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大学与中小学(U-S)合作的构建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趋势.区域性大学与中小学合作的类型包括单向传递报告型、项目研究合作型、咨询合作型、实验推广型和教育实习型.大学与中小学合作存在诸多困境,其主要原因在于,大学与中小学属于不同的文化圈,各种类型的教育理论与实践都存在脱节现象.只有寻求两者共同的目标和远景共识,才能构建合作的平台.  相似文献   

2.
大学与中小学(U-S)合作是当前教师教育的一条有效出路。但目前我国教师教育U-S合作过程存在严重的结构性障碍,主要表现为合作中的异质性资源依赖感不强,合作主体的合法性认同严重不足,合作协调机制缺位。因此,我们需要充分挖掘U-S合作中的异质性资源,增强双方异质性资源依赖程度;赋予中小学教师教育义务并提升合作双方的利益共识,增强合作主体的合法性认同;构建政府统筹的U-S合作管理体制,规范合作行为。  相似文献   

3.
教师教育中的大学与中小学(U-S)合作本质上是一种协商性交易,合作需要基于双方的共同利益才能实现共生。教师教育大学化、一体化以及随之而产生的教师教育范式转变,都要求大学谋求中小学的支持;同时,中小学组织更新、教师改变以及学生学习成就提升也需要大学支持;这种相互需求为大学与中小学合作提供必要性。此外,大学与中小学各自在教师教育上的优势则为双方合作提供可能。这种必要性和可能性共同构成了教师教育U-S共生性合作的发生机制。  相似文献   

4.
一、U-S合作教研兴起的背景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以行政手段强力推进的。承担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任务的高等院校,在师范生培养和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方面围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在提升中小学教师教育理念、教学研究能力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以大学为主导的中小学教师培训,无法满足当前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  相似文献   

5.
U-S教师教育共同体是以教师教育为基本目标与任务的大学与中小学合作形式。教师教育共同体不仅意味着一场教师教育变革,也意味着对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的梳理与澄清,还意味着基于教师教育改革的学校重建与本真教育的回归。U-S教师教育共同体建设的最大障碍在于有效合作的匮乏,主要表现为合作基础的遗失与合作层次较低等。为改变这一境况,可以通过形成对一系列教育基本问题的"共有的理解"、工作文化与学术文化的融通等方式建设真正的教师教育共同体。  相似文献   

6.
教师教育改革中U-S合作的发展、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大学与中小学合作(U-S合作)已经成为教师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我国U-S合作虽然较为普遍与多样,但是只有为数甚少的合作达到了一定深度,尚存在诸多问题。建立共同愿景、加强文化融合、健全运行机制、践行驻校教师模式对有效推进大学与中小学合作培养教师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杨小英撰写的《交换理论视域下U-S合作中的教师互动研究——北京D师范大学与附小共建的教育人类学考察》一书,以U-S合作为焦点,从社会文化人类学中交换理论的视角出发,围绕合作项目中教师互动的交换动机、交换过程与交换结果展开个案研究,回答并揭示了教师互动的影响因素。作者以“事实-原因-行动”的逻辑体系,论证社会交换理论建构下U-S合作实践的理论设想与行动展望,为实现大学与中小学之间的合作共赢探索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8.
U-S教师教育共同体:目标、机制与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U-S教师教育共同体(大学—中小学教师教育共同体)是由大学和中小学组成的,以实现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教育资源共享为条件,基于外部制度安排和内部环境所建构的教师共同体。其目标是实现大学与中小学的共同发展。建立U-S教师教育共同体需要宏观安排、中观制度设计和微观制度创新,形成专业导向、特色发展、课堂中心、项目驱动的行动策略。  相似文献   

9.
目前,高等师范院校与中小学教师教育合作面临着大学与中小学两种不同文化的冲突、合作方式较为单一、参与意愿不高等困境,本文对此进行了全面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可从加快文化融合、推进互补的双向合作方式、加大激励力度等方面推进高等师范院校与中小学教师教育合作。  相似文献   

10.
基于U-S合作的教师教育模式创新,深入贯彻了教育部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中的基本理念及精神,有效整合了我校优质教师教育资源,解决了教师教育实施中的培养与实践相脱节、标准与计划相脱节、实习与课程相脱节等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11.
U-S合作模式是社会变革的产物,在西方已有百年发展历史,在中国整体推行仅有10余年。U-S合作对学校优质教育资源的生成具有重要价值,然而其中出现的对合作价值认知不足、行为主体关系不平等、合作层次较低以及保障措施乏力等问题,降低了U-S合作的绩效。为此,需要建立U-S合作的长效机制,其基本路径包括形成价值共识、培养平等的伙伴关系、健全保障机制和构建绩效评估体系等方面。  相似文献   

