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夏季随笔     
酷暑天就显出集邮散文的功效了。喻金刚的《邮情芳馨》一书中,有《静是一种美丽的集邮境界》、《邮中自有清凉风》、《让集邮为生活减压》等篇,读读集邮散文,火气全消,各人柜中珍藏的那些未必贵重的邮票,一分一寸都凸现着欣赏的价值,满足的心理化成自我陶醉的幸福感。此乃邮迷。[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一集邮自诞生以来,就与"文字"结缘。邮票邮品上的"文字"当然不可或缺,而邮文邮书里的"文字"虽汗牛充栋,但鲜有其他样式与"邮"携行。发端于20世纪初叶的中国集邮,曾大家迭起,并延宕至新中国。回望其程,有邮绩煌煌,邮文恢恢,然也有另样文体偶现邮刊友群:那是一种只有中国才有的辞体,谓之"长短句",亦即宋代词人辛弃疾《稼轩长短句》所示的古体诗词概念。在集邮前辈的邮外笔端,有为邮吟咏,才有了"诗意集邮"初现的美丽境况。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集邮史上,几乎每个集邮组织有一份自己编印的邮刊。邮会与邮刊,两者息息相依,邮会兴旺,邮刊随之活跃;邮会衰落,邮刊则衰微。可以说,邮刊是中国集邮史的见证。  相似文献   

4.
“惠我以邮票,不如惠我以邮识”这句名言是集邮界使用频率很高的一句话。这句话的意思是,与其给我邮票、不如教给我集邮知识。可见,寻求邮识已是集邮人士的莫大期望。这也是共识。获取集邮知识大致有两个途径。一个是在实践中取得邮识,即亲自参与其中,从集邮活动中汲取邮识,日积月累,从中探求其规律,无  相似文献   

5.
读刊随笔     
读2001年《上海集邮》,带给我的知识,特别是赏心悦目的彩图,及时的外邮信息和“邮政足迹”充满趣味。与责刊有共鸣,也有一些看法和疑问。随笔于后。 1.王云祥还是王祥云? 第5期16页对“敬爱的周总理和大寨人在一起”邮票摄影者的考证,最后结论照片摄影者是《山西日报》记者,三次提到名字叫王云祥。可后来在《中国集邮》第11期11页看到该作者内容大同  相似文献   

6.
重视集邮文献的情况早已有之,可以说自有集邮文献起,文献集邮就已萌芽。这其中,既有集邮文献的编办者、写作者、组织者;也有一批重视邮识的集邮家。就我国而言,许多早期民间邮刊能够幸存下来,很大程度上,就是这批集邮家悉心收集、精心保存的结果。现在,随着我国集邮水平和集邮受好者整体集邮素质的普遍提高,重视邮识、重视集邮文献的现象也越来越突出,从而不断激发了广大集邮组织者、工作者、集邮研究写作者和许多邮友编办、写作、出版集邮文献的热情;激发了立广大邮友对集邮文献较全面、系统地收集、整理、学习和研究的热情;激发了集邮文献研究组织形成与开展活动,引导文献集邮良好发展的热情,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文献集邮热潮。那么,什么是文献集邮呢?  相似文献   

7.
《集邮博览》曾对我国早期邮刊(1955年之前)及集邮复苏后的邮刊进行了介绍,但对1955年至1966年间的民间邮刊少有介绍。《集邮通讯》《集邮通讯》是这一时期最著名的邮刊之一,由江苏无锡市崇安区工人俱乐部集邮小组发行。该小组是无锡市几位集邮者创建的。创刊号上刊有章程及组员录,计29人,其中有我们熟悉的张曙(建秋)、孙君毅、张筱弇、窦莲荪、万祚新等。  相似文献   

8.
乙酉年,风和日丽,桃红柳绿,菜花金黄的日子,郭老自贵阳给我寄来了他的新作《郭润康集邮日记》,真乃喜出望外,如春风吹拂送来邮书芳香。这本书是郭老继《集邮传真》、《郭润康集邮文选》一、二卷之后的第四部集邮专著。《郭润康集邮日记》是从2003年3月23 日至2003年12月31日,以日记体裁所写的集邮文章,共26篇,28万字。目录以写作时间为序。为方便查阅,内容又分:心系“非典”、邮苑新枝、邮海泛论、邮缘邮谊、释疑解惑、封片戳卡、偶拾随笔、票品评介、邮会邮刊、邮旅记事10个专题。篇篇生动朴实的集邮日记均由短文组成,邮识丰富多彩,文理精湛动人,通俗流畅易懂,紧随邮事发展,做到“与时俱进”,以集邮作“大文章”,以集邮阐发哲理,以集邮指点人生,以集邮愉悦生活……  相似文献   

9.
2017年,我依然徜徉在自己的集邮世界中,乐在其中,享受其中,快乐集邮。邮文写作在我的退休生活中,写邮文成为一大乐事,这一年我沉浸在邮海文山中,不亦乐乎。2017年,我在专业集邮报刊《集邮博览》、《中国集邮报》、《集邮报》和内部发行报刊《生肖集邮》、《洛阳集邮》《百川集邮》(洛阳)、《夕阳红报》(洛阳)、《化工邮苑》(上海)、《西游记集邮》(河北)、《麒麟集邮》(南京)上共发表集邮文章45篇,内容着重在邮票图案研究、  相似文献   

10.
任何形态的文化,都是以其本体的文化属性作为构成基础的。本文试从集邮本体的文化属性说起,来谈文化在集邮中的主体地位。一、集邮之“邮”的文化属性“邮”是集邮的载体。“邮”的构成,最基本元素是作为邮资凭证的邮票。自1840年邮票诞生以来,邮票的形态就具有了文化的属性。这一属性主要表现在,邮票是一种有主题、有内容、有造型、有风格的艺术化的邮资凭证。人们通过邮票可以透视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社会形态及文化风尚,因此邮票又有“国家名片”的称谓,这一称谓的实质是从文化角度反映了一个国家的主体形象。  相似文献   

