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人格的重要特征在于其文化性。中国的传统文化养育了中国人的人格,其中,起重要作用的是中国的传统教育。在现代性背景下中国人的人格及其教育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其根源在于在中国文化和教育现代化过程中忽视了传统文化对中国人人格养成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人格的重要特征在于其文化性。中国的传统文化养育了中国人的人格,其中,起重要作用的是中国的传统教育。在现代性背景下中国人的人格及其教育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其根源在于在中国文化和教育现代化过程中忽视了传统文化对中国人人格养成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社会由传统向现代变迁中,人格现代化是关键的因素。在人的现代性转变中,传统文化是融于现代性当中的。本文通过对当代在校大学生心理行为的分析,旨在说明传统文化与现代观念相融的机制是通过人的社会化体现的,对大学生而言,是通过继续社会化完成的。  相似文献   

4.
德育教师人格是德育有效性的基本保障,而当前德育教师面临着“人学”困境、现代性困境和伦理困境等诸多人格困境。深入剖析德育教师的人格困境及其与德育本身、现代性、现代教师伦理之间的张力与关联,是提高德育有效性、研究德育教师群体的基础性工作。  相似文献   

5.
蔡元培以其深厚的中西学术背景以及在对中国现实问题的强烈焦虑和关怀中为我们构筑了中国美育现代性的第一个思想体系。感性启蒙与道德人格的建立、个体人格的培育与民族精神的弘扬以及从“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中透露出的审美现代性与启蒙现代性的张力使得蔡元培美育现代性思想不仅凝炼了中国现代美育理论一切优秀的文化品格、学术旨趣和实践精神,而且比较全面地映射出中国美育现代性在创生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逻辑矛盾和思想症结。蔡元培美育思想成为中国美育现代性理论不可或缺的文化底本。  相似文献   

6.
一个国家的现代化,人是一个最基本的因素。一个国家,当它的人民是现代人,它的国民从心理和行为上都转变为现代的人格,它的现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领域的高层次人才获得了与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性,这样的国家才称之为真正的现代化国家。这里所说的个人现代性指“乐于接受新思想、新观念,适应社会的改革和变化,对人和社会的能力充满信心,对传统敢于挑战等特征”。一个人现代性达到何种程度,在学校中所受到的教育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一个人所受的教育,一般与他周围的社会条件和环境有密切关系。大都市里的孩子通常比农村孩子有较多…  相似文献   

7.
现代性是一个内涵丰富、层面多重的概念,广泛存在于哲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学科领域之中。波曼认为,现代性展示了一个急剧变动的社会过程。库马认为现代性是将我们带入现代世界的各种知识、社会和政治变迁的综合结果。而体育教师现代性是指体育教师在体育现代化过程中经历人格变迁而产生的与之相适应的人格系统。这种变迁是指向现代的,  相似文献   

8.
《三八妇女节有感》是女权主义先觉者丁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代表女性对时代发出的现代性诉求,这种诉求表述为要求性别平等和自觉生成现代性主体人格。在此基础上,作者呼吁男性从历史文化的高度反观自我并参与到女性解放的现代性思考与实践中来。  相似文献   

9.
以日常生活批判培育"平民化"现代人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化是社会自我变革的过程,人的现代化是它的内在要求。人的现代化不仅体现在自身素质的提高,而且体现在社会转型时期对日常生活的批判性反思。这种批判既是对工具理性主义的超越,又是现代性“平民人格”成长过程,从而有助于在传统与现代、理性与文化、外源冲击与内源变革的兼容和谐中,形成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江苏、广东、江西等地的被试进行人格的传统性与现代性的测试,结果显示,人们已经表现较强的现代性,传统性则已非常微弱了。但这并不意味着现代中国人之现代性发展得很好,而传统都已丢失殆尽,因为与传统相对立的现代并不能包含现代的全部含义,而传统本身也可以是现代的。  相似文献   

11.
人格变迁和变迁人格:社会变迁视角下的人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社会变迁的视角下,人格变迁,特别是个人现代性(心理现代性)的研究,强调的是探讨分别对应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的人格特征,即将人格作为一种社会变迁的后果来看待,而不是对社会变迁具有建构意义的因素来看待。变迁人格是个体在应对社会变迁这一重要社会情境而形成的心理特质,是个体知觉和应对变迁的较为稳定的取向。这一新概念,将丰富社会变迁视角下的人格研究。  相似文献   

12.
人格教育作为转型时期中国高等教育改革面临的不可回避的命题,处于极为复杂的时代背景当中。在现代和传统文化的冲突和交融中,在现代化推进下的主体自觉认同中,在现代和后现代观念的迭起更新为主体铺成的广阔价值空间中,后发国家出于国力增强、社会进步而优先将知识与能力置于大学教育中心位置,而人格教育又决非单一价值指向可以确认,而处于多重价值并列、重叠、交叉竞争中以至模糊。大学需要确定人格教育为大学教育的主旨,围绕育人功能的内涵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并为此而构建知识体系,建立多元立体的人格培养平台,这是当前中国大学回应"培养什么人"问题的根本之道。  相似文献   

13.
高伟 《学科教育》2014,(4):3-11
当下中国教育改革必须考虑文明的整体性问题并回到文化建设的轨道上来。中国教育改革需要保持清醒的中国现代性问题意识,这一问题意识表现为文化认同危机、全球性与在地性矛盾、人格系统与价值系统的变异三个层面。中国教育的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在于培养有教养的人、重建文化认同和回归有文化的政治。21世纪中国教育改革和文化改革的前景是复兴文化传统、回归教育自主与创造新的共同价值。  相似文献   

14.
在晚清整体的文化结构转型中,先进的知识分子不断地经由传统人格向现代人格的裂变,以现代性的超前眼光重构民族文化。黄遵宪作为一个典型代表,其思想轨迹的现代性源于他人生"感身世而嫉时事"的强烈体验。对中国现状的不满和对明治维新之后走向强国日本的倾慕,黄遵宪把挽救中国颓废的局势与日本研究紧密地联系起来,这就是《日本国志》撰写的强烈动机。其为之而奋斗的人生目标就是效法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经验,寻求民族发展的光明之路。  相似文献   

15.
民间信仰通过特定的仪式、俗礼、象征,对人的心理、情感、人格、行为等方面产生规范作用,有助于确立稳定的社会道德伦理秩序。由于社会转型、文化变迁及"科学"、"理性"的现代精神引起了传统与新兴、主流与非主流的文化价值冲突,在这一过程中,居于地方性村落亚文化与意识形态深层结构的民间信仰遭遇到了现代性话语的巨大冲击,其积极的隐性教育功能也处在消蚀和溶解的状态。  相似文献   

16.
鲁迅在中国仍具有巨大价值,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他的理想人格思想超越传统,成为国人反思自我的"镜子".本文结合鲁迅的个体人格,论述鲁迅心中的理想人格特质,表明鲁迅个体人格思想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17.
齐格蒙特·鲍曼的"流动的现代性"理论,阐述了现代性的"流体"特质,显示出独特的方法论意义,在这一理论视野下,我们可以发现中国文学现代品格的"流动性"特征,具体表现为:主体性的分离、文化立场与民族国家意识的变异、文学空间的不断分裂、时空意识的错位、道德意识与审美品格的分化。"流动性"正是转型期文学现代品格的一种表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