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南北朝私纂文学类书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类书为文人作文提供文料,文人又编纂类书以适应新的作文需要,于是类书与文学自觉地结合在一起。南北朝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高潮,同样也是中国类书发展史上的一个高潮,文人多私纂类书以备诗文之需。戴安道、颜延之《纂要》,何望之《谏林》,沈约《袖中记》,朱澹远《语对》、《语丽》等就是南北朝时期出现的私纂文学类书。  相似文献   

2.
一我国的类书起源很早,《三国志·文帝纪》中记有“……使诸儒撰集经传,随类相从,几千余篇,号曰《皇览》。”这当是其发端。南北朝时已有发展,隋代的《北堂书钞》,唐代的《艺文类聚》已有较高水平。宋代目录学家郑樵在《通志·艺文略》中已有“类书类”。可见宋代时已有较多的类书撰成。宋代类书,数量多、类型全,《册府元龟》是其中重要的一种。《册府元龟》一千卷,字数达940万。宋真宗(赵恒)因他父亲宋太宗时编有《太平御览》等类书,于是在景德二年(公元1005年)九月命王钦若、杨亿等人负责新编一部类书,初名《历代君臣事迹》。  相似文献   

3.
金传道 《兰台世界》2021,(3):135-138
古籍书目对于元代类书的著录,有将非元代类书当作元代类书的情况。《声律关键》《群书会元截江网》《新编通用启劄截江网》《源流至论》《类编名公四六启劄云锦续集》为南宋类书,《韵类节事》《群书会要》为金代类书,《裁纂类函》《群书集事渊海》《群书类编故事》《群书备数》为明代类书,均被著录为元代类书。此种状况的出现,主要原因在于元代类书的编者多为名不见经传者,缺乏相关的文献记载;明清时期书贾伪造古籍;元代类书研究现状较为薄弱等。  相似文献   

4.
通过探讨“类书”与“类人”两种著录体例的产生过程,认为二者皆发端于《汉志》,而成型于南北朝时期,且“类人”在前而“类书”在后,进而对唐以后两种著录体例的发展脉络、交替变化以及利弊得失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参考文献26。  相似文献   

5.
最早的佛教类书《经律异相》引用了大量译经。但在流传过程中,所引译经经名在不同版本大藏经内产生了异文,这些异文不利于《经律异相》与所引原经的对比研究。通过比对引文内容,核查佛教经录,本文对《经律异相》所引经名异文进行了梳理、判定。  相似文献   

6.
外国百科谈我国类书我国的类书一向被外国学者视为古代的百科全书。外国许多百科全书都在“百科全书”条目中谈到中国的类书。讲得最系统的要算日本的《平凡社大百科事典》,而提到中国类书种类最多的是新版的《不列颠百科全书》。前者在介绍中国百科全书时还分设“类书起源”、“类书世界”、“类书与百科全书”等节,系统论述了中国类书的性质、渊源、分野和特点。谈及类书渊源时还提及《吕氏春秋》、《淮南子》和《尔雅》等书,且简要地介绍了南梁之《华林遍略》、北魏之《修文殿御览》、隋之《北堂书钞》、唐之《艺文类聚》、《初学记》、明之《三才图会》等类  相似文献   

7.
南北朝时代的类书,如《修文殿御览》已具索引的雏形,将采自群书的资料分类编排,冠以类目名称,每条资料均注明出处。唐宋以来的类书,如《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种类越来越多,检索功能越来越强,索引的色彩日趋浓厚[1]。到明清时代严格意义的索引才真正出现。明代张士佩的《洪武正韵玉键》(万历三年刊),是《洪武正韵》所收各字的分类索引。傅山的《两汉书姓名韵》,将《汉书》《、后汉书》中的人名分韵编排,详注出处,是我国最早的人名索引[2]。清顺治九年(1652),蔡烈先编成《本草万方针线》,是为李时珍《本草纲目》编的方剂索引。乾隆年间,…  相似文献   

8.
崔峰 《档案》2022,(11):18-24
进入隋唐大一统时期,《法华经》成为民众间信奉最为流行的佛教经典。从敦煌民众写经中可知流行的版本是鸠摩罗什的《妙法莲华经》。相比于南北朝,隋唐时期民众写经奉佛的心理出现新的变化,更加贴近社会现实。同时佛教佛经传播的方式也发生历史性变革,更加通俗易懂的变文、经变开始出现。这些都体现了佛教中国化改造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9.
声律     
《声律》是《文心雕龙》的第三十三篇。作品的讲究声律,是受到佛教的影响。佛教的赞誦,唱时讲究声调抑扬。相传曹植仿效佛教贊頌作《太子頌》,就讲究声律。晋陆机作《文賦》,也注意音律,提出声音变化像五色相宣的主张。南北朗宋范曄,能分别宮商,識清浊,懂得把音律运用到写作上。南北朝宋末以来,开始分別平上去入四声。到沈約制作入病说,把四声和双声迭韵运用到创作上,創制格律詩。  相似文献   

