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主体间性是高校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属性。传统“主体-客体”模式把毕业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毕业生被当作“加工”的对象,造成毕业生主体地位丧失。主体间性视阈将毕业生从传统“主体-客体”模式中解放出来,恢复了毕业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主体间性是对传统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深刻反思的结果,也是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需要。贯彻主体间性思想,高校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坚持人本原则、主体性原则、理解原则、差异性原则和教育者主导原则。  相似文献   

2.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客体关系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学中的根本问题。在“主体间性”理论视阈下.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以教育者为中心主导的“教育者主体”即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这种模式在现实中难以收到良好的效果。“主体间性”作为社会交往理论的一个重要思想,有着独特的理念和优势,在主体间性理论视阈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其内涵十分丰富,它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思路、新途径。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种新的哲学范式,"主体间性"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提供了崭新的视角。主体间性的核心观点在于消解传统哲学中的一元主体,用对话理性、交往理性代替主体中心理性的基础性论题。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转向将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相对于本科生而言,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更加适合自主性要求高的研究生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树立互动意识,加强实践教育。二是发展主体间的平等交往。三是加强网络信息管理,搭建校园文化建设的新平台。  相似文献   

4.
主体间性: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纠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彪 《教育导刊》2011,(1):13-16
当代西方哲学从主体性哲学正在走向主体间性哲学,这一走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哲学范式和方法论。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超越和突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诉求主体间性,交往式和对话式思想政治教育是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的有效渠道。  相似文献   

5.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也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主体间性哲学的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哲学基础。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多向互动,使思想政治教育从对象化活动转向交往活动,从以"知识"为本转向以"人"为本,丰富并且完善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理论。  相似文献   

6.
“主体间性”作为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揭示了主体与主体在交往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以“交互主体”为中心的和谐一致性。当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师生主体双方的交往缺失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能,本文试从主体间性的视阈来探讨如何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单主体说”、“双主体说”以及“主体际说”(或者叫“主体间性说”)等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代表性观点,但都欠准确。实际上,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是一种“双重交互”的关系。这涉及到两个不同的层次:若分别从“施教”和“受教”的不同视角看,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是“互主体”的,这种“互主体性”鲜明地体现在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主客体关系的转化上;即便单就“施教”而言,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互主体”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用“双重交互性”能够更加精准地概括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的主客体关系。  相似文献   

8.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是新时期一种新的哲学范式和方法论原则。信息时代的到来和全球化的发展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由主体性向主体间性的转向成为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克服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弊端的必然要求。近年来,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有了新的发展与突破,主体间性越来越成为一个“时髦”的话题,对主体间性方法的兴起和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研究显得十分的必要,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走向科学化、现代化。  相似文献   

9.
拉康以结构主义语言学从历时性、共时性和本质的层面详细分析了主体形成的阶段和结构,认为主体是一种分裂的匮乏的欲望主体。拉康从主体间性来阐述主体形成的思想,启发我们以主体间性重构教育过程;他关于父亲是孩子社会化的解放性力量的思想,有助于反思中小学和幼儿园男教师严重缺乏对孩子成长的负面影响;他关于语言与主体同一的思想,有助于反思孩子“打官腔”可能诱发的“虚假人格”;而他关于主体是欲望主体的思想,有助于反思现代社会教育功利化之危害。这些是拉康的主体理论对教育的主要启示。  相似文献   

10.
思想政治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主体间交往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交往实践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应从“主体-客体”生产实践观走向“主体-客体-主体”交往实践观,从根本上使以“物的世界”中的主客体关系转变为“主-客-主”交往实践关系的“人对人的教育”,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范式的转换。思想政治教育交往实践活动的发生和主体间关系的处理,形成一个复杂的思想政治教育交往实践场域,指向教育者“价值引领”与受教育者“主动建构”的有机结合,促进主体间心灵对话、道德体验、理解共识的不断生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伴随着主体性教育的开展,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然而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逃不过兴与衰的规律。从反思主体性教育的发展遇到的困惑出发,意找到产生困难的原因,并认为以往的主体性教育带有“占有性”特征;从主体间性的“内核”出发来阐释其对以“主客二元对立”为基础的主体性的超越,并认为以此为基点的主体性教育是“共存性”的;最后从从主体间性的视角出发,来提出“学习共同体”建立的几个特征。  相似文献   

