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要进一步认识国有企业 ,还必须从产权的角度界定。只有这样 ,才能对国有企业进行更为清晰的把握。现代企业理论的一个重要意义就在于 ,指出了企业是一个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特别合约 ,人力资本所有者应当参与企业所有权分配。西方广泛推行的员工持股计划就是有力的证明。“到目前为止的国有企业改革 ,实际上是一个将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从政府分配给企业内部成员的渐进过程“。国有产权的最大问题在于对人力资本及产权的剥夺。下一步改革的重点将是如何分配企业产权使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相对应 ,以提高企业效率。就此而言 ,我们认为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 ,必须承认人力资本及其享有的人力产权 ,必须用具体的人力产权来代替抽象的“全民产权“、“国家产权“和“集体产权“。这是一个迟早要处理的“棘手“问题  相似文献   

2.
王为一 《科研管理》2004,25(4):56-59
现代人力资本投资主体是多元化的。在现代人力资本产权结构中,个人、企业、国家之间共同综合地分享人力资本产权,其占有人力资本产权的大小取决于各自在该项人力资本形成过程中的投资额以及契约与法规,产权份额的多少分别决定了他们在人力资本运营过程的地位和作用。明晰人力资本产权的重点不是产权权能的划分,而是个人、企业、国家分别占有人力资本产权的侧重点以及其行使人力资本产权的方式。现代人力资本产权不是互相独立、互不交叉的结构,而是一种既有相互独立,又有相互交叉的结构。  相似文献   

3.
卫桥  陆惠文 《科技管理研究》2014,(7):133-136,148
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逐渐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本,企业必须紧密依靠人力资本,然而人力资本的产权特征和流动性特征对企业过分依赖人力资本埋下较大的隐患,如何将员工个体人力资本转化成为企业组织资本成为企业日益关注的焦点。知识共享和组织学习是人力资本向组织资本转化的主要内容和核心机制。实践社团作为一种关注于共享、学习与创新的自组织结构,能够提供知识共享与创造、互动学习的平台与情境,促进组织学习,进而实现人力资本向组织资本的转化。企业应该支持和培育实践社团。  相似文献   

4.
人力资本投资,一个经济学悖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本从人力资本价值的构成分析入手,分析了人力资本内生价值和外生价值的成因,确认了人力资本的投资主体。在讨论了人力资本产权界定中可分离论和不可分离论的局限后,根据投资背畏提出了人力资本产权包括人力资本私有产权和非人力资本私有产权的二元化界定论,最后,通过收益细分确认了各部分产权的收益及人力资本在企业中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5.
企业家人力资本是企业中最稀缺的资本,是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长期以来,人们忽视了企业家人力资本产权问题,即企业家人力资本产权没有得到承认和实现,从而导致了如“五九现象”“短寿”等现象。文章在分析企业家人力资本产权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企业家人力资本产权价值的计量模型和相应的实现方式。  相似文献   

6.
人力资本产权分为三个层次,只有获得了人力资本产权最高层次的权利——收益权,才能获得企业所有权;获得的人力资本收益权越大,其在企业所有权安排中的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配置份额相应的也越大。  相似文献   

7.
略论人力资本产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程承坪 《软科学》2003,17(1):74-77
本文在对产权概念进行定位和解剖人力资本特征的基础上,从人力资本形成历史的角度,基于企业框架内,分析了人力资本的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分权。  相似文献   

