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迎接二十一世纪的历史时刻,让我们来共同探讨21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展望“数字地球”的前景,倍感欣慰。“数字地球”既是地球科学技术与空间科学技术、信息科学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交融的前沿领域,更是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以及社会科学紧密结合的结晶。“数字地球”是世界各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依托,是新的经济建设增长点,是科学技术、经济、政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  相似文献   

2.
仁义 《传媒》2002,(4):1
“载”为“下载”,“栽”为“栽下”。 这里的意思是说,有的报纸因为随意下载互联网上的信息而栽了跟头。 其实,互联网是个好东西。一点击,东西南北、世界各地的时事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等信息,尽收眼底。而且容量大、时效快,令人目不暇接。互联网的出现和快速发展,对社会生活,对出版传媒,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全新的思维全方位的探讨──谈“科学技术与社会”丛书席泽宗*在我国政府制定的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了*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这是我国21世纪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两大国策。由此把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作为。个突出的问题摆在了我*们的面前。这套“科学...  相似文献   

4.
“信息咨询”和“参考咨询”在图情界是两个不同的领域。“信息咨询”是情报研究所的核心业务,“参考咨询”则是图书馆的核心业务。1996年上海图书馆和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合并,使我有机会在一个单位的不同时期分别从事了“信息咨询”和“参考咨询”这两份不同的工作,不同的经历感到:从事“信息咨询”工作其乐无穷。  相似文献   

5.
面对时代挑战的快速反应──谈“科学技术与社会”丛书王绶一个时期以来,人们时常谈论到当今世界的“知识爆炸”,其直接引发可以归于当代猛进的*技术创造和技术运用,而在这种“知识爆炸”的*产物中,占很大分量的又正是新的技术创造和新*的技术运用,蕴蓄看新的“爆...  相似文献   

6.
前言自 1997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了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 (以下简称学术著作出版基金 )以来 ,基金已资助了一大批优秀科技学术著作 ,为促进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繁荣科技出版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是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具体落实。本文对学术著作出版基金“九五”工作进行了全面总结和评价 ;对申报、受理、资助项目情况 ,资助项目的专业分布 ,作者年龄、学历 ,出版成本 ,资助力度等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 ,为确定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未来的发展方向提供科学依据。一、设立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的背景科技学术…  相似文献   

7.
档案馆"资治"、"存史"和"文化传承"功能辩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档案和档案馆的社会功能可以抽象地概括为“资治”、“存史”和“文化传承”。三者之间存在“资治”为源、“存史”为本、“文化传承”为实的辩证关系。“资治”是档案现象的成因 ,也是“存史”和“文化传承”等功能的源泉。“存史”是社会赋予档案馆的最高使命 ,是档案馆的根本功能。文化传承功能的提出是在特定社会背景下对档案职业的一次“重新发现” ,是对档案馆社会功能的高度涵盖 ,它具体体现在档案馆的“存史”、“资治”功能之中。狭义的档案文化效用不同与广义的“文化传承”功能 ,它只是众多档案利用形态之一。在强调档案文化效用的同时 ,决不可本末倒置 ,忽视甚或忘却档案职业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8.
肖鹂 《新世纪图书馆》2010,(1):46-48,42
建设“两型社会”是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高校图书馆在“两型社会”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论文简要分析了高校图书馆在为“两型社会”服务的优势,提出了高校图书馆为“两型社会”服务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弃档"现象:当前人事档案管理亟待关注的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改革开放将我国带入一个复杂的社会转型期,这是一个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时期。“弃档族”的出现,便是转型期的一种社会现象。围绕着这一现象,最近在一些媒体出现了关于“人事档案管理出路”的讨论。主要存在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是“人事档案可否退隐”的看法;另一种看法认为“弃档”正威胁着社会的诚信和个人的职业道德,让人事档案退隐无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公民道德建设。笔者就此谈些自己的看法。一、“弃档”现象的主要特征八十年代中期,为发挥专业技术人员的作用,方便人才流动,国内陆续建立…  相似文献   

10.
所谓“他者意识”,就是视“他人”为一种异己的、陌生的、危险的存在者。浏览报纸,发现有些媒体存在着强烈的“他者意识”。与社会学和哲学上的“他者意识”稍有不同的是,“他者意识”在本文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媒体自己置身于社会之外,以“他者”的眼光,在社会新闻方面主要是以猎奇、窥视的眼光,来观察社会,忽视自己是社会组成的一分子这样一种心态;二是指媒体在报道某些弱势群体时,把他们视作为“他者”、外来物,不纳入所在社群的这样一种潜意识。媒体作为社会理性、客观、公正的一面镜子,作为整  相似文献   

11.
人们生活、工作在社会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同他人的交往。但是怎样“交往”?坚持什么样的“交往”原则?当前在社会“交往”中有哪些不良倾向?它的害处又是什么?人民日报2006年12月29日第四版“人民论坛”登载的王晓河写的思想评论《净化“交往”》一文,对此作了全面而真诚的回答。  相似文献   

12.
“现代科技与人文关怀丛书”同时获得第六届国家图书奖的提名奖和第八届全国青年读物奖一等奖,这对作为“丛书”的责编的我来说是一种激励与鞭策。 当今社会是一个现代科技高速发展的社会。一方面人类创造了科学技术,利用科学技术来发  相似文献   

