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正宇 《寻根》2001,(6):56-60
鲁迅先生《狂人日记》中说:“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邪邪的每页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吃人”二字,入木三分地概括了历代统治的血腥历史,尖锐而凝炼地表述了这漫长历史的本质内涵。它成了我国现代学语言中一个常用的比喻词语。但从历史角度考察一下,“吃人”又是人类历史进程中确实发生过、存在过的事实,甚至在明时代漫长的历史时期内仍然余风未绝。  相似文献   

2.
附《论语》“学而”、“为政”章今读示例论语─—孔子对话录(共20篇,500章)[记]何谓《论语》,说法不一。据近人赵纪彬“论语新论导言”(见《中国哲学》第10辑,三联书店1983年出版,北京):“‘论’字有‘整理’、‘撰次’等义;‘语’字谓‘二人相等...  相似文献   

3.
王宏波 《华夏文化》2003,(4):64-64,F003
《书法》2 0 0 1年第 12期刊登了李永炎、李昌和的文章《退思斋藏本〈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新识》(以下简称《新识》) ,文章为分辨《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拓本的朝代 ,以董其昌的话开篇立论 :“碑文以‘何以’、‘纷纠’、‘出’五字未损者为唐拓” ,继以明确为北宋拓本的翁跋本、墨皇本为参照 ,通过列表、图例对比的方式 ,把退思斋藏本中的“何以”、“纷纠”、“民智重以苦”等字的存在状态与北宋翁跋本、墨皇本中相应的字进行了一一对比 ,指出退思斋藏本之“何以”、“纷纠”四字完整 ,“民智重以苦”五字清晰无损 ,均胜过参照的两北宋拓…  相似文献   

4.
说"碗"     
李佳 《华夏文化》2011,(1):25-26
碗何以得名?我们查阅了以下几种字词典中的释义:《汉语大词典》:“一种口大底小的食器。一般是圆形的。”《辞源》:“圆形敞口的食器。本作‘梳’、‘盘’。”《汉语大字典》:“盛饮食的器具。”读罢这些说解,我们会想,难道是由于碗的口径呈圆形所以我们名之曰“碗”?  相似文献   

5.
中国人重起名 ,名字折射出文化精神 ,或伦理气质 ,或民间信仰 ,或国物珍宝 ,或忠孝信义 ,或祈德盼福 ,或清高自恃。可惜人太多 ,吉祥的字太少 ,不仅重名重字的多 ,而且不落俗套的少。《红楼梦》描写的人物有六百多个 ,其中有姓名的逾三百。给众多的人物安上名字实在不易 ,曹雪芹在定人名时确实颇费一番苦心。第二回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 ,贾雨村与冷子兴有一段对话。冷子兴告诉贾雨村 ,说是贾府四位小姐分别为元春、迎春、探春、惜春。雨村道 :“更妙在甄家风俗 ,女儿之名 ,亦皆从男子之名 ,不似别人家里 ,另外用这些‘春’、‘红’、‘香…  相似文献   

6.
王宇信 《寻根》2008,(4):125-129
前不久出版的《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38页地名“宁”字条下说:“宁,商周地名。春秋为晋邑,即今河南获嘉县。《左传》:文公五年(前622年)‘晋阳处父聘于卫,反过宁’。杜注:‘宁,晋邑,汲郡修武县也。’《韩诗外传》卷三,周武王伐纣,‘勒兵于宁’,因名修武,秦置修武县于此。”  相似文献   

7.
冯少波  王毓红 《寻根》2013,(5):11-17
中国的文字符号,没有哪个比“孝”字更牛。一个孝字就有一本专门的著作来论述,而且还是千古流传的经典,这就是十三经中的《孝经》。历代帝王为《孝经》作注的就有9位,为《孝经》释义的历代学者有数百家之多,《隋书·经籍志》所载《孝子传》就有6种,清人茆泮林稽古辑佚,编成《孝子传》9种。清朝咸丰年间,黄小坪编纂《百孝图说诗传》,收集行孝人物123人。中国历史上,行孝之人,年轻男子可以“举孝廉”,以孝获益者不计其数;已故女子可以挂牌匾、立牌坊,以孝赴死者不可胜数。孝字的重要性达到了这样的程度:人之为人也要用孝字来衡量,人的教育或教化的“‘教’字也是从‘孝’演变而来的。即‘孝’字加一表示使役的偏旁‘攵’,意思是‘使……孝’”(林语堂:《中国人》)。  相似文献   

8.
林夏 《寻根》2008,(1):94-95
名物考证,自来是《诗经》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天文地理、宫室器用、山川草木、乌兽虫鱼,乃至官制、祭祀、礼、乐、兵、农等等,都可归入名物之列。扬之水先生的《诗经名物新证》(北京古籍出版社出版)。是近年来颇得学界注目与好评的“诗经》名物研究的专著。作者说:“用了‘名物’一词,是表明它仍从传统中来;而所谓‘新证’,则申言它与传统的名物研究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9.
刘廷诏字虞卿,河南永城人,道光元年科试入学,嗣由廪贡报捐教职,历任考城、孟津两县学官,后以忧归。《清史列传》记载:“廷诏为诸生时读朱子书,恍然曰:‘吾所学乃记诵词章之末……  相似文献   

10.
谌震 《东方文化》2002,(6):66-69
9月18日《光明日报》发表何满子先生的《反‘好汉奸论’说周作人》,批判拙作《从周作人说到汪精卫——与吴江教授商酌》(见《东方化》2001年第2期,指责我两点:“一是主张‘政治标准第一’应该告退;或日‘从政治标准第一解放出来’.着重评价周作人的学和学术贡献;二是列举了周作人当汉奸时期的不少‘功绩’,他当汉奸乃是‘曲线救国’,不能与别的汉奸等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