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的新理念.是将语文的听、说、读、写融合起来的学习活动.是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新亮点。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这就要求教师存课堂中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  相似文献   

2.
2001年的《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并列的一个目标,从此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考查开始备受全国各地中考语文命题老师的青睐,成为近年来中考语文试卷上的热点和亮点。课程标准认为,“语文综合性学习能将语文知识与能力综合运用于语文的具体实践中,实现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结合、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融通”。  相似文献   

3.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为了实践这些基本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目标,将“综合性学习”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并列,共同组成语文学习内容的五大板块。综合性学习是语文学科的课程内容,其实质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活动过程和实践探究过程。综合性学习以语文课程的整合为基础,强调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强调语文学习与生活的结合,目的是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多渠道、多层面的实践学习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和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梁鹏 《教书育人》2008,(4):32-33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重要途径。“语文综合性学习”最能突显《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与要求。中考考试说明中对“语文综合性学习”提出的要求是:“能将语文知识与能力综合运用于语文实践中,实现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结合,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融通”.  相似文献   

5.
李明英 《云南教育》2005,(13):12-13
“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标准》在各个学段设定的学习领域之一。其“综合性”体现在哪里?体现在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的综合,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整合,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的结合,知识、能力和情感的整合。设置这一学习领域,意在“加强语文课程与其它课程以及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我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综合性学习目标”,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  相似文献   

6.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大语文、大课堂的具体体现.综合性学习,让学生走出小课堂,置身大社会,千山万水、古今中外、天文地理中都能学习语文,使学生感受到“处处是语文,时时皆可学”. 一、什么是综合性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中有这样一段话:“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7.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新课程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亮点,《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综合性学习”纳入语文课程结构体系之中,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相并列,构成语文课程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中,笔者尝试把“合作学习策略”运用到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去,不仅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参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团结协作的精神,而且能拓宽学生的社会视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和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8.
郭根福 《河北教育》2002,(11):31-32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把“语文综合性学习”纳入语文课程体系结构之中,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相并列,这是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突破,也是语文课程内容的一个亮点。语文综合性学习以语文学科为依托,注重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之间的整体联系。它以问题为中心,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综合性的学习内容和综合性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语文综合性学习”必须考虑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和语言能力发展的特征,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学习内容,采取相…  相似文献   

9.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地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我们学校积极组织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  相似文献   

10.
低年级语文综合性学习例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文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整体的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它是形成“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重要途  相似文献   

1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把“语文综合性学习”纳入语文课程体系之中,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相并列,这是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突破,也是语文课程内容的一个亮点。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语文学科为依托,注重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语文学科与学生生活、语文学科与社会生活之间的整体联系,它以问题为中心,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综合性的学习内容和综合性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综合性的发展。这种发展的落脚点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上。“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提出,是语文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首先,语文课…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程标准》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提出为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精神,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13.
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中集“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于一身的一项新内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核心是“自主活动”,《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建议”强调.“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那么如何在综合性学习中激活师生的自主细胞呢?笔者认为,在教学实践中采用“双自主”策略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14.
方爱东 《学周刊C版》2011,(10):166-166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综合性学习”是指:“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和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这一目标显示了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最主要的目标还是语文能力的发展.这就说明它隶属于语文学科.要为语文学科服务。  相似文献   

15.
在《语文课程标准》里,“综合性学习”和“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共同组成语文学习的五大板块。综合性学习作为一个独具特色的教学领域,首次成为我国语文课程体系的有机构成部分,成为我国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下面,我就根据自己具体的教学实践来谈谈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16.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为了实践这些基本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目标,将“综合性学习”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并列,共同组成语文学习内容的五大板块.以下,  相似文献   

17.
引言 2001年新的《语文课程标准》颁布以来,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相并列的一个目标,备受全国各地中考语文命题老师的青睐,成为近年来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卷上的热点、亮点、考点。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命题现象,毋庸置疑,“新课标”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因“语文综合性学习能将语文知识与能力综合运用语文的具体实践中,实现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结合,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融通”,也就是说重点体现在一个“综”字上。  相似文献   

18.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在语文学科课程改革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9.
郭根福 《山东教育》2002,(31):23-25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把“语文综合性学习”纳入语文课程体系结构之中,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相并列,这是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突破,也是语文课程内容的一个亮点。语文综合性学习以语文学科为依托,注重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语文学科与学生生活、语文学科与社会生活之间的整体联系。它以问题为中心,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综合性的学习内容和综合性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综合性的发展。这种发展的落脚点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上。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这要求我们在进行综合性学习时,要打破时空束缚,加强与其他课程相结合,真正培养学生的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那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搞好综合性学习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