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古人客居在外,主要靠书信与家乡亲友进行联系,心里想说的话实在太多,一封信总觉得太薄,总觉得意犹未尽。“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可见家书在人们心目中的份量之重。“见字如晤”意思是说见到书信如同见面一样。书信是情感的载体,是沟通的桥梁,作为一种常用的文体,我们要了解其表达情意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2.
侯育永 《作文大王》2022,(11):39-41
<正>读了杜甫的诗“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我们知道,一封报平安的家信,在当时是多么珍贵啊。张籍也曾用一句“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道尽秋风起,思乡情浓。“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我们仿佛见到了陈玉兰垂泪写信、担心丈夫的样子……这些藏在诗中的书信,让我们知道:书信纸短情长,在古代是人们互相联系的重要工具,时至今日,在日常生活中仍然扮演着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3.
<正>《傅雷家书》是著名教育家傅雷写给自己孩子的书信,书信的内容大多以说教为主,主要包涵“为人之道”“为学之道”“持家之道”三个方面。书信体现了傅雷的教育观及价值观,展现了傅雷对生活、学习及家庭的思想观念。通过分类专题阅读可以更深层的思考《傅雷家书》的现实意义。第一课段:以时间为主轴,知人论世《傅雷家书》与小说文本不同,《傅雷家书》是傅雷在1954年到1966年5月期间所写给儿子的书信总集,共186封书信,字数最多的有七千多字。  相似文献   

4.
新书     
《广东第二课堂》2023,(3):28-31+42
<正>《写给孩子的书信课》作者:广东教育杂志社出版社:广东教育出版社本书系第一届广东省中小学寒假书信活动学生组的指导用书,由广东教育杂志社组织编写。《写给孩子的书信课》由“书信人文历史课”“书信写作提高课”“书信名篇赏析课”和“孩子们的书信”四大部分组成。其中“书信名篇赏析课”包括“典籍里的书信”“民国书信”和“红色家书”三个部分。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编者精心选取了各个历史阶段的书信名篇,希望孩子们可以从先贤的书信作品中汲取精神和文化的养分。“孩子们的书信”是原广东省中小学书信活动的“师兄师姐”的佳作,还配有名师对孩子们书信作品的点评。  相似文献   

5.
郑立芳 《成才之路》2009,(34):48-48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张籍的这首《秋思》传唱了千年经久不衰。其中典型的细节描写功不可没。这首诗的主旨是表现游子对故乡的思念,前三句比较平常,“意万重”也好,“说不尽”也好,在古诗中不足以打动人,动人的亮点在最后一句“行人临发又开封”“又开封”,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所以“行人”都整装待发了,诗人又拉住“行人”的手,思乡之情可见一斑。细节的运用使诗的境界突现,形神“毕露”。  相似文献   

6.
任老师家书     
任立平 《班主任》2013,(11):8-11
“小小班级是个家,老师像个好妈妈,心语信箱作用大,走进心灵你我他。”伴随着心语信箱,承载着教育梦想,一封封家书,见证了师生间那份浓浓情谊,孩子进步的喜悦在书信中徜徉,家长感动的泪水在书信中流淌,我的暖暖爱意也在书信中孕育而生。在22年的班主任工作历程中,任老师家书成为我融人师爱的锦囊、家校联系的纽带以及班级建设的平台。  相似文献   

7.
人有个性,作家有创作风格。同样,技校语文教师要注重把握学科特点,注重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建立起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一、导语设计应不拘一格导语应根据不同类型的文体,不同风格的文章精心设计,使之引人入胜,富有磁性,从而引起学生高度注意,激发强烈求知欲,为语文教学的展开找好“突破口”,为教师的进一步讲授营造氛围。导语设计不拘一格:或创造意境,启发学生想象,因势利导学习课文。如学习应用文《书信》,先将唐诗《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板书出来,用红色粉笔将“…  相似文献   

8.
历岗 《小学语文》2007,(10):57-57
问:“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五年级上册第5课《秋思》)中的“见”字,有的说应当读jiàn,有的参考资料说应当读xiàn,理由是:秋风是看不见的,这里的“见”是“出现”的意思。请问:到底应当读什么?[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每每读到杜甫的“家书抵万金”,总会有一种很复杂的感情。除了对诗人的深深同情以外,更多的是对书信的一种牵挂。[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正>父爱如山,沉稳而又不失大方,为我们遮风挡雨;父爱如灯,明亮而又不失温暖,为我们指明方向;父爱如咖啡,浓稠而又不失淡香,为我们消除烦恼;父爱如船,硕大而坚定,为我们前行引航……少时初识“父爱”二字,只是微微点头,脑袋里从未有那一丝思考。如今再识“父爱”二字,内心却是感慨万千。《傅雷家书》这本书读前不觉如此,真正阅后才领悟这是一本经典的当之无愧的名著。“家书”两字蕴意太多,  相似文献   

11.
学写书信     
正同学们,你们写过信吗?古代,书信很重要,人们赋予书信美好的传说,比如"鸿雁传书"。亲人远行,家人盼着来信报平安,于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寄信回家多么不容易,于是"意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而书信在今天的生活中,又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呢?  相似文献   

