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朝的俞文豹在<清夜录>中记载,宋代范仲淹镇守杭州时,他的僚属官兵都得到他的推荐与任用.只有一个名叫苏麟的僚属,作一个小小的巡检,因公外出,未得到范仲淹的重用.苏麟回来后,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向范仲淹进诗一首,其中有两句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范仲淹看了,知道他在发牢骚,就重新给他安排了满意的职位.成语"向阳花木"就是从这桩事引出来的,它和"近水楼台"一样,都被人用来比喻由于地位或关系近而优先得到利益或便利.  相似文献   

2.
宋朝时期,著名文学家和政治家范仲淹曾经在杭州做官。那时,范仲淹在杭州的权力很大,也十分认真负责,提拔推荐了手下很多有才干的人,无论手下官员还是地方百姓都对他交口称赞。当时,有一个名叫苏麟的巡查官,虽然有些才能,可因为他常年在外巡检,没有被范仲淹注意到,所以一直都没有得到提拔。可是他周围的同事,无论才能大小,官职高低,都有所提升,这让苏麟十分苦恼,心里暗暗为自己的不被重用抱不平。  相似文献   

3.
委婉语与语言表达艺术钱学(淮阴市商业学校,淮阴,223001)唐代诗人朱庆馀临试前写诗给张籍说:“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以此探询文章是否合适,主考官能否通过;宋代诗人苏麟的名句“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则暗示属僚人物接近上司,先得...  相似文献   

4.
欧阳修无论人品或学术都是封建社会的特出者,曾巩称之为“蓄道德,能文章”,绝非溢美之辞。他官至参知政事,不可谓不达,但在仕宦四十年中,“屯邅困踬,窜斥流离”,颇有世路岖崎之感,其间表现了他的“果敢之气,刚正之节”。庆历三年,宋仁宗任命杜衍为枢密使,韩琦、范仲淹、富弼为副使,旋又以范仲淹为参知政事,任命欧阳修、王素、蔡  相似文献   

5.
乙白莲 《语文知识》2006,(11):20-20
“近水楼台”这个成语源于宋代俞文豹的《清夜录》:“范文正公镇钱塘.兵官皆被荐,独巡检苏麟不见录。乃献诗云:‘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公即荐之。”  相似文献   

6.
让“先忧后乐”思想永远流传江苏省吴县市木渎实验小学陈季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范仲淹思想的光辉写照,也是范仲淹贡献给中华民族的一份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苏州的天平山建有“范文公祠堂”、“先忧后乐”牌楼以及一...  相似文献   

7.
北宋时著名诗人晏殊,不仅文才出众,而且也十分好贤,名臣范仲淹即曾得到过他的举荐。有一年冬天,礼官们欲讨好皇太后,议定让皇帝率百官为太后庆寿。范仲淹得知,上奏力劝。此事被晏殊知道后,又惊又怕,他把范仲淹叫来狠狠地责骂了一番。可是,范仲淹不认错,反而对晏殊说:“我能得到您的厚爱,举荐得官,不甚荣幸。我常感到自己没有尽职,白食俸禄,所以总感到羞愧。没想到今天却会因为我尽职而得罪于您。”晏殊听了惭愧得无言以对。后来,范仲淹因故失宠于朝廷,被贬去饶州。百官臣僚为了自保清白,无一人前去送别,只有一个叫王质的人带病前去饯行。别…  相似文献   

8.
范仲淹(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拜参知政事后便以整顿吏治为重点进行改革。他根据欧阳修的建议,任命了一批按察使去巡视全国,考察各地的官吏。凡是不称职的官员,他便把他的姓名从官员簿上勾掉。他的一个叫富站的同事说:“你这样一笔把人家勾掉,固然是很容易的,可是被勾掉的那一家人却都要哭了。”范仲淹回答说:“一家人哭怎比得上一路(当时的一种行政区域,相当于明、清的省)哭呀!撤掉一个不称职的官吏,固然要使那官吏的一家感到悲哀,但是,让一个不称职的官吏留在任上,那就要危害整个地方,这地方所有的老百姓都要哭。一家…  相似文献   

