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新世纪的郭沫若研究最迫切的课题是打通"学科墙",把分割在各个学科领域内"不同"的郭沫若还原为一个统一的郭沫若。其中,思维方式是一条可以贯穿郭沫若整体的红线,思维方式的相通是理解的真正基础。在郭沫若的学术研究中,首先是研究者的思维方式陷入了循环论的"怪圈",另外,从郭沫若早期的文学思维看其后来的史学研究,可以发现郭沫若独特的学术"天赋",并在其前期思维方式的基础上最终形成了郭沫若学术领域内的"对称"思维。这使得郭沫若的古文字研究和对古文字学的学科系统的建立都有着超越性的巨大成就。  相似文献   

2.
当代视野下的郭沫若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就郭沫若研究的回顾与展望、郭沫若研究的史料梳理和文献建设、郭沫若作品研究、“沫若文化”内涵及其作为推进文化强市的资源的研究等议题进行了研讨。这次研讨会总结了以往郭沫若研究中的经验和教训,明确了郭沫若研究史料整理工作的急迫性,彰显了郭沫若所表征的先进文化精神,对于深入研究郭沫若乃至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文化、历史都具有突出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郭沫若在20世纪30年代对于文学的大众化、通俗化大力加以提倡。但在此之前,郭沫若对于通俗文学的观念却与之截然不同。本文通过考察郭沫若从起初对通俗文学的排斥,到大力提倡文学的通俗化,来剖析郭沫若通俗文学观的嬗变。  相似文献   

4.
《大连大学学报》2020,(4):93-98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后期是中国社会发生历史巨变的时期,对于作家精神思想的影响十分显著。郭沫若是这一时期一位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作家。四十年代中后期郭沫若研究一直具有宝贵的学术价值。本文横向梳理了学界四十年代中后期郭沫若研究成果,围绕四十年代中后期郭沫若的史学著作和文学作品,对其研究的特点、影响及不足做出总结,并以此为基础思考未来四十年代中后期郭沫若研究的重点。本文试图呈现四十年中后期代郭沫若研究的总体面貌和发展趋势,对学界未来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我院图书馆资料组和中文系资料室合编的《郭沫若研究资料》上册,业已在郭沫若同志逝世一周年前夕印就和广大读者见面了。这本集子是为配合文科院校郭沫若作品的教学和研究而编的,分上下二册。上册共32万字,分三辑:第一辑为毛泽东同志和周恩来、朱德、董必武、陈毅等同志论郭沫若,以及他们与郭沫若同志的通信、诗词唱和;第二辑为解放前后对郭沫若及其主要文学作品的评论文章;第三辑为郭沫若的诗歌创作和戏剧创作经验谈。收辑  相似文献   

6.
郭沫若是20世纪评价褒贬反差最大的化名人。一度沉寂的郭沫若研究近来突然“火爆”起来。究其本质而言,这种“火爆”其实是一种混乱。目前郭沫若研究中的迫切课题是探索郭沫若的精神结构,弄清所谓郭沫若“人格现象”的内在原因,使郭沫若研究尽快走出目前的混乱局面。在互渗思维基础上形成的“返祖”情结与当代意识的融合是郭沫若精神结构的突出特征。郭沫若的学创作、学术研究乃至人格现象都可以从这里得到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7.
乐山红色资源数量和很多城市比不算丰富,但是有一个非常典型、非常具有教育意义的红色人物——郭沫若可供挖掘利用.乐山是郭沫若家乡,遗憾的是乐山对郭沫若文化在开发推广特别是用于爱国主义教育方面的实践非常少.今年是郭沫若诞辰120周年,乐山市委市政府在大力开展纪念活动的同时,高校应利用这一契机,加强郭沫若文化资源对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教育作用,开展郭沫若主题校园文化活动,并努力使乐山高校利用郭沫若文化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成为常态.  相似文献   

8.
在郭沫若研究中,有一个问题争论得很厉害:就是郭沫若与泛神论的关系。郭沫若早期思想和创作受过泛神论的影响,这是大家都承认的。可是,当深入分析具体问题时,分歧和争议就产生了。例如,郭沫若的泛神论的思想来源、泛神论在郭沫若世界观中的地位、它的特点和作用、它对郭沫若创作发生的影响,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至今学术界众说纷纭。本文就此谈些看法,就教于同好。  相似文献   

