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于秀萍 《沧州师专学报》2006,22(3):42-43,45
明清两代是河北宗族势力发展较为充分的时期,抛开其不确定因素,河北宗族在明清获得较成熟发展还有其确切原因:(一)比较优越的移民基因;(二)有选择的婚姻;(三)良好的家族氛围,这也是明清河北宗族兴旺发展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晋商影视作品的升温,对晋商的崛起尤其是明清时期晋商"海内最富"的兴盛缘由的研究又重新得到了学界专家和学者的关注。回顾历史,从地理位置、政策导向、历史契机、文化背景等方面对晋商兴盛的的深层次原因进行重新审视,在当代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明清晋商称雄商界五个多世纪的辉煌历史,很引人注目,他们敢于抓住机遇,勇于积极进取的精神,敢为天下先的意识至今仍对我们有借鉴作用,能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沧州武术文化的长盛不衰,与其地理条件、历史背景、民族构成等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京畿之地和南北要冲的特殊地理位置决定了沧州是习武之人的汇聚之地,加之,沧州一带自古有习武的传统,明代又有大量习武的回族军功世家迁入,更丰富了沧州武术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5.
明清时期,由于徽商长年经商在外,于是徽商妇独自承担起教子重任。本文从徽商妇对教子的高度重视、徽商妇教子的内容、徽商妇教子的艺术三方面进行论述,试图具体揭示徽商妇在家庭教育中所作出的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6.
明清时期安庆水旱灾害频发,为患甚剧。安庆官民通过整治河湖水道、引水,蓄水灌溉、修筑圩田积极应对水旱为害。但是,水利建设强化了人们对水利的依赖,反而可能造成更大程度的危害。  相似文献   

7.
明清时期的母氏普遍受到良好的家庭与私塾教育,她们不仅博通经史、精诗善书擅画,还喜求经世之学;有些出身社会中上阶层家庭的母氏还有随父从夫宦游、结社的经历,她们的生活空间与社会视野均较前代相对自由、宽广,这极大地提升了母氏的教育素养,增强了她们训子的能力与水平,明清母教大盛与此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8.
随着明中叶后官办社学的衰落,徽州民间自行创设的义学和私塾等蒙养教育机构蓬勃发展。有明确的层次之分、高度普及和开创塾讲制度,这些是明清徽州教育的三大特色。崇儒重教的文化传统、徽商的经济资助,以及强宗固族牟宗法观念,这三者的相到作用,是明清徽州教育发展的主要社会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9.
明清女子文学启蒙教育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以来对明清时期女子文学启蒙教育一直缺乏专门而深入的研究。明清时期女子文学启蒙教育基本上采用家庭教育的方式,主要由家庭长辈和闺阁塾师充当教育者,旨在达致女子的知识养成和性情陶冶。在女子文学启蒙教育内容中,《毛诗》和唐诗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明清女子文学启蒙的教育效果,直接促成女子诗艺化的知识结构、审美特性和文学活动。既表征了中国人民"风雅祖述,前薪后火,息息相继"的信念,也形成了中国文化绵绵瓜瓞的深厚根基。  相似文献   

10.
中国科举制度在明清时期达到高度规范化和制度化,"科举永制"为科举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这一时期的重庆科举虽然仍逊于东部及江南地区,但在政治、经济、教育以及移民等因素的作用下,在中举人数与分布范围等方面均超过前代,达到历史鼎盛阶段,成为反映明清科举制度在西南内陆地区发展状况的典型地方代表。  相似文献   

11.
明中叶后,随着胶东地区的开发和经济的繁荣,青岛地区的文化教育逐步发展,文化人口众多,至清代已成为经济文化教育的发达之地。新兴的文化家族也大量涌现,主要集中在即墨、胶州两地,较早的有平度官氏、即墨蓝氏、杨氏、黄氏等,兴起于明中叶,一直绵延至清代。明末清初兴起的文化世家有诸城丁氏、即墨周氏、胶州高氏、法氏等,清前期出现了即墨郭氏,清后期出现了胶州柯氏等。诸世家重视教育,诗书传家、积学力行,在政治、文学、书画、史学等领域留下了大量著述,对当地的文化与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青岛地区文化的兴盛和发达。  相似文献   