12.
谁解家书味     
《招生考试通讯》2012,(10):I0013-I0013
湖北卷:语文课堂上,老师在讲到杜甫的《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时,不无感慨地说:“可惜啊,我们现在已经很难见到家书了.书信这种形式恐怕要消失了。”学生甲:“没有啊,我上大学的表哥就经常给我写信,我觉得这种交流方式是不可替代的。”学生乙:“信息技术这么发达,打电话、发短信、写邮件更便捷,谁还用笔写信啊?”学生丙:...  相似文献   

13.
书信,上个世纪的语文教材作为必学内容安排,而且书信考试题也频频出现。后来渐渐成了应用文课外资料,不作任何学习要求,现在干脆不提了。而我每每读到杜甫的“家书抵万金”,总会有一种复杂的感情。除了对诗人的深深同情以外,更多的是对书信的一种牵挂。因为,书信作为语文文化的精髓之一,它的魅力是所有的现代工具无法替代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秋歌     
秋风“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秋风总是充当秋日的前奏,从辽远的地方吹来。“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是诗人马致远的秋思,秋瑾的“秋风秋雨愁煞人”是鉴湖女侠的一声长叹。这些似乎都给了秋风太多的萧瑟。但,不行秋风,难得春雨。秋风又庄严地担当起生命的传递者,不辞辛苦地将种子和能量带给了春天。秋天,这个古老而悠远的季节,秋风吹去了花红柳绿,吹瘦了山青水秀,吹不去的是他乡游子对亲人的祝福和遥念。秋雨还没来得及告别绿色的夏天,秋雨却悄无声息地吹洒大地,浇灌湿漉漉的景色。韵味无穷的秋雨啊,就这样…  相似文献   

15.
真题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语文课堂上,老师在讲到杜甫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时,不无感慨地说:"可惜啊,我们现在已经很难见到家书了,书信这种形式恐怕要消失了。"学生甲:"没有啊,我上大学的表哥就经常给我写信,我觉得这种交流方式是不可代替的。"学生乙:"信息技术这么发达,打电话、发短信、写邮件更便捷,谁还用笔写信啊?"学生丙:"即便不用笔写信,也不能说明书信消失了,只不过是书信的形式变了。"学生丁:"要这样说的话,改变的又何止书信?社会发展了,科技进步了,很多东西都在悄然改变。"  相似文献   

16.
我又一次拆阅了远方寄来的家书,信中几许的期望,几分的关怀,几多的思念……看着,看着便有了激动的泪。我很佩服父亲的文笔,本来就真切的情感在他这位语文老师的笔下似乎流动起来。并不是我太幼稚受不了与家人的分离,只是成长中的小麻烦加上外宿学习中的小问题,在书信的安慰下显得格外的脆弱和娇气。有时候眼睛看不到的东西,心却可以感受到,家书就拥有这份魅力。入学将近两年了,我在“迁就”与“迁就”中不知不觉地走到了十八岁。外宿学习最重要的就是朋友间的人际关系,所以我需要不断地“迁就”朋友,他们也是在不断地“迁就”我…  相似文献   

17.
方方:又见《傅雷家书》我一直认为,书信是最为真切、自然和诚实的文字。因为它的不对外发表,导致了它的随意天然。写下的一切文字都是即时即刻的  相似文献   

18.
书信     
书信写作应准确把握格式、内容“书信”这一文体历史悠久,史料记载:我国公元前610年,晋国国君灵公因郑国国君穆公用心不一而拒绝会见,郑国大臣郑子家修书辩解,从此开启了中国书信写作的历史。随着历史的演变更替,不仅保留了用书信来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文化习俗,而且书信的形态更是千姿百态,日益创新。就拿书信的类型来说,可谓林林总总,其中有:家书、情书、祝贺信、感谢信、求职信、询问信、表扬信、批评信、道歉信、公开信、建议信、留言信、申请书、证明书、介绍信、明信片、电报和网络电子信等。何谓书信书信,是人与人之间交流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9.
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唐代诗圣杜甫在《春望》中写道:“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从古到今,鸿雁传书,表情达意。可见,书信不仅是一种相互联系、相互交往、传递信息的交际手段,同时也是一种自我表现、沟通思想、联系工作、交流经验、排忧解难、相互学习、相互慰勉不可缺少的工具。当你在孤寂烦恼的时候,一封书信会给你带来温暖的慰藉;当你遇到问题、  相似文献   

20.
家书是亲人间遥寄相思、沟通信息的纽带。家书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且感情最真,没有假大空,无粉饰之谈。人们喜爱家书,是因为家书自身的史料价值和文学欣赏价值,历经时代风雨的淘洗而不褪色,反愈发显示出内在的思想光芒和魅力。书信在中国已有悠久的历史,它们如今已成为一种文化经典,植入国人的情感记忆。许多名人家书已进入收藏市场,但民间家书却还没进入收藏者的视野。在家书淡出人们生活的今天,抢救民间家书,传承家书文化,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