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肖高键 《集邮博览》2010,(10):80-81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国际形势一派大好,集邮交友也不仅限于国内各省市,还发展到与外国邮友的友好交往,互通信息交换邮品,增进邮谊。在那个时期,我也曾收到过英国一位"邮友"的来信,要与我交朋友并要我给他寄一些中国的邮票邮品。  相似文献   

2.
凤岗先生是一位杰出的邮人,尤其难得的是,他也是在邮政界罕见的一位邮学家。我有幸与凤岗有"三同之谊"——同庚出生、同年考进邮局、同为两岸创办邮政博物馆之人。  相似文献   

3.
朱海山 《上海集邮》2010,(10):35-35
得知老集邮家黄履中逝世,我的心情十分沉痛。 他是一位正局级离休干部,喜爱集邮并较长时期担任市老干部邮协的会长。他德高望重、平易近人,一点都不倚老卖老,没有官架子。大家都很尊重他,很愿意同他接触、交流,他也习惯并喜欢大家称他为"老黄"。  相似文献   

4.
初识邓仲林,便觉得有一股朴实之风迎面而来。他说话不多,也不是很利落,但对邮票的迷恋,对邮协工作的热情却都落实在行动上。接触的多了,乃更感佩他的实干精神。他已跨进了“古稀”之年,退休以后除帮助居委会打理一个废品店外,自己还要集邮,还要帮助集邮组织和邮友寄邮品、联络、送报纸……全然不像一个已过花甲之年的老人。操心尤可,出力已不简单,何况他还要经常掏腰包贴钱贴米。这种邮情,这种境界,这种实干,肯定是要结出丰硕之果的。  相似文献   

5.
北京有一位青年邮友说,他专门收集邮政用的各式现行单据。人问何故?答曰:一、今天的单据是明天的邮史;二、比较容易收集;三、不必花钱。 我平时遇上邮政单据,也加以收集,但陆续都送了人。  相似文献   

6.
近日,北京的一位邮友来西安为集邮原地会办理《西安大唐芙蓉园》原地实寄邮资片。他坐了一夜火车,赶到西安,顾不得休息,在还未开门时就赶到了邮局,从邮局开门一直干到中午十二点半,这位邮友是自带软垫、墨盒,在西安大雁塔邮政所两位女营业员的配合下,几千个明信片在自己的精心盖戳后得以完满。中午吃饭时,这位邮友讲了自己办理原地邮品的艰辛。在取得一些邮资票品时,也是历经坎坷。同行的西安一位办  相似文献   

7.
玩戳乐     
《集邮博览》2012,(5):63-64
上期戳趣园介绍了一位北京邮友杨自学的寻戳之路:从熟悉的地方找起。不约而同,全国各地很多邮友其实也是这样做的。最近,戳趣园收到了安徽铜陵邮友陈爱民发来的两枚带数字局名的当地邮戳,对我们来说挺新鲜,对他自己来说经常见,因为这就来自他再熟悉不过的地名:20世纪60年代末发生了"珍宝岛事件",战备形势紧张。1970年,上海铁路  相似文献   

8.
罗华生是一位资深老集邮家,曾担任四川省邮协常务理事,重庆市邮协副会长等。 1950年初,他在湖北省军区工作。一天,他与一位参谋在办公室谈集邮,提到没有集得军用邮票。恰巧司令员王树声路过听见,问他:“你集邮呀,很好,军用邮票我还有。”随即对警卫员说:“把我的那些军用邮票拿来送给他。”一下子,他就有了22枚黄军邮。  相似文献   

9.
两年前,一位邮友转让给我两本首日封邮册。里面的首日封,大都是未经过实寄的,唯独有一套195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运动会纪念封,不仅是实寄封,且是我国集邮家钟笑炉先生寄给朋友的(如图)。正是因为这套封,我才愿意花不低的价格将邮册买下。随后,把此套纪念封交给一位邮友鉴赏,他过目后说了一句"无落地戳,有点问  相似文献   

10.
2月18日,成都已是初春,风和日丽。那天下午,《蜀都邮苑》副主编游开国,骑着他那辆旧单车,慢慢悠悠地驰向叶老的家。进得6楼叶老家门后,稍事寒暄便言归正传:他是专为叶老送第2期《蜀都邮苑》样报和稿费来的。不几分钟,正事完毕,游称还有他事,便欲告辞,叶老说他也要下楼去买点心,游问:  相似文献   