12.
婺源特殊的自然与社会环境使婺源人多有义举,而桥路修建又是婺源人义举的主要表现之一。明清婺源桥路修建,独修与众建并举,家族承继不绝,乡民广泛参与。  相似文献   

13.
作为清代自乾隆中叶一直绵延到晚清的地域性诗歌流派,高密诗派经历由山东向广西扩散,最后蔓延到北方多个省份的传播过程。其中,李宪乔游宦广西时与袁枚的交往是提升"高密三李"全国范围知名度的重要契机,而刘大观则是嘉庆、道光年间对高密诗派传播于辽东、三晋起重要作用的人物。文章通过细致的考述,勾勒了高密诗派南北传播的过程及影响,尤其是李宪乔与袁枚晚年的诗学交流。  相似文献   

14.
明、清是云南方志纂修获得巨大发展的时期,也是云南社会历史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随专制统治在云南的确立,汉文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各少数民族聚居区挺进,为方志纂修提供了文化基础。统治者的重视和提倡,为方志的纂修提供了经费保障,也使一批学养深厚的儒生、儒吏参加到方志纂修的具体工作中,方志数量大增,省志纂修成就斐然,各府州县志也纷纷问世,从一个侧面展示了不同历史时期云南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情况。明清云南省志的特点及纂修经过,前贤多有述及。各志的体例类目及变化,李景煜《方志渊源与云南历代省志成书体例篇目辨析》一文作过专门论述,方国瑜《云南史料目录概说》亦作过精当评述及部分点校出版的志书校注者亦作过论述,学者涉及尚少。本文在前贤研究基础上,从社会环境发展变迁的角度,对现存明清时期云南省志的体例类目的发展及变化情况进行深入论述,以期对云南地方文献的研究中提供些微借鉴。  相似文献   

15.
16.
明清时期,中央政府加强了对边疆的治理与开发。云南藏区逐渐走上了发展之路,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的农业,工艺技术得到提升的手工业,中央政府支持下快速兴旺的采矿业,以及依靠茶马古道而渐形繁荣的商业贸易,为今后云南藏区形成完整的经济体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明清时期西南民族地区的传统教育,或指学校以外的教育,或指现代学校教育以前的教育。在西南民族地区乡村社会,各民族传统教育即以家庭教育、家族教育、村寨教育、社会教育、习俗教育等为主要教育形式,采取以口传心授、师徒相授、父子家传等方式,传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知识、社会习俗、生产技能等内容,这些传统教育的形式、方式及内容,深刻地影响着西南民族地区乡村社会各民族民众的生活方式,塑造出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性格,有效地维护了西南民族地区乡村社会的稳定,巩固了中央王朝国家治理的成效。  相似文献   

18.
在信息控制的视阈下,考察明清徽州文书通信系统的构筑、运行以及嬗变等情况,指出区域文书通信系统的建构对中央王朝适时传达指令、掌握区域信息及加强对该区域的社会控制作用斐然。在此基础上,从纵向与横向分析明清徽州文书通信系统的建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徽州文书通信网络的形成与完善,既反映了明清王朝对此地区进行信息控制的具体渠道与方式,亦反映了区域内的信息流状况。  相似文献   

19.
明清时期,黔东多置土司。中央王朝和土司对儒家传统教育甚为重视,一方面加强对土司子弟的汉文化教育,另一方面建设并完善教育体系,发展司学、社学、义学等教育类型。通过一些列措施的有序展开,黔东地区汉文化发展的整体水平得以迅速提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亦渐趋密切。  相似文献   

20.
元杂剧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颗耀眼明珠,产生了许多伟大的作家和作品。其兴盛的原因是学术界的焦点问题之一,不少学者从不同角度做了探讨。基于此,试从五个方面进行梳理辨析,以期对元杂剧兴盛的原因有更为全面、系统的把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