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儿童读物中的插图是用采辅助文字进行图像说明的一种方法和手段。儿童读物插图运用符合儿童欣赏水平和喜好的图画,为儿童创造出更为广阔的阅读想象空间。儿童读物的插图创作应该认真考虑其趣味性和实用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关于学前儿童读物状况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阅读在学前儿童成升的重要性已越来越得到社会、家庭、教育研究工作 重视。但随着儿童读物阅读状况不断发展变化的情况,为了使研究工作以及实际的阅读行为的指导更具有针对性,并更好地为儿童读物的创作和出版提供现实依据,就迫切需要对目前学前儿童的读物状况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为此,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山西省范围内对194名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内容涉及学前儿童读物的重要性、拥有读物的数量、购买读物的标准和依据、读物的内容和类型、读物的利用状况和利用方式、购买场所及购买年龄、对儿童读物市场的整体评价等多个方面,并就调查结果在儿童年龄、性别、居住地区,家长的受教育程度、职业、家庭经济状况不同程度间的差异状况进行了显性检验,得出了儿童读物仍然是诸多教育媒体中家长和儿童最喜闻乐见的媒体等六方面结论。  相似文献   

3.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的面世,其选文"文质兼美",所匹配的插图走中国化风格,且具备规范性、准确性、正确性和适切性,更契合当下倡导的审美鉴赏核心素养,折射出新教材的文化意识,这为提升高中生的审美鉴赏水平和高考实战埋下伏笔。  相似文献   

4.
儿童读物自身的针对性强、指导性强等特点,决定了儿童读物担负着素质教育的重要使命。但是目前我国儿童读物良莠不齐,不少儿童读物急功近利,社会也缺乏对儿童阅读权威的指导声音。因此,这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各阶层的共同关注,通力协作。  相似文献   

5.
教科书插图是教科书设计的必备要素,应自觉体现国家意识形态,彰显时代审美取向,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教科书插图具有艺术美、社会美、自然美、科学美的审美特征;具有促进学科育人、承载文化育人、辅助心理育人、落实审美育人的功能,以达到图以启智、图以载道、图以育徳、图以尚美的育人效果。  相似文献   

6.
0—6岁婴幼儿的早期阅读活动中,绘本阅读占有重要的比重。本文通过分析绘本中插图语言的意义,突出了识图能力在婴幼儿语言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为学前教育教师在为不同年龄阶段婴幼儿选取恰当绘本时提供一定的指导。  相似文献   

7.
文学作品中的插图不仅是文学作品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且有其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它是画家对文学作品所描写的人物、事件、场景等等的视觉形象的再创造。  相似文献   

8.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新旧大变革中的伟大事件,继民国初期我国民族出版业的发展,“五四”时期儿童读物的出版,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当时儿童读物出版的灿烂和辉煌及其先进的出版经营理念、儿童解放意识、“儿童本位”思想等等对于现代儿童读物的出版依然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冯敏 《培训与研究》2008,(12):41-42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新旧大变革中的伟大事件,继民国初期我国民族出版业的发展,“五四”时期儿童读物的出版,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当时儿童读物出版的灿烂和辉煌及其先进的出版经营理念、儿童解放意识、“儿童本位”思想等等对于现代儿童读物的出版依然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古代儿童读物之所以影响如此深远,其最大的特点是深入浅出和很强的知识性。寓意深刻的哲理,有的就是格言警句,具有永恒的魅力,一旦记住了,终生受益,诵读这些经典对儿童很有裨益。  相似文献   

11.
12.
In Experiment 1, 221 children aged 5;l‐10;2 were asked to crayon or paint an outdoor scene. The shift from leaving an air‐gap to filling in the sky occurred at approximately 8 years of age whether crayons or paint were used. In Experiment 2 four groups of children (mean age, 6;8) who normally left an air‐gap were asked to draw a photographic slide of an outdoor scene projected onto a screen. We manipulated the amount of exposure to the slide and also the information about it given by the experimenter. More children relinquished their air‐gap response when the experimenter had drawn their attention, verbally, to the full sky. When children received this information and were able to view the slide throughout the drawing session, there was also a tendency for more of them to draw the full sky and for those who left an air‐gap to draw the sky significantly deeper.  相似文献   