11.
缘何集邮     
王攀 《集邮博览》2009,(1):18-18
选择一位青年,选择一位有品级无段位,但想要有段位的集邮初学者,选择他每个月的集邮生活,选择他的集邮过程,选择他的集邮梦想……是机缘让我们选择了中国矿业大学的王攀同学。十年、二十年、五十年以后,王攀还集邮吗?我们衷心希望他不仅还在集邮,而且还能因他的影响,带动更多的人来集邮。也许,他一个人的集邮史能记录我们事业的变迁。二十岁对于我们很多人已成为过去,但是,通过一个孩子的集邮历程,我们是否又找回了那难忘的青春岁月?邮友也好,邮长也好,请大家用宽厚的胸怀来包容一个后进的成长;请大家用广博的邮识来点拨一个青涩的梦想。希望广大读者能够关心这位"集邮宝贝",来信来稿,为他指点迷津。也希望王攀同学用他的美好未来还大家这一份真诚。  相似文献   

12.
无论从事何种职业的人,都有敬业和不敬业之分,而在敬业的人中,又有开窍和不开窍之分。聪明并且善于思考的人,干什么工作都更能出效率,出成绩。孙少颖从事邮电工作50余年,对邮政、邮票接触较早,特别是1980年以后,他在邮票和邮史研究上,做出了不少成绩,是一位颇有成就的邮学家。他博览群书,广泛涉猎,办事执著,精于思考。每从事一项工作,总能从实践到理论,总结出它的规  相似文献   

13.
俞鲁三是上海的老邮人,也是笔者多年的老朋友了。早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我那时还是个刚涉邮坛的中学生,开始出没于河南中路南京东路口的那条弄堂邮市。那里常见一位个子不高,举止儒雅的中年男子,专收世界各国历史地名邮票。他只买进,从不卖  相似文献   

14.
本刊讯2008年6月8日上午,京华极限集邮研究会每月一次的例会活动如期举行。虽然当日适逢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但仍有20多位集邮者到会。一位清瘦的长者引起了会员们的注意,经他自我介绍,原来他是来自地震灾区绵阳市的张文浩先生。所有到场的邮友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张先生来参加京华会的活动,大家围上来嘘寒问暖,询问地震及当地邮  相似文献   

15.
杨老仙去,大痛大悲。杨老在我心中是一尊楷模,一位师长,一座开掘不尽的邮史矿,一部永难企及的活邮典。我与杨老年齿差20多,却脾气相投,心交神往。每逢有邮事盛会,我必拜访杨老,而杨老到京,也多来闲叙,至少要打一个电话致意。忘年之交,难能可贵,耳提面命,受益匪浅。骤闻恶耗,欲哭无泪! 和杨老相识,是在办鼓楼邮会,出  相似文献   

16.
戳趣园     
《集邮博览》2013,(1):60-61
新的一年,万象更新,值此良辰,戳趣园也更新一把,改版上阵。此次改版,并非加长了,而是改短了:从原来的四版压缩为两版。殊不知,加长易,改短难,难在内容要更精,趣味要更足,邮味要更浓,真正为广大邮友所喜闻乐见。当然,一个巴掌拍不响,我们把要求拔得再高,  相似文献   

17.
在首都北京的集邮队伍中,活跃着一位身材中等、慈眉善目的老者,他来去骑自行车,风尘仆仆。这位老人就是77岁高龄、被全国集邮联评为集邮先进个人、北京市邮协会员、原北京市邮协青少年集邮工作委员会委员、鼓楼集邮研究会荣誉理事张振声。  相似文献   

18.
在国内邮坛,有位公开声称“集邮只是玩玩而已”的名家,他便是林霏开(李德铭)。每得闲暇,他或徜徉集邮街,或“兴之所至,随手拈来”,居然为我们“拈来”了《集邮与欣赏》、《集邮乐趣集》、《世界邮票小型张》、《世界邮票精品图录》、《邮海掇英》等10部集邮专著,在国内够得上是一位“多而精”的邮文耕耘者。  相似文献   

19.
1999年8月4日,国家邮政局特派了一位副处长专程到四川简阳,与我亲切交谈了邮政管理部门将要出台一些启动邮市和保护邮人利益的措施。我把这一好消息在报上刊登后。想不到没有产生大的反响。经了解,许多集邮、投资对邮市已经失去了信心,因为近年来他们预订的邮票总是打折。不久前,我收到天津一位名叫焦心捷的老集邮的来信说。他集邮已有37年历史。他花146元预订的1998年邮票。目前市场上100元都无人要,惊呼自己成了傻瓜,拿钱订的邮票成了“废纸”。他伤心地  相似文献   

20.
各行各业都有成功者。集邮属“玩”的领域,“玩”出道道,“玩”出名堂,也不乏成功和精彩。湖南的肖高键先生擅长摄影和撰写邮文,近年来他把“镜头”对准了成功的邮人,并将其成功的奥秘付诸笔端,记叙了近50位我们耳熟能详的邮票设计家、集邮家,以及虽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