13.
1引言科技名词术语的统一问题一直是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每当遇到这类问题,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各学科名词自然就成了编辑手中的一大法宝。不过,法宝也不是万能的。有时候,名词虽然能够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有关学科名词中找到,但统一仍然很难。例如,“i mpulse response”在《电工名词》中对应的中文名为“冲击响应”,而在《电子学名词》和《数学名词》中却对应“冲激响应”。究竟是“冲击响应”还是“冲激响应”?一下子还真让人难以适从。2多数还是少数?也许有人会说少数服从多数,应当取与《电子学名词》和《…  相似文献   

14.
肖秋红 《图书馆杂志》1999,18(2):5-6,38
在近几年的信息传媒中,“知识经济”迅速成为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语,“知识经济”正在向我们走来并将成为21世纪的社会发展新趋势。1998年3月问世的《知识经济》一书的作者吴季松对知识经济下了如下的定义:知识经济是“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以科学技术为主的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消费)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版)知识经济带给人类与社会的影响将是全面的、巨大的和深远的,知识经济不仅对于中国的经济领域是一种挑战与机遇,对中国的图书馆界而言,也同样是一种挑战和机遇。知识经济作为继农业革命…  相似文献   

15.
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局长前不久向省报记者透露 ,该局为了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质量监督执法队伍 ,最近设置了专门的监督电话 ,表示欢迎新闻舆论和社会各界共同监督 ,并请记者在报纸上公布监督电话号码。为此 ,安徽日报在刊登了题为《欢迎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的消息后 ,又在配发的“编后”中说 ,“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让执法队伍也置于新闻媒体和社会监督之下” ,“百姓欢迎 ,政府放心” ,“令人拍手叫好” ,云云。局长的表态没有错 ,报道的内容也很好 ,但后面的“编后”却让人感到别扭 ,甚至很不舒服。似乎局长的表态倒成了一种额外的恩惠 ,老百…  相似文献   

16.
2月17日,笔者从央视十二套“中国法治报道”上看到了这样一则新闻:《规则监管均为真空“个性纹身”隐患重重》。新闻报道了我国文身行业存在的种种问题,是一条有较强服务性和针对性的社会新闻。但新闻字幕中屡屡打出的“纹身”两字却颇为  相似文献   

17.
"城中村"的媒介话语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艳 《新闻大学》2007,(1):20-27
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国内核心报纸上289多篇以“城中村”为标题的新闻报道所做的内容分析,试图揭示主流大众媒体在“城中村”这一中国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独特社会空间的社会建构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当代中国社会权力关系对于这一媒介建构过程所产生的影响。文章主要回答了中国主流媒介如何再现“城中村”这样一个社会空间、“城中村”如何从一个被忽视的空间演变为一个受人关注的公共问题,不同的社会权力如何影响着媒介对于“城中村”的报道内容、不同的社会权力在“城中村”这个话语场中呈现出怎样的关系,又是如何相互咬合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经济报道如何从艰深、晦涩、枯燥的窠臼中走出来?将经济现象置于“社会人”这一转换了的视角下,进行透视和解析.然后出之以更为鲜活可感的文本。是一种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可贵尝试。有人称其为“经济新闻社会化”,有人将之冠名为一种崭新的边缘性新闻文体——“社会经济新闻”,都使得原本乏人问津的“纯”经济报道。变得更有生活味、人情味。如此,才能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和互动欲望,经济类报纸也才能真正办活。以下,笔者结合自身采写经历及关注到的新闻实践,谈几点粗浅体会。  相似文献   

19.
解读电视媒介在"三农"问题解决过程中的"信息中枢"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多层次关系下的“媒介三农”对三农问题的分析、判断可以分为四个层面:来自政府的“政策三农”,来自“知识人”的“学者三农”,来自媒体的“媒介三农”,真实、客观存在的“事实三农”。在社会的元场域里,四个子场域形成一种相互制约、彼此互动的关系。随着媒体自立的进一步凸显,媒介对三农问题的社会唤醒作用不断强化,“媒介三农”向“事实三农”逼  相似文献   

20.
“公共知识分子”或许不是“public intellectual”这个特有名词的最恰当的译法,因为但凡知识分子,哪怕是整天泡在自己的实验室而不为外界所知的核物理学家,或一天到晚鼓捣着普通人视若天书的古文学的古文字学家,都是公共的——他们的知识是“公器”。使“public inteUectual”区别于“intenectual”(知识分子)的也不是社会知名度或影响力(“public”一词有此词义),尽管前者通常具有非同一般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例如一个小说家(文学知识分子)就可能具有超过“public hateuectual”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可是,如果他不曾以文字、讲话或别的什么公开方式直接干预社会—政治舆论,或他只是即兴式地偶一为之,那么他仍然不能称为“public intellectual”。因此,“public intellectual”其实暗含了诸多前提:首先,他必须是一个知识分子,无论他的学科是核物理、古文字或文学:其次,他必须经常越出自己的专业领域,就当下公共的或社会—政治的问题公开发表见解,旨在影响公共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