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9 毫秒
1.
废名以其佛缘禅趣知名于现代文坛。然而,深入考察他一生的生活和创作后不难发现,废名的思想其实有一个很明显的变化过程。废名早期的思想相对简单,受儒家和道家的影响较为明显,既积极投身社会、热心社会改革.也怀恋小国寡民中的古朴生活。他早期的思想中透露了后来思想转变的信息。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要求追随到最纯真最至美的国学文化,本文就"儒道互补"这一思想来阐述一下对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温在权 《文教资料》2011,(9):101-102
本文从儒道互补这中国哲学的老话题中巧接新枝,作为德育实践的哲学依据,让班主任工作在儒道消长中互补交融、升华生发,从而达到游刃有度、中和至美的境界。  相似文献   

4.
李泽厚认为儒家学说和道家学说虽有相对立的成分,但从精神上来说,儒道两派并不是全然对立,而是道家做了儒家的补充,儒道互补是两千多年来中国思想的一条基本线索。文章从审美的人生态度、人格理想、审美趣味三个方面,具体深入探讨了李泽厚先生"儒道互补"美学思想的内涵。  相似文献   

5.
曹植一生以曹丕称帝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其诗歌创作因前后期不同的生活境遇而呈现出不同的思想风格,从中可以清晰看到他的整体思想是儒道互补的,前期以儒家思想为主,后期则以道家思想为主。  相似文献   

6.
儒家互补的文化特征"积淀"在中国人的心理层面,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人格形态——儒道互补人格。儒家在人生价值选择及情绪情感调节等方面固有的局限性,以及儒道两家在人性论等方面的互补,导致了儒道互补人格的形成。儒道两家对"道"的看法及面临乱世时解决方式的不同,导致两者在人生观及心理行为层面出现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具有合二为一的有机整体性,它正是儒道互补人格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7.
先秦时期,百家争鸣,儒家与道家便是其中的两大重要派别,二者既对立又互补。具体而言,儒道互补表现为源头上的男女互补、出世与入世的协调和审美意识的相互补充。这种互补有着一定的根基和缘由:孕育于先秦特定的时代背景和中国特殊的哲学基础之中,以"道"为共同纽带,均崇尚和谐美。可以说,先秦儒道的文艺思想相互补充、相辅相成,对后世具有较大的启示:对国家治理而言,应当注意调节"秩序"与"自由",以达平衡;对文学创作而言,应将"为人生"与"为艺术"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8.
邵长宗 《文教资料》2007,(33):75-77
在思想文化领域,儒道互补是两千多年来中国思想的一条基本线索,在塑造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文化心理、艺术思想、审美兴趣上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宋朝是瓷器蓬勃发展的一个朝代,当时各地瓷窑星罗棋布,被称为瓷的时代。基于儒道互补是两千多年来中国思想的一条基本线索,它不可避免地对宋瓷发生了影响。本文从分析儒道思想在审美领域的观念入手,阐述了宋朝的美学思想,从青白瓷、名窑的开片瓷、钧瓷等的特色来阐述儒道思想对宋代陶瓷的影响。在器物的釉色、质感和美学追求上体现的是道家精神,但在器物的造型上,却体现了儒家思想。  相似文献   

9.
《三国志演义》是在儒道互补发展到宋明道学阶段完成的,大致可将其中的儒道互补思想分为天人关系、人生哲学和人格建构、社会风尚、价值观念四个方面。它所体现的文化意蕴不是没有思想基础的,而是中国传统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冯骥才题画散文具有浓郁的道家隐逸情怀,主要表现为:渴望纵情山林,闲居隐逸;痴迷于自然美,着力表现自然美及其带来的心灵震撼;赞美诗意化栖居,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冯骥才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休养生息,体验人与自然的和谐之情,体验心物交融的美的境界,其人生由此而艺术化。但在本质上,冯骥才思想是传统意义上的儒道互补模式——亦儒亦道。偏向外倾直觉型和内倾感觉型的中间型性格,是形成冯骥才儒道互补思想的主因。  相似文献   

11.
从班彪的生平我们可以知道,班彪一生都兢兢业业地恪守自己的职责,官小事简,尽管与高官厚禄无缘,却也没有遭遇任何凶险,究其原因,皆缘于其内心的外儒内道思想.这种思想在他的赋中表现得较为充分,而家庭传统和时代风尚是这种思想产生的根源.  相似文献   

12.
载誉满堂的拉尔夫·华尔多·爱默生是十九世纪美国著名的哲学家、诗人、散文家和新英格兰超验主义思想家及实践家,其超验主义思想和中国儒家、道家思想之间有许多相通点和契合之处。论文关注其相似点的同时另辟蹊径,深刻挖掘了中西方思想相契合的主客观因素,为东西方文化之间的融合、碰撞、认知与接受提供了一个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早期全真教的基本教理教义中,蕴含着浓厚的儒家思想。在自我修持上,全真宗师有着德识双馨的克己追求,注重学识与德行的提升与内省;在积行累功中,有着普济众生的行为践行,展现出兼济天下的仁者情怀;在伦理参悟上,倡导忠孝人伦,主张忠孝亦是修行的修持观,体现了全真对儒家伦理纲常的深层认同与吸纳。  相似文献   

14.
西汉初期,叔孙通虽以儒学为高祖制礼仪,但也不过是点缀升平,并未被真正重视;陆贾著《新书》宣传文武之道,高祖忙于削平异姓侯王,儒学分封诸侯的思想,自然不适用。文帝喜"刑名,"景帝不任儒者。可见,儒学在西汉初期处于不得重视、暗中发展的情形。可是,黄老之学由于主张休养生息,清静无为,以及其"形名相实"的理论,最能适应西汉初期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因而黄老之学成为汉初70余年间的基本统治思想。这种局面的打破是武帝即位以后的事,从此儒学便被奉为官方哲学,走上了神坛。  相似文献   

15.
仔细考察魏晋时期道教重要人物葛洪的思想体系,我们既可看到其以道为本的坚定倾向,又可看到其内心深处解不开的儒家情结。本通过葛洪道本儒末、尊道贵儒、孔、老皆圣、评道扬儒、成仙之途等思想主张及其理论活动,对葛洪思想体系中的道儒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儒道思想廉洁价值论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从服务现阶段廉洁文化建设、思想道德建设出发,侧重于挖掘儒道思想中与廉洁密切相关的观点、内容,研究分析其廉洁价值。在介绍儒道思想廉洁观的基础上,运用其观点透析当前廉洁文化建设中出现的各种弊病、困惑,并重点从认知和实践两个层面研究分析了儒道廉洁思想的现实启示;结合梅州市近年来开展廉洁文化建设的实践提出了结论。  相似文献   

17.
在先秦两汉的文化传统底色上,儒家孔孟人伦的底蕴和道家老庄自然的哲理进行了第一次对话,并在"内圣外王"层面达到了二者理论上的契合;同时,魏晋时期逐步成型并发展起来的士族门阀制度也为儒道的对话即玄学的产生提供了丰沃的政治土壤。通过儒道的对话与创造性整合,形成了风靡于当时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学术思潮———玄学,并催生了"名教"、"自然"的经典命题。魏晋玄学的诞生,清晰地体现出了儒道交融的轨迹。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教育文化的发展历史上,儒家与道家教育思想构成了两条主脉。尽管儒道教育思想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有对立之处,但在教育理念和教育目的方面又有互补之处。我国的教育文化应当积极汲取儒道教育思想的精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