9.
郭沫若四十年代的杂文创作主要表现为"为政治的文学""为人民的文学"和"批判的文学"三个方面,其中,为政治的文学构成了郭沫若文艺观的基本点,为人民的文学是郭沫若文艺观的中心,批判的文学是郭沫若文艺观的介入方式。郭沫若的文艺观深受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影响,是左翼文艺思想的典范,是中共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一直以来,中国学界对于郭沫若与爱尔兰戏剧家约翰·辛格的文学关系研究重在对两位作家的创作观念契合和文学风格的比较,忽视对郭沫若接触辛格戏剧历史契机的追溯,缺乏此领域的始源性考据研究成果。本文旨在将研究置于1920年中国文学变革的历史文化语境,通过溯源郭沫若1920—1926年的主要文学活动及其文学思想转变、郭沫若与同期其他作家的历史关联与互动,考辨郭沫若启动翻译辛格戏剧工作的真实历史动因。本文认为,郭沫若对于辛格剧作的接受是基于郭沫若思想和文学观念转变的文化实践。反观郭沫若译介辛格戏剧时秉持"为我所用"的文化理念,对于当代中国"学术自信"的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郭沫若爱国主义精神及其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是宝贵的语文课程资源。针对不同层次学生有效而多元化地发掘利用其经典作品中的语文课程资源,对于探究中学语文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激发起学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文化情感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均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是笔者曾经发表的论文《郭沫若考释甲骨文字形的两种失误》的续篇.前后两文作为一个整体,对郭沫若考释甲骨文字形的失误作了比较全面的评析.本文集中考察了郭沫若在甲骨文字形考释中的另外两类失误:一、误增构件或误减构件,二、误认合体字的部分偏旁.全文一共涉及到十九个具体问题.  相似文献   

13.
五四时期的郭沫若,深受基督教文化的多重影响。基督教的基本教义在其作品中有不同的表现,尤其是忏悔情结。由于郭沫若自身所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时代主题的不断变化,使其注重自我升华和民族拯救的双重追求,实现了自我—家庭—社会的忏悔发展历程,显示了郭沫若文学创作与基督教的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14.
甲骨文献作为古籍的一种,其整理对于研究工作的开展有着巨大的意义.郭沫若在研究甲骨文的过程中,对甲骨文进行了系统整理,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从文献整理的角度探讨郭沫若对甲骨学的贡献,可以对郭沫若的学术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5.
以郭沫若为代表的浪漫主义自由体诗歌的出现,一举结束了早期新诗文白参半的稚拙局面。在具体的创作中,郭沫若主张“形式的绝端自由”、“感情绝端的流露”,其结果是在获得一种“狂暴的技巧”的同时也失去了诗歌现代性的深层表现的朦胧美。探寻郭沫若诗歌创作的得与失,对当今日益衰微的新诗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郭沫若因其人格与文格的善变而为世人所诟病,但他在文学、历史、考古、书法、甲骨文研究等领域所取得的卓越成就使其成为20世纪中国一个不容忽视的巨大历史存在,要真正走进这位文化巨人,理解他多变的人格与文格,自然绕不过其独特的个性气质——癫狂与理智。癫狂使郭沫若小节不保,但理智又让他大节不亏,宏观审视郭沫若在中国现代史各个风口浪尖的真实表现,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郭沫若的一生:“白玉有瑕,瑕不掩瑜。”  相似文献   

17.
以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和中国现代诗人郭沫若为例,详细分析了两种不同的浪漫主义文学的形态:华兹华斯的诗是朴素的,不追求新奇,不喜夸张,重视细节的真实,惯于写小人物和微贱的田园生活;而郭沫若的诗,气势如大江狂澜,情境离奇,把“奇人、奇事、奇境”推向极致,感情放纵到了扼杀诗真和诗美的地步。  相似文献   

18.
郭沫若是一位充满矛盾的文学巨星.他的开一代诗风的<女神>和获得巨大社会效应与政治效应的"抗战六大史剧",在创作主题上均存在着矛盾.这是作家个人与特定历史背景矛盾性和复杂性相结合的结果.剖析此矛盾现象,对研究郭沫若的创作及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都有帮助.  相似文献   

19.
简述长江流域的荆楚文化和巴蜀文化特征 ,分析郭沫若对巴楚文化个性的感悟、认同及对现实文化思想的扬弃和升华 ,揭示郭沫若浪漫主义创作和审美取向对巴楚文化的隐性传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