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狼来了”的道德故事蕴含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价值逻辑,这一价值逻辑是人们长期以来的道德信仰与道德核心的反应,是道德建设的基础.现代社会中,对“善恶有所报”信条的抛弃、不健全的社会制度、有局限的认知水平是造成“狼来了”的道德故事逐渐失去道德教育效用的主要原因.再立道德信仰、完善社会制度、提高认知水平是“狼来了”的道德故事失效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2.
理想和信念是道德信仰构成的两个方面,认知、情感、实践是道德信仰教育的逻辑起点。大学生的道德信仰教育要坚持科学理论灌输原则。底线道德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是道德信仰教育的基础,道德情感体验是大学生形成科学道德信仰的必经途径。  相似文献   

3.
石中英教授在<"狼来了"道德故事原型的价值逻辑及其重构>一文中主要从两个方面对功利主义的道德劝导进行了诘难:第一,功利主义道德劝导的逐利动机背离了道德和道德教育的本质;第二,行为结果的不确定性会导致对道德准则的投机、怀疑、甚至抛弃.但文章似存在着一些对功利主义及其价值逻辑的误读.对此,有必要通过对功利主义道德劝导的两个诘难的分析,全面理解道德和道德教育的本质,重新审视功利主义及其教育价值:从道德起源的功利色彩、利己性道德规范、德育的个体享用性功能等角度看,功利与道德及道德教育的本质并不冲突;功利主义的"利"实际上更强调社会的总体利益、个体长远的精神利益,德与福可以在这个意义上实现统一,从而成为产生道德行为的心理机制.  相似文献   

4.
一个偶然的机会,笔者浏览到了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石中英教授的发言稿《狼来了——道德故事型的价值批评》。在石教授看来,广为流传的“狼来了”的道德故事与众多的道德故事一样,都遵循着相同的价值逻辑,即“中国民间社会的道德逻辑,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众所周知,“狼来了”的故事中的放羊娃因为撒谎而遭受了羊被狼吃的惩罚,他自己也差点被狼吃掉。循此逻辑的德育,很容易使孩子形成错误的功利主义道德观念:行善避恶根本上不是因为行善本身的义  相似文献   

5.
儿童道德关乎儿童的成长.在儿童的成长中,儿童道德具有道德的"深层语法",即儿童之间的"爱"与"公正".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儿童具有自身的道德逻辑,儿童的道德认知是一种"受限的理性",儿童的道德情感是儿童道德逻辑的首要特征,儿童的道德行为是儿童道德认知基础上的道德情感结出的硕果.由于儿童具有自身的道德逻辑,儿童的道德教化就要考虑到儿童的道德智慧,通过儿童的生命叙事,激发儿童的道德情感,在情感的作用下,通过交往、体验,实现儿童的道德内化.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围绕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及其发展的争论和研究,一直绵延不绝。大量文献批判性地揭示,科氏理论存在男性中心潜意识、认知独断和线性逻辑等缺陷。男性中心忽视了女性,进而在道德发展上用"公正"标准排除了"关怀"原则;认知独断将复杂道德发展的实质化约为认知发展,进而用认知发展取代了道德发展的全摄性;线性逻辑将丰富的道德发展过程假设为循序而进的"三水平六阶段",以至失适于多元文化。新近的研究因应这些批判的挑战,不仅向外开出了"关怀教育理论与实践"新路向,而且向内扩展了道德发展与社会习俗、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道德图式与社会文化之间关系的新视野,从习俗、情感与文化三个维度修正和创新道德发展理论。  相似文献   

7.
道德逻辑体系的认知结构是由求真的道德真理逻辑、向善的道德价值逻辑和求善的道德选择逻辑构成的.三者之间也存在一种逻辑关系:其间,求真逻辑是认识前提,向善逻辑是推演方向,求善逻辑是判断环节.求善逻辑以认知结构的终点形式为道德实践逻辑奠定了一种逻辑前提,在根本上影响到道德实践逻辑的价值实现.  相似文献   

8.
“狼来了”的道德故事所宣扬的善恶有报的价值逻辑在今天仍然值得加以弘扬,过去那种动不动就拿义务去压制欲求的思想应当得到纠正。简单说,即是德育在宣讲道德义务之前,必须落实个体权利,赋予人应有的尊严,那种不顾环境变化,不计道德成本高低,不顾人之正当欲求的义务伦理观因实际上不把人真正当人看而应当放弃。  相似文献   

9.
“狼来了”的道德故事所宣扬的善恶有报的价值逻辑在今天仍然值得今天的道德教育加以弘扬,过去那种动不动就拿义务去压制欲求的思想应当得到纠正。简单说,即是德育在宣讲道德义务之前,必须落实个体权利,赋予人应有的尊严,那种不顾环境变化,不计道德成本高低,不顾好人欲求的义务伦理观因实际上不把人真正当人看而应当放弃。  相似文献   

