗歌数量最多、质量最好。  相似文献   

11.
本主崇拜是白族独有的一种宗教信仰。白族人把唐朝将军李宓奉为本主崇拜,则是这种信仰中令人不解的一个奇特现象。从安抚亡魂到敬奉神灵,白族人祭祀李宓的心态转换实际上完成了从原始崇拜发展到本主崇拜的一次转化,表现出相对理性、智慧和文明的特征。而由《南诏德化碑》中的奸佞小人到忠肝义胆的将军,李宓形象的转换更反映了白族文化与汉文化融合的进程。历朝历代的文人、艺术家们奇妙的创作心理,也都在供奉李将军为本主这种文化现象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以蒙古族"猎人海力布"命名的民间故事类型,讲述的是善良的猎人从神灵(或动物)那里获得懂禽言兽语的能力,面对一系列禁忌表现出不同态度,由此产生了风格多样的故事。根据调查收集发现,在白族的民间故事中也有"猎人海力布"型故事,本文将对已收集的白族"猎人海力布"型故事进行解析。  相似文献   

13.
青海汉族围绕着农事生产展开的与土地崇拜有关的祭祀活动,具体表现为在不同的节令时间奉祀的方神、田社、后土、土主、土地等神灵的信仰.本论文从民众举行的祭祀行为和信仰实践上,论述现实中众神灵的祭祀行为和观念中的土地神信仰在历史上的嬗变轨迹.  相似文献   

14.
在农业科技不发达的古代,农业收成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而农业丰收主要依靠大自然,自古以来历代统治者和农民往往都把丰收的愿望寄托于神灵,因此,在年关节令转换的时刻,就逐渐形成占卜农事丰歉、祈求免除灾害、避祸得福等习俗,尽管这些农事信仰有不同程度的不科学成分,但它所反映的民俗心理却是共同的。西夏农民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也形成了许多禳灾祭礼的习俗。  相似文献   

15.
温州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族群构成,造就了其复杂多样的民间神灵信仰。蕴含在神灵信仰下的民众意识有:对自然的依赖、慎终追远的宗法、孝悌道德伦理、美好人格追求等。挖掘温州民间神灵信仰中所蕴含的丰富内容,不仅对保护温州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大价值,而且对促进温州地区的民众团结,构建和谐社会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春节,也称元旦、元日、无辰、端日.它是我们民族的传统节日.从民俗社会学角度讲,中国民俗节日类型主要有五类,即农事、祭祀、纪念、庆贺、社交游乐节日.春节属庆贺节日,以喜庆为主题.作为民族庆贺的大节日,带有强烈的文化色彩.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凝聚的产物和象征.传统的春节,除祭祀神佛,祭奠祖先,主要是喜庆丰收,迎喜接福,合家团聚,大庆大贺,文化娱乐.其庆贺活动,除以户为单应,家家挂春联,放爆竹,拜年外,还伴有大规模的群众集会,如秧歌、龙灯、狮舞、高跷、花彭、花灯、花会、赛会等.这种大庆大贺的节日,为…  相似文献   

17.
每个国家、民族、地区乃至行业都有属于自己的大大小小的节日。从节日的起源,到如何过节,其文化含义是非常丰富的,它们往往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民族、地区或行业最具特征的文化性格和心理内涵。它通过仪式将这些性格和心理外在化、程式化,并通过各种手段进行夸张,使人一眼就能够识别。因此,即使对这些节日主体而言,如何过节也往往成为他们文化认同的重要方式。这么说并不意味着节日的文化形态是一成不变的,相反,它是一个变化与守成、创新与继承的辩证统一。相比较而言,节日的文化形式在农业文明时代有着更多的功利与宗教色彩,其形式相对稳…  相似文献   

18.
白族     
白蔟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分布于云南其它地区、贵州省毕节地区及四川凉山州。白族自称"白伙""白尼""白子"等,汉语意为"白人",1956年,根据白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白族。白族有自己民族的语言——白语,但汉语自古以来也一直为白族所用。白族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创世纪》《火烧松明楼》《望夫云》等许多优美动人的传说故事一直流传至今,不少故事还被改编成了戏剧上演。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作为清代小说的杰作,也描写到了苏州的民俗文化,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苏州的日常生活,包括饮食与服饰内容,出行与娱乐方式;二是苏州的岁时节日,包括节日与节气的有关描写;三是苏州的民间信仰,体现为两个方面:尊崇佛教文化,崇拜民间神灵。  相似文献   

20.
明清时期大理白族地区有了完备的汉文化教学体系,人们重视汉文化的学习,为白族诗人们运用汉语写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白族诗人汉语诗歌写作具有如下的修辞特征:平仄格律的娴熟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灵活使用、诗歌体式的继承与创新.这些既是汉文化的影响,也是本民族诗人们顺应时代的一种创造.白族诗人在有机地吸收汉民族文化优秀传统的过程中,也加进了自己的文化元素,使白族诗人的汉语诗歌写作,在继承中有了创新,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