10.
类书始于《皇览》已是学界共识,但学术界对于类书渊源的探讨却从未停止,主要有类书源出“杂家”说,类书源出《尔雅》说,类书源出“赋”说等观点.纵观关于类书渊源的诸多观点,我们可以发现类书的渊源并不是单一而是多元的,类书的产生是历史必然性与偶然性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折伏罗汉经》不见于任何佛经经目,亦不被大藏经收录,但是《大正藏》和《卍新纂续藏经》中却屡次征引该经的部分内容。关于其性质,有学者认为其是佚经,有学者认为是别生经或异名,至今学界尚未定论。本文通过佛教类书《经律异相》所保存的《折伏罗汉经》两则故事,对《折伏罗汉经》的性质进行了考证和梳理,考证出其性质当为别生经;并利用佛教经录进一步考证出,佛经经录中的《譬喻折罗汉经》,应该就是指《折伏罗汉经》,两者所指当为同一部经书,即《折伏罗汉经》。  相似文献   

12.
刘宝春 《图书情报工作》2010,54(11):136-148
《华林遍略》是萧梁时期梁武帝敕众学士所撰类书,其领修人是徐勉。以类事为重、追求宏富、一事多录是《华林遍略》的特点。《华林遍略》是中国类书史上的一座高峰,成书后盛传数代,为我国古代许多重要类书的蓝本,对中国古代类书的编纂产生了深远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文中从佛教在南北朝时期的地位和影响、当时的社会政治背景、传道高僧的素养和人格魅力、门阀士族的特征以及佛教与儒、道二教相比较所突出的对个体生命的关怀等几个角度来研读颜之推《颜氏家训》之"归心篇"。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析了《四库全书总目·类书》类序及各书提要对类书收录范围、性质、功能、分类等的认识。《总目》同时也很看重编排体例创新之类书,并将类书简史融入单一类书的评价之中,颇具史家意识和眼光。  相似文献   

15.
《初学记》是唐玄宗时官修的一部类书,在唐人类书中编纂较为精良。无论是比之于其先的《艺文类聚》,还是其后的《白氏六帖》,都远远胜出,可说是吸取之前各种类书长处而成的一部作品。《初学记》分成叙事、事对、诗文三部分。先前的类书只是对材料的逐条摘抄,各个材料之间缺乏联系,较为零乱;而《初学记》则不然,它杂取众家,而前后连贯流畅,  相似文献   

16.
着意改革类书的研究方法,深入揭示类书的本质特征,客观描绘了类书的发展轨迹,系统构建了类书的理论框架,《类书通论》给类书研究开辟了全新的途径。该书承类书研究之传统,谱类书研究之新篇,探赜索隐,撷英集萃,新见叠出,是类书研究的又一力作。  相似文献   

17.
《四库全书总目》的类书类序和各书提要体现四库馆臣较为成熟的类书思想。这主要表现在对类书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类书具有兼及四部的性质,有便检寻、存遗佚、资考证的功用,类书有自己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类书在使用中也还会产生弊端。《总目》的类书思想对后世的类书研究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像《永乐大典》这样的类书编纂之所以能代代相承 ,是因为它适应了学术研究、繁荣民族文化和治理文献信息环境之需要。类书具有汇辑资料 ,提供信息 ,鉴选文献精华 ,提高公民道德等独特功能。当代类书的编纂应注意的问题有 :取材要广 ,内容要精 ,体现时代特点 ;要科学分类排比 ,便于检索 ;要加强引言、叙说 ,体现指导功能 ;要以专科类书编纂为主 ,反映当代信息 ;应予深度标引 ,重视资源开发。参考文献 3。  相似文献   

19.
明清类书的兴盛与衰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类书是我国古代按照事类抄集材料的书,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各种知识,所谓“区分胪列,靡所不载”(《藏海》李桓序);“凡在六合之内,巨细毕举”(陈梦雷《上诚亲王汇编应》)。它具有百科全书的某些特点,但不是现代意义的百科全书。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编辑类书的传统,历史上出版过大小类书四百多种,在我国古代出版史上占有一定的位置。编纂类书起始于三国魏,衰亡于清末民初。明清两代,是类书发展的鼎盛时期,《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等大型类书的出现,把我  相似文献   

20.
一《冥报记》是一部唐代初期宣扬佛教因果报应思想的宣教小说集。《旧唐书》卷八五《唐临传》中云:"…所撰《冥报记》二卷,大行于世。"此书成书不久,便有郎余令的续作《冥报拾遗》出现,顾况的《戴氏广异记》中亦举其篇名,大型类书《法苑珠林》、《太平广记》等均有引载。宋以后随着佛教的衰颓,此书失传,只有其引载篇则偶有转引,且讹谬层生。然而此书正如《游仙窟》等在中国久成佚书的作品一样,长期以来被保存在东邻日本。清末杨守敬于日本访书,得此书的一个抄本,杨氏《日本访书志》卷八云相传是三缘山寺写本。日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