13.
从儿童文学发现与发生的源头高度,提出“以善为美”是儿童文学的基拳美学特征,深入论证儿童文学审美创造形态的基本构成,以及儿童文学艺术真实的特殊性与实践个性,强调21世纪儿童文学坚守“以善为美”的美学品质的普世价值与当代意义。与成人文学的艺术真实强调作家的主观认识和客观真实世界的一致性不同,儿童文学的艺术真实强调的是作家的主观认识与儿童世界的一致性,即作家所创造出来的具体人物的关系和行动是否与儿童的思维特征、心理图式相一致,追求一种儿童幻想世界的艺术真实。  相似文献   

14.
论儿童文学的基本美学特征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从儿童文学发现与发生的源头高度,提出“以善为美”是儿童文学的基本美学特征,深入论证儿童文学审美创造形态的基本构成,以及儿童文学艺术真实的特殊性与实践个性,强调21世纪儿童文学坚守“以善为美”的美学品质的普世价值与当代意义。与成人文学的艺术真实强调作家的主观认识和客观真实世界的一致性不同,儿童文学的艺术真实强调的是作家的主观认识与儿童世界的一致性,即作家所创造出来的具体人物的关系和行动是否与儿童的思维特征、心理图式相一致,追求一种儿童幻想世界的艺术真实。  相似文献   

15.
实践的功能与审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践,作为人类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社会的、历史的、有目的的、有意识的物质感性活动,其功能主要有肯定性的建构功能,转换性的转化功能,否定性的解构功能,它们对应着实践的自由,准自由和不自由,反自由;在审美的领域相应地产生柔美(优美),刚美(崇高)和幽默、滑稽,丑。学术界对于实践的建构功能通过美的本质的探讨和论证曾进行了大量的阐发,然而对于实践的转化功能和解构功能在美学中却没有系统的研究和阐述。其实,实践的转化功能以矛盾和冲突的形式转换着美的形态,生成出积极形态的刚美(崇高)及其否定形态的悲剧性,生成出消极形态的幽默与滑稽及其肯定性或否定性的喜剧性;而实践的解构功能则生成出丑及其否定性的喜剧性;这样,实践才全面地制约和适应着审美领域及其美的范畴的生成、转换和发展的辩证过程。  相似文献   

16.
当代中国书法由实用性转向艺术性,由于人们审美需求品位的不断求变,各种书法赛事、展览的评审也倾向于追求展厅效应。因此,当代草书创作的审美取向,也表现为追求作品的整体视觉效果,即视觉冲击力,主要体现在抒发情性、我心写我草,重视形式、适度增强形式感,布局空间、章法强化对比度,心仪万象、态势生动多变等方面。  相似文献   

17.
幼儿阶段是人类成长过程中的神秘而美丽的年龄阶段,它所带来的大自然的灵气与光辉是人类精神进化史中遗传下来的最宝贵的原始财富.幼儿文学要立足于这块精神圣地,用符合幼儿年龄特征以及思维特征的语言创造出独特艺术内涵的精神产品,使幼儿文学真正服务于幼儿的健康成长,并使它在发掘自身价值时获得新的尊重与认可.  相似文献   

18.
促进儿童审美能力发展的支架策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以"支架式教学"理论为依据,针对学前儿童审美能力发展的问题,文章从为儿童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为儿童选择多种形式的审美对象,给予儿童必要的提问和引导,指引儿童习练审美的方法、策略或程序,依托有关审美对象的背景知识和信息以及注重同伴的合作与分享等方面,综合阐述了促进儿童审美能力发展的支架策略.  相似文献   

19.
秦汉马图形是一种与世奋争、生机勃勃的时代精神面貌的展示。文章从不同层面解读了秦汉时期马图形象征意义,这种象征意义将在现在及未来的发展中成为具有深层意义、源远流长的图形符号。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extraction of information by 13 and 14 year old children (n= 120) from four different pictures displaying ecological topics. The pictures were reproduced as coloured or monochrome and photographs or line drawings. The children perceived significantly more from photographs than from line drawings and from coloured than from monochrome pictures, even after the exclusion of colour‐specific items. The results are discussed with reference to the role of colour in enhancing figure‐ground quality and the effect of colour as a distractor. Evidence is also presented which suggests that the higher scores made with photographs are related to the general ability of the child. This result is discussed in terms of the possible motivational and cognitive effects of complex pictur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