12.
主体间性理论克服了二元对立的主客体关系,强调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的交互作用,是主体性研究的深化,已经成为教育理论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主体间性视角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平等尊重、协商合作、共同发展的新型关系,突出强调了区别于传统“教师中心论”与“学生中心论”的教师主体地位,认为民主型教师、反思型教师和研究型教师应该是这种新型师生关系下所有教师追求的目标定位。  相似文献   

13.
论主体性教育中的主体间性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主体间性的研究是主体性教育研究的新视角,本通过对主体间和主体间性的讨论,揭示了主体性教育中教育活动实质是人和人的交往实践活动,同时指出教育活动中主体间性的特点及其与主体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译者是翻译过程中唯一的能动主体,其主体性是客观存在的,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一直得不到译论界的认同与关注。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后,译者重新回到研究者的视野,译者主体性得以凸显、乃至过分张扬。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梳理译者逐步成为翻译主体的过程并阐述译者主体性的内涵,以此进一步强调译者主体性是能动与受动的矛盾统一,并阐述了制约与能动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5.
现代远程教育制度文化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概念,对于现代远程教育制度文化的理解,应从现代远程教育制度文化的结构、层次、本质三个方面把握。在制度文化建设上,要注意现代远程教育制度文化各部分各环节的协调、把握制度文化建设难点以及对精神文化的表达。  相似文献   

16.
图书馆服务的方法途径一向具有封闭构建服务的特点,面向对象单一,服务意识被动,停留在收集保管资料的低层次区间。在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环境下,图书馆一定要转变服务方式,形成更加开放、更加主动的业务处理模式。拟探讨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给图书馆带来的全新要求,并据此提出图书馆服务方式与途径转变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Abstract

Biesta has suggested that education after humanism should be interested in existence, not essence, in what the subject can do, not in what the subject is—the truth about the subject—and this is the way inspired by Foucault and Levinas. In this article, I analyze Foucault’s alleged deconstruction and reconfiguration of the subject and Levinas’ approach to human subjectivity and suggest that Foucault’s early and later works have already implied certain concepts of the subject and that Levinas’ approach to human subjectivity does not, as has often been perceived in educational circles, avoid theorizing about human subjectivity. Drawing on the French philosophy of difference, particularly Levinas’ ideas of alterity and subjectivity, I propose a post-humanist subject as a singular existence that ‘announces, promises, and at the same time conceals’, that cannot be exhausted, totalized, and replicated. The singular and unique subject, open and responsible to the world and beyond, is indispensible to the educational mission of subjectification.  相似文献   

18.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普及和发展,网络教育已成为各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现代远程网络教育应抓住机遇,建立和完善面向大众、持续发展的现代远程教育体系,以满足国民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已经成为构筑知识经济社会人们知识学习体系的主要手段,实施现代远程教育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组织部分。在建设开放大学的背景下,关注社会弱势群体,推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残疾人教育大有可为。就内蒙古而言,残疾人远程教育的发展具备良好的外部宏观条件,残疾人远程教育的办学实践经验,为其今后的发展提供可能。推进内蒙古地区残疾人远程教育的科学发展,需要我们抓住机遇,破解发展中的障碍和难题,对残疾人远程教育科学定位,在管理和服务模式、教学方式方法、非学历继续教育职业培训建设等方面进一步探索实践。  相似文献   

20.
网络技术为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面对虚拟和匿名,现代远程教育的价值去向和伦理道德问题成了学者关注的主要话题。现代远程教育的伦理道德要求应该是以“为己利他”为根本。“为己利他”是恒久的“善”的伦理道德目的。公民信息素养的提高对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和完善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