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化常识     
正"九州"为什么能代指"中国"?陆游的诗《示儿》中有"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的诗句。课本对"九州"的注解说"古代把中国分为九州,所以常用九州代指中国"。有些同学问:为什么"九州"能代指中国呢?"九州"具体说是哪九个州呢?上古时代,我国华夏族建国于黄河中下游地区,以为自己居住的地方居于天下之正中,是中原地区,就把国家的名字叫做"中国",而把它周围的地方称为"四方"。"九州"是中国  相似文献   

2.
在介绍昭通沿革的文章中,有的曾提到昭通“上古称荒服地,夏商属梁州地”。这里笔者不揣冒昧,也谈一点有关昭通涉及“梁州”(本文均指古梁州)及“荒服”的肤浅看法,作为千虑之一得。先谈昭通涉及“梁州”的有关看法。我国现存最古的史书当推《尚书》。《尚书·舜典》篇谓:“肇十有二州”。文中仅提出州数,未列具体州名,只在其后人的注解中提到十二州中包括梁州。而在《尚书·禹贡》篇叙述九州行政区划中则谈得较明确:“华阳黑水惟梁州”。其意是说华山南边到黑水之间  相似文献   

3.
我国古代地方区域的划分,各有不同。相传尧时禹平洪水,分天下为九州,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又相传舜时分为十二州,即除了九州外,又从冀州分出并州、幽州,从青州分出营州。这样,疆域的大小是一样的,只是州的大小稍有不同罢了。到了汉代,中国的疆土更大了,于是增加了一个交州,一个朔方。后来朔方并入并州,改雍州为凉州,梁州为益州。东汉时代,共有十三州,即:司隶(直辖州)、豫州、兖州、徐州、青州、凉州、并州、冀州、幽州、扬州、益州、荆州、交州。晋初分为十九州,和东汉十三州比  相似文献   

4.
设计意图:根据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四单元的阅读教学要求,我设计了本次读后感习作练习。有的放矢,凸显训练主题,进一步提高学生写读后感的能力。(课堂实录)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刚刚学过的第课古诗两首》,谁还15《记得这两首诗?(指名背《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师相机板书:“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师:谁能说一说这两句诗的意思?生:“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的意思是: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只是为看不见全中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生:“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  相似文献   

5.
人们一提起“九州”,总会想到禹铸九鼎以象九州的传说,认为九州的存在是不容置疑的。在先秦文献中确实也多次记载着九州的名称和地望,诸如:《尚书·禹贡》载大禹治水的过程,说禹先从冀州开始,先后治理了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境内的主要河道。并明确指出各州的地望:“冀州,既载壶口,沼梁及岐,既修太原,至  相似文献   

6.
正教学片段一师:诗人临终之时仰天长叹——"但悲不见九州同",你是如何理解这个"悲"的呢?生:这是国家破碎的悲痛,作者在有生之年为没有见到国家统一而感到痛心。生:因为很多领土被金兵占领,中原遗民沦为亡国  相似文献   

7.
提起“九州”一词,大家也许会立即联想到整个中华大地。大禹治水后分天下为九州,九州具体指哪九个地方,自古说法不一,《尚书·禹贡》中记载的九州为:冀、豫、雍、扬、衮、徐、梁、青、荆,其他史料所记载与此颇有出入,但是后来“九州”逐渐演变成为了中国的代名词。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的是广州、福州、泉州、杭州、苏州、徐州、锦州、郑州、兰州这九座城市,他们既有享誉海内外的名牌大学,也有特色鲜明的一般本科院校。现在,就让我们以一斑而窥全豹,一起游览一下这九州的高校。  相似文献   

8.
示儿诗摭谈     
李秉 《语文知识》2000,(11):17-19
示儿诗中最令人注目的首推陆游的诗: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陆游一生志在恢复失地,临终之际仍不忘对儿子殷殷叮嘱,一  相似文献   

9.
“九州”是传说中的我国中原上古行政区划,起源于春秋、战国时代。孔子的《尚书·禹贡》篇首先作:“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及雍州。”《禹贡》的作者善于运用他有限的地理知识,穿插上一些神话性的资料和假设性的成份,竟然使九州区划图体现出:以少数山川表明九州之间的分界,并在各州范围内标明治水经过的地点、特殊贡品的产地、少数民族寄居点和直接通往帝都所在地——冀州的水道运输网等多种作用。因此可以说《禹贡》所描述的情况既是舜禹时代实施的制度,  相似文献   