10.
道德信仰及其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信仰是指主体在一定世界观信仰的指导下,有机统一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等心理因素,把"善"作为道德生活领域内的终极追求,在主体自律的基础上对某种道德理想或者道德体系的笃信和奉行。与其它信仰形式相比,道德信仰具有基础性、真诚性、崇高性和非终极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1.
道德作为一个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主题,西方早有研究.当代皮亚杰最早运用临床法和对偶故事法研究了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规律;科尔伯格在皮亚杰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道德认知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理论,进一步确认了道德认知发展的阶段性和顺序的不变性,梳理出了个体道德认知发展从基于自身角度考虑问题到按照社会规则进而到超越社会规则的主线;新科尔伯格理论在继承与发展科尔伯格理论的同时也丰富了道德认知理论本身,其理论主要由道德图式论、道德类型论和四成分模型构成;而后科尔伯格理论则以艾森伯格的亲社会心理学研究和吉利根的女性道德心理学为代表,其内容更加广泛,主要表现在对道德概念进行重构,重视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之间的关系,注重对道德人格和道德自我的探究.在道德测量方法方面,主要有科尔伯格的道德判断访谈法以及新科尔伯格理论的DIT1和DIT2.实际上,道德理论应采用多元化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2.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部分大学生存在将道德信仰的认知与道德行为割裂,甚至对有关道德信仰内容采取批判、否定的态度。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对学生道德信仰的形成具有明显效果。笔者列举了相关教学案例,并进行分析,对进一步发挥"实践教学"在大学生道德信仰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3.
正"蒙以养正,圣功也。"在启蒙阶段,端正孩子的行为品德,有利于一生的成长。小学生的道德难题属于德育的范畴,我校在德育形式与内容上进行创新,以学生生活中的道德难题思辨为主要抓手,实施养正教育,激发学生道德认知,提升道德发展水平,促使每一位孩子具有正直的心灵、正派的行为、正确的认知。最近,我校在五年级(1)班开展了第一次道德难题思辨活动,思辨活动的故事是科尔伯格著名案例。该案例讲述欧洲一位妇女患了罕见的癌症,只有本镇药剂师最近发明的镭能救她。但药剂师索价2000美元,是成本的10倍。她的丈夫  相似文献   

14.
以生活世界为根基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对传统理想信念教育范式的突破和发展.这首先表现在价值逻辑上是从"是-应当"转变为"应当-是".在"应当到是"的逻辑过程中,这一转变需要一逻辑中介即道德信仰.道德信仰通过"价值还原"和"超越生成"机制,使大学生个体得以突破"主-客"、"个体-社会"和"真理-价值"的二元价值分裂,使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得以主体性的生成.  相似文献   

15.
以生活世界为根基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对传统理想信念教育范式的突破和发展.首先表现在价值逻辑上是从"是-应当"转变为"应当-是".在"应当到是"的逻辑过程中,这一转变需要一逻辑中介即道德信仰.道德信仰通过"价值还原"和"超越生成"机制,使大学生个体得以突破"主-客"、"个体-社会"和"真理-价值"的二元价值分裂,使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得以主体性生成.  相似文献   

16.
道德信仰是人们对某种道德准则及价值依据的信服和尊崇。家庭、学校、社会道德信仰教育的缺位或失当是造成"90后"大学生道德信仰模糊或方向偏差的原因。集家庭、学校、社会之力,才能做好"90后"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7.
北师大石中英教授的“狼来了”道德故事价值模式分析,向我们展示了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传统模式。  相似文献   

18.
社会的多元化发展,使大学生的道德信仰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迷失,主要表现为道德理想模糊,道德认知分裂,道德实践功利等。高校作为大学生道德信仰建塑的主导教育机构,只有不断加强大学生思想信念教育,培养学生道德认知能力,注重社会实践引导等,不断改进创新大学生德育工作的途径与方式,才能增强大学生道德责任感,提升道德情感力度,促进和谐校园乃至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19.
道德认知是青年道德意识生成的基础,是形成健全道德人格的逻辑起点,在青年道德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从青年道德认知的实质、特点、形成过程和功能四个方面加以剖析。  相似文献   

20.
有关《狼来了》的道德劝诫故事虽然已被讨论过,然而其中有些模糊的概念仍然没有得到及时澄清。这个故事的劝诫逻辑是从一个对行动者自身利益有影响的坏的后果来说明我们为什么要遵守道德的约束,人们往往直观地把这种逻辑归结为功利主义的道德逻辑,进而对其展开批评。其实,功利主义也许并不能很好地适用于这个故事。作为功利主义道德哲学的后果主义伦理学能够说明这一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