12.
中小学心理教育教师面临的边缘化困境,源于人们的理想化期望.中小学心理教育教师的边缘化困境具体表现为"万金油"式的生存模式、在定位和培训上作为"点缀品"的发展模式和群体"各自为战"的进化模式.摆脱边缘化困境,要从心理教育教师成长的三个阶段入手,而且要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才能达到目的.  相似文献   

13.
U-S合作研究,即“大学-中小学联合”(University-School Joint)进行教育研究以促进教育发展的研究模式,是20世纪70年代西方学者提出的一种教育研究模式,主张大学教师与中小学教师联合起来,互取所长,共同促进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发展.大学尤其是师范大学中从事教育教学研究的学者与中小学校长和教师一起组成合作研究小组,共同观察、讨论某些特定的教育现象.其目的在于唤醒教师的“提问”意识和“解题”意识,由此捕捉那些值得研究的“教育问题”即研究主题,并以合理的方式解决相关的教育问题.这种合作研究的实质是教育行动研究的一种模式.这种研究的特点是;1)以课题为纽带,连接起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2)以面对面的交流为形式,为更新教师教育理念改善教师教育实践创造条件.3)教师从合作研究中学会反思.这类反思可以促进教师对自己的工作做出重新认识,而这种认识又往往包含有对现实或自我的批判;并且,自我认识还会导致自我教育,这样自我反思又成了教师自我改造教育实践的行动.  相似文献   

14.
基于校本教研的U-S合作模式是一种富有成效的大学与中小学校合作模式。通过U-S合作来提升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并进而寻求学校的改进,成为中小学校和大学师范学院之间的基本共识。在U-S合作研究过程中,应该坚持以课堂教学研究为中心,以课题研究为主线,在平等的基础上实现合作。合作研究一方面需要充分调动中小学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需要建立校内和校外的合作教研制度。只有在人和制度的双重保障下,校本教研的U-S合作模式才能最终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15.
U-S合作已成为教师教育改革的新突破,也是其发展趋势之一,对大、中、小学各自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目前,在我国U-S合作形式多种多样,但真正达到预期效果的很少。因此,文章在整理、分析、比较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深入探讨教师教育改革中U-S合作的意义、存在的问题,以期获得更多关于U-S合作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通过探讨高师与中小学合作的意义、目标、内容、组织方式、在合作中遇到问题及保障措施等,试图找到高师与中小学合作,共同提高教师教育质量的途径、策略,高师与中小学合作,真正实现教师教育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一体化。  相似文献   

17.
教师专业是技能性与适应性相融的专业,培养专业化的教师需要大学(University)与中小学(School)合作(简称U—S合作)。大学作为教师培养的"母机",具有主动参与U—S合作的激励,但在U—S合作过程中,大学的结构惯性、评价机制以及组织边界等制约着教师教育U—S合作,使其陷入合作困境。鉴于此,大学需要回归"育人"主旨,消减其参与U—S合作的取向性障碍;完善其评价机制,鼓励大学教师参与U—S合作;重建以现代大学专业学院为组织机构的教师教育学院体系,规范教师教育组织边界。  相似文献   

18.
基于U-S合作开展教育实践已是未来教育发展的一大趋势,对于推进学校育人方式变革、有效解决教育难题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北京理工大学附属实验学校为例,探讨了学校与周边五所高校的"引进来,走出去"U-S合作之路,从科研育人、活动育人和环境育人三个方面具体阐述了学校利用高校优势资源助力育人方式变革的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19.
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在欣欣向荣的背后,呈现出写作目的的功利趋向、写作过程的学术缺失、论文发表乱象丛生等困境。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困境的产生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为使中小学教教师教育科研论文的写作走向正规,提出以下建议:组织加强对中小学教师论文写作的培训;规范学术论文的评审制度;设立科研副校长制度,实现专家专项指导;引导教师自我提升科研写作能力;施行对学术造假一票否决制。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教师教育领域掀起了一股培养"反思性实践者"的浪潮。以往的教师教育只注重教师理论或实践的培养,而"反思性实践者"则注重教师通过实践批判地反思自身理论、消除理论与实践的二元分离,因而更加符合新时代教师的角色定位。因此,拟借助U-S教师教育共同体的平台,探讨培养具有实践优势的反思性教育硕士的现实意义,从而唤醒反思意识、提高反思能力、激发反思行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