9.
近水楼台     
枫叶 《下一代》2011,(6):26-26
【出自】:宋·俞文豹《清夜录》 【出自】:“范文正公镇钱塘,兵官皆被荐,独巡检苏麟不见录,乃献诗云:'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逢春。”  相似文献   

10.
<正> 范仲淹生于北宋徐州一个清廉的小官僚家庭。他年仅两岁时,父亲不幸病逝。迫于生活,母亲带着他改嫁到长山朱家。从两岁到二十二岁,范仲淹都寄居于长山朱家。但朱家究竟在哪个“长山”,从南宋以来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朱家在淄州(今山东淄博市南)的长山,范仲淹从小长在淄州,在长山(县)境内的长白山醴泉寺读书(参见宋人楼纶《范文正公年谱》)。北宋长山知县韩  相似文献   

11.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江苏吴县人,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热心兴学育人的著名教育家。他热爱教育事业,努力扭转当时衰颓的学风,对宋代学校教育的发展作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范仲淹所处的时代,“积贫”、“积弱”、“内忧”、“外患”十分严重,对此他十分忧虑,曾多次言朝政得失,要求变更天下弊事.当时范仲淹享有很高的声望,于是宋仁宗在庆历三年(1043),任命他为参知政事,实行全面改革,史称“庆历新政”。在这期间,范仲淹提出了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  相似文献   

12.
1040年,51岁的范仲淹被朝廷派到陕西抗击西夏的前线。当时边防懈怠,百废俱兴,范仲淹亟需一位顶梁柱将领来帮助他。经略判官尹洙向他推荐了下级军官狄青。范仲淹问:"他有什么不寻常的地方吗?"尹洙说:"他打仗特勇敢,每次都身先士卒,受伤了也不下火线。他打仗的时候会戴一个铜面具,披头散发,看上去非常凶悍的样子,敌军都畏之如虎。"  相似文献   

13.
范仲淹(989-1052),字希,谥正,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也许是范仲淹政治、军事上的盛名掩盖了其学上的成就,未引起学史家的足够重视,他的作品也未得到应有的评价。其实,范仲淹不仅是宋代诗革新运动的倡导之一,其诗论、赋论独具慧眼,而且还是一位享有时誉的作家。他的学创作在诗、、词、赋方面都颇有成就。据《全宋诗》所收范诗数量计,范仲淹诗作现存302首,227题,另有2首联句诗,残诗4联8句。范诗的内容丰富,或揭露社会矛盾,关心民生疾苦;或描写边塞生活,反映民族矛盾;或描述壮丽的山川,抒发壮志情怀;或咏物咏史,反思过去。形式上,近体多于古体,晚年律绝更是炉火纯青。诗是诗人人格的外化,以淳朴浑厚为显特点,表现手法以白描见长,语言平易清新也擅长议论,因师承多家,风格不拘一体。本不打算从宏观进行全面把握,仅从微观的角度,用细读的方法,选取其诗歌中使用频率较高的“清风”“明月”意象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14.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过这样几句话:“庆历四年春,腾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乃重修岳阳楼,属予作文以记之。”所谓“属予作文以记之”,就是指滕子京给他写了一封《求记书》这份《求记书》叙述了作者请求范仲淹写作《岳阳楼记》的原因,和他对洞庭湖景色的高度赞赏。读一读《求记书》,对于我们阅读《岳阳接记》是有帮助的。为此,我们特从《隆庆岳州府志》中将《求记书》摘抄出来,作些注释,并译成现代汉语,与《岳阳楼记》注译同时在本刊发表。滕子京在给范仲淹写这封信时,还随书附上一本《洞庭秋晚图》以便范仲淹“涉毫之时,或有所助”。但是我们决不要以为范仲淹写作《岳阳搂记》便是看图作文。第一,范仲淹是吴县人,吴县临近太湖,而太湖与洞庭湖的景物有近似之处;第二,范仲淹幼年时期曾经寄寓于洞庭湖滨的安乡县,亲眼见过洞庭湖的阴晴晦明和四时景物的变化。《古今图书集成。聀方典》第一二二四卷中就写着:“安乡县,范文正公读书堂在县西。”第一二二五卷又有许宗鲁写的《范文正公读书台记》,对范仲淹“束发时依亲读书”于安乡的情况有详细的记述。这就证明这篇著名的《岳阳楼记》是从实际生活体验中写成的。《求记书》和《洞庭秋晚图》只不过在他,“涉毫之际,或有所助”罢了。  相似文献   