11.
编辑寄语     
《上海集邮》2012,(4):48
渐入佳境上海集邮节及其前身上海集邮活动日,连绵运作已27年了,主会场活动基本都有邮展,分会场活动以集邮联谊最为普遍,学术研讨则常以化工邮协一枝独秀。今年情况大有起色,黄浦、华东师大邮协联手研讨集邮史,化工邮协研讨网络,虹口邮协研讨集邮报刊,学术含量都有提高,尤其海运邮协胡不为讲解邮政史,深入浅出,ppt展示珍品荟革。  相似文献   

12.
有为才有位     
前不久,笔者收到北京重型电机厂集邮协会寄来的一张请柬,因故未能参加他们的活动。我在对邮友心存一份感激、一份歉意的同时,也对该厂邮协的生命力心生一份敬意。环顾今日邮坛,基层邮协像北京重型电机厂集邮协会这样,能够不散伙,且能常年坚持活动的,似乎为数不多。在不少单位,曾经活跃一时的集邮协会,或“关张”,或鲜有活动,名存实亡。北重邮协之所以能够坚持下来,一是单位领导支持,再就是有一批痴心不改的集邮爱好者,他们几十年如一日,热诚为邮友服务,热心为集邮事业的振兴而疾呼而呐喊。可以说,浓浓的集邮情,维系着他们对集邮协会的向心力。  相似文献   

13.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邮德的涵义有两层意义: 第一层邮德是社会为了调整人们在集邮活动中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特有的社会现象。人们为了维护集邮事业健康发展的共同利益,协调彼此在集邮活动中的关系而产生了调节人们集邮行为的准则。这  相似文献   

14.
苏善言 《集邮博览》2010,(10):70-70
"邮童"是我独创的词语,意为集邮的儿童。遇到两件事情,反映了当前开展青少年集邮的两大障碍:买票难,缺邮刊。便顺口溜出几句打油诗:孩童集邮怪可怜,购买新邮犯了难。敞开供邮有多好,凡是爱邮不差钱。集邮未来在少年,普及邮识靠宣传。  相似文献   

15.
本刊讯虹口区集邮协会等五邮会日前在虹口区工人文体活动中心举行"2012年迎春联谊会"暨"虹口集邮茶座"创办28周年纪念活动。虹口区邮协会长余涌致欢迎词。陈佩南、周国良、吴天明、周正谊等邮会负责人先后交流了集邮工作和集邮活动经验。市邮协、市职工邮协领导邵林、徐大为、童国忠等先后讲话,希望上海的群众集邮文化活动在新形势下有新的发  相似文献   

16.
上海基层集邮协会秘书长沙龙于4月8日下午在华盛大厦举行集邮工作研讨会。基层集邮协会秘书长等30余人出席会议。会上秘书长们认为上海市集邮协会近几年来在指导和帮助基层邮协开展工作方面有显著变化,尤其是沈世瑞秘书长经常深入基层邮协,关心和帮助基层邮协解决实际问题,不愧为基层邮协的良师益友。基层秘书长们表示,要在市邮协的正确领导下,做好基层集邮工作,努力为上海集邮事业上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17.
2017,我在快乐集邮中又度过了一年,在此盘点一下我收获的种种集邮快乐。收集集邮文献之乐。通过订阅、邮友惠赠、交换等方式,我已收集到近百种2017年出版的集邮报刊。承蒙厚爱,2017年黄锡受老师惠赠大作《草根集邮文选》、洪忠基老师惠赠大作《此物最相思—邮海心迹》。有这么多集邮书刊为伴,学到了方方面面的知识,我因生活充实而快乐。学写邮文之乐。2017年发出邮文188篇,  相似文献   

18.
随着集邮报刊的繁荣、科技的发展和集邮爱好者需求扩大,集邮报刊的出版与发行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一、规格求大目前,我国有集邮刊物(包括民刊)数十种,仅2003年创办的邮刊或由报纸改为邮刊的便有近十种,如《封片研究》、《集藏超市》、《华夏专题集邮》、《华夏邮林》、《集邮文献交流》、《文票研究》、《大中集邮》、《新时代收藏》等。2004年又有《岭南集邮》、《文献集邮》、《邮旅》创刊,《银川集邮》也由报纸改为杂志。《集邮博览》由16开64页增加到96页,并增加了彩色插页,装订也改成起脊装订。扩大报刊版面,增加页码,将报纸改为杂志  相似文献   

19.
“还集邮吗?听说这几年集邮不行了,是吗?”经常有朋友这样询问。有着十几年邮龄.对集邮有着深厚感情的笔对此无言以答。尽管他所指的“集邮”并不是收藏意义上的集邮,其中包含了若干经济成分,但我却无法用那些常挂在嘴边上的种种集邮益处来说服对方.因为底气着实不足。去年暑假期间.一邮友想举办一集邮培训班,到十几个中小学游说.最后只招了不足10名学生.不得不罢手。  相似文献   

20.
正作为民间集邮组织,主要要抓好两大硬件,一是收缴会费,有了钱好办事;二是办好民间邮会的会刊,因为它是联系会员的桥梁与纽带。会刊的质量、品味直接折射出一个民间邮会会员整体的素质、文化修养、集邮底蕴。所以,各民间邮会都想办好自己的会刊,千方百计地想办法出彩、出亮点、出个性,这也是邮刊(报)主编们梦寐以求的。笔者于2010年起担任中华医学集邮研究会《医学集邮》和《医学集邮通讯》主编以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