10.
在古代著作中 ,经常可以看到“九州”、“九有”、“九围”、“九域”等名称 ,这是怎么回事呢?“九州”是传说中的我国中原上古时代的地理区划 ,起源于春秋战国时代。西汉以前 ,都认为“九州”是大禹治水后所划分的州名。相传在四五千年前 ,发生了一次特大洪水 ,人们被迫向山顶、高地迁徙 ,后来由大禹采用疏导河道的方法 ,才治服了洪水。所以周朝人把大地看成是禹平定的 ,认为禹把天下分作九个区域 ,让后人居住 ,于是就有九州之名。其实 ,当时的九州并不是一个有具体范围的名称 ,这里的“九”只是表示多数的意思。到春秋战国时才有“中国九…  相似文献   

11.
《初中生》2002,(Z4)
古往今来,许多仁人志士在临终前,写下绝命诗作,表明自己的远大志向。这些诗慷慨激昂,充满感召力,令人荡气回肠。 南宋诗人陆游,年轻时参加过抗金斗争。他在《示儿》中写道:“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沉郁而豪  相似文献   

12.
“子不教,父之过。”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教育子女也是为人父母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古往今来,不少人借助诗歌这一特殊方式教育子女,留下了许多佳话。南宋爱国诗人陆游,85岁高龄时写了一首传诵千古的《示儿》诗:“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诗人临终前仍念念不忘收复失地,殷殷嘱托儿子要继承父志,为实现国家统一而竭尽全  相似文献   

13.
1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1.1热爱祖国的教育"位卑不敢忘忧国"是南宋诗人陆游一生爱国忧民的真实写照,他在《示儿》一诗中写道:"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相似文献   

14.
“九州”原为虚指,后来才逐渐具体化为九个大型的行政区刊,关于九州的资料仅见于战国时期,献诸说很不相同,大致可分为《周礼》派九州说与《河图》派九州说,为辨异解疑,笔列举了大量古籍献资料进行辨析、考证,认为《河图》派九州说之九州多能在山东境内泰沂山系一带找到地名来源;而《周礼》派九州说,则是战国时期由于疆土扩大和对历史的遗忘而误读《河图》派九州说之产物。  相似文献   

15.
曹振国 《求学》2023,(S1):101-109
<正>导练命题一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从《礼记》的“苟利国家,不求富贵”,到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从霍去病的“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到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从陆游的“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到顾炎武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一首首,一句句,浸润在字里行间的是化不开的家国情怀。  相似文献   

16.
难词难句解     
一 (1)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多读。(第八册基础训练2) (2)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第十册第17课《古诗四首·示儿》) 例(1)中的“见”和例(2)中的“元”都是古汉语中的通假字。什么是通假字呢?古书上音同、音近的字可以互相通用或假借,这种互相通用或假借的字叫通假字。例(1)中的“见”与“现”假借,不读“见(jiàn)”,  相似文献   

17.
最著名的遗嘱诗,是宋代爱国诗人陆游的七言绝句《示儿》。诗曰:"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是诗人在1210年,即在他85岁临终时的遗嘱,也是诗人在生命  相似文献   

18.
高中语文第五册(必修本)中,“古代文化常识简介”第231页写道:古代“政区名比较复杂,因为各朝代政区的划分多有变化,现只能就主要情况举例。古代天下分为九州,即冀、兖、青、徐、杨、荆、豫、梁、雍。后来又有十二州之说,即从冀州分出并州,从青州分出营州,从雍州分出梁州。”这段解说,错误有三。一、自相矛盾。课文简介中写道:“天下分九州,即冀、兖、青、徐、杨、荆、豫、梁、雍”。  相似文献   

19.
【教材解读】本诗堪称古代诗歌中的精品,其特有的写作背景,赋予了诗句极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可以视为诗人创作风格和人格精神的生动写照。一般地说,一个人与世长辞时,其遗嘱不外乎是遗产的分配,后代的前途,个人的功名,但陆游却不是这样“,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诗人直到临死,什么事都不理会,只有一件事还牵挂着:国家的兴亡、沦陷区的遗民。他唯一要嘱咐子女的后事是“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短短四句诗,洋溢着这位古代诗人的爱国热情和祖国定会统一的坚定信念,表现出诗人的鞠躬尽瘁、死而“不已”精神。诗句虽语言通…  相似文献   

20.
一翻开一部南宋的历史,帝王将相都成了过眼烟云,而陆游的面目,却在满纸烟云中逐渐清晰。可以这么说,颓败的南宋王朝,放翁是文人中最能让人记住的一笔。关于陆游,最早的印象是他的诗《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又有梁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