15.
读《岳阳楼记》 ,都佩服范仲淹。大家都知道 ,范仲淹作《岳阳楼记》的心境并不好。当时 ,他因为遭受贬官贬谪的打击 ,心中还郁结着阴云。他似乎确有志士的执著和文士的豁达 ,因此能不为灰暗的心情主宰 ,依然用笔写出颇具意气的心曲。如果不是有人硬要挖掘他宦海浮沉留在文中的“烙印” ,谁能从文中读出作者低回的情绪呢?读《岳阳楼记》大半留下的就是这种印象。然而 ,有材料表明 ,这仅仅是范仲淹思想的一面。他的另一面 ,骆玉明先生在《新民晚报》的一篇文章中讲道 :“说起范仲淹 ,人们容易想起他那‘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豪…  相似文献   

16.
据说,宋朝的范仲淹幼年不幸,却从小就懂得立志。有一次,一个算命先生来到了他们村里,看到范仲淹从旁边路过,就问他:“我帮你看看未来,如何?”范仲淹说:“你帮我看看,我将来能不能当宰相?”  相似文献   

17.
《宋人轶事汇编》卷八载“范文正镇钱塘,兵官皆被荐,独巡检苏麟不与,乃献诗曰:‘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即荐之。”据此,这两句俗谚源出这么一个故事。“近水”二句口耳相传已近千年,《人民日报》1983年8月15日第三版《“吴老别”的故事》中提到管户口的老吴不为儿媳的户口开后门,写道:“老吴总是摇头说:‘咱要是近水楼台先得月群众背后不戮断咱脊梁骨才怪哩!’”此例即是一证。诗句成为俗谚者不少,宋陆游早就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他在《老学庵笔记》中写道:“今世所道  相似文献   

18.
阿木     
阿木不是他真名。那次学校大扫除,擦窗扫地的活都分好了,只有学校分给班上的那条脏水沟没人肯去掏,你推我让,争执不下。“我去。”坐在教室角落里的差生庄德胜站起来小声说。他走出教室,那些优生们指着他的背影议论纷纷,但都不离一个主题:怪不得成绩差,长个木脑瓜子,真是个阿木。从此,阿木取代了他的真名,传遍了大街小巷。路上,他身边响起啧啧声:“这家伙,长个木脑瓜子,真是个阿木。”公共汽车上,阿木给人让座,可是车内有人嘀咕:“这小子,长个木脑瓜子,真是个阿木。”后来,阿木逮住了一个正在扒钱的小偷,他受了伤,住了院,木脑瓜子上缝了针,…  相似文献   

19.
范仲淹何许人也 ?一般人对其所知不多 ,多数人倒知道有这样两句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而要询及这两句名言出自何处 ?出自谁人手笔 ?知其一的已属不错 ,知其二的 ,已属优秀了。再询及范仲淹是哪个朝代的人 ?做人做事有些什么功德事业 ?大多对其不甚了了。这仅是小范围间的随意扯谈 ,一孔之见 ,不作全豹之论。“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出自北宋名臣范仲淹的千古名篇《岳阳楼记》 ,那么范仲淹究竟何许人呢 ?为什么要读点范仲淹 ,学点范仲淹。历史都一笔笔清楚地记载着他的功德事业 ,我先录出些许 ,以供初步了解。…  相似文献   

20.
宋代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一生与应天府(商丘)有着密切的联系。他早年在这里读书求学并考中进士,后又在这里讲学授书并被举荐进京,他正是在这里最初由一介寒士成为天下皆知的一代名臣。可以说,是应天府的一段生活经历磨砺和造就了范仲淹。在这里范仲淹还写下了很多诗文作品,在他一生的文学创作中有着重要的代表性意义。一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二十三岁的范仲淹知晓了自己的身世,(当时他继随父姓朱,名说)“感愤自立,决欲自树立门户,佩琴剑径趋南都。”①范仲淹在南都(即当时的应天府,今商丘县)发愤读书,生活极其艰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