8.
根据国企问题的国内外研究成果以及国际比较、历史比较研究,指出国企问题的根源是治理结构与产权制度不匹配.提出以企业家形态的人力资本产权化为突破口,带动企业的产权制度和治理结构的变革,来解决国有企业的一系列问题.并从人力资本的产权界定和权益保障等方面探讨了人力资本产权化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田伟 《科教文汇》2014,(3):189-190
在人力资本密集的高校中,如何建立一种高效的人力资本激励模式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基于产权理论,分析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异同点,以及高校人力资本界定和特点.对高校人力资本产权激励这一模式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在人力资本密集的高校中,如何建立一种高效的人力资本激励模式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基于产权理论,分析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异同点,以及高校人力资本界定和特点,对高校人力资本产权激励这一模式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企业家人力资本组合激励的机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爽英  唐小我  曾军丽 《软科学》2005,19(1):44-45,52
通过分析委托代理理论中以企业客观绩效为基础的企业家人力资本物质激励机制的局限性、精神激励对企业家人力资本以及所有者的作用,以心理学的需求多层次理论为依据,分析企业家人力资本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激励模式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2.
企业在职培训的人力资本分析及其投资决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贝克尔用传统的微观均衡分析方法建立了人力资本投资均衡模型并将其应用于企业的在职培训投资决策,论文在对贝克尔的两个假设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人力资本的社会属性和组织属性的视角,研究企业基于人力资本的在职培训投资,增加员工忠诚度和员工流失成本两个变量,为企业在职培训投资决策提供可借鉴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3.
知识型企业纳入人力资本的资本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社会已经迈进以人力资本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已成为知识型企业价值的主要贡献要素,没有考虑人力资本的传统资本结构理论已显滞后.以现有财务资本结构的研究和现代企业理论为基础,将人力资本纳入知识型企业的资本结构,分析了人力资本、股权资本和债权资本三者投入量的增加对企业产出剩余的影响,并认为当债权资本处于一定范围内时,人力资本投入与债务正相关;当债务达到一定程度时,人力资本投入则与负债负相关.  相似文献   

14.
R&D知识共享是培养软件企业连续、高效、敏捷的R&D核心能力的基础和保障,在分析阻碍R&D知识共享的成因基础上,从R&D人力资本投资战略、R&D薪酬激励体系设计、R&D绩效考核、员工选聘与培训、知识共享型文化建设等角度提出了促进R&D知识共享的人力资本投资的总体策略安排,并提出了今后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张东旭  汪猛  徐经长 《科研管理》2019,40(6):175-183
最优契约理论与管理者权力理论是解释高管薪酬激励效果差异的两种重要理论。本文基于资本结构决策视角,从资本结构的调整速度以及最优资本结构的偏离度两方面讨论了以上两种理论的适用性问题。研究发现,与未实施股权激励的样本相比,实施股权激励的样本有着更快的资本结构调整速度,且其与目标资本结构的偏离度也更小,支持最优契约理论。在控制了遗漏变量、样本自选择问题后,该结论依然成立。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国有样本中的股权激励与资本结构决策并不存在上述关系。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优化企业的薪酬激励机制以及完善证监会《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均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以2015-2020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本文检验了CEO权力对企业技术资本积累的直接影响机制及CEO技术专长的调节机制。结果显示:(1)CEO综合权力、各维度权力均显著促进企业技术资本积累,且CEO结构权力、专家权力的作用程度大于所有权权力与声誉权力;(2)CEO技术专长对CEO综合权力、各维度权力与技术资本积累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且对结构权力、专家权力的调节程度大于所有权权力与声誉权力;(3)规模大且CEO实施股票期权激励的企业,CEO权力的直接效应及CEO技术专长的调节效应明显高于规模小且CEO实施限制性股票激励的企业。以上结论对于上市公司精准把握CEO特质、激发CEO技术潜能、优化CEO权力配置、构建科学的CEO聘任与激励机制、扩大技术资本规模、提升持续自主创新能力具有多重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人力资本、R&D投资与科技企业绩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科技型企业为研究对象,探讨人力资本、R&D投资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分析表明,知识产权在R&D组织管理水平、成果转化能力与企业绩效之间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人力资本与R&D投资对企业绩效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但企业规模对企业绩效产生的直接效应,会削弱人力资本与R&D投资的作用;企业绩效仍主要依赖于资本与劳动的贡献;人力资本、R&D投资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会受到企业所处行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本文针对张维迎著的《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一书进行简评,对中国企业改革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回顾,特别是对国有企业股权改革、公司治理改革以及所有权制改革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明晰了企业家、股东满意利润、企业家不可能定理、企业最终控制权等概念。从国有企业的资本结构、产权制度、治理结构三个方面提出了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19.
根据企业的性质将产权分为物质资本产权、知识产权和人力资本产权,构建一个二重委托代理模型对创新过程进行分解,并将物质资本产权制度、知识产权制度和人力资本产权制度纳入其中,以分析不同产权制度激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机制和效果。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企业创新的成就与不足探讨我国3种产权制度的现状与争议,并提出相应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