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别的说明书我不敢说,这张《风云儿女》的说明书则完全够得上革命文物的资格。因为,《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谱最早就刊登在这张说明书上,国歌就是从这里唱响! 1934年春,上海影坛新成立了一家电通影片公司。这是一个由共产党电影小组直接领导的左翼电影公司,由夏衍、田汉负责电影创作,司徒慧敏担任摄影场主任,编导演  相似文献   

2.
郑泽青  范敬心 《上海档案》2007,(11):F0003-F0003
夏衍是我国"五四"以来最负盛名的电影剧作家、戏剧家,中国革命文学艺术运动的活动家、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在电影、戏剧、散文、评论诸多领域中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近日,夏衍的女儿沈宁专程来上海,向市档案馆捐赠了一批夏衍档案资料。这次入藏市档案馆的夏衍档  相似文献   

3.
相关链接:陈鲤庭,1910年出生于上海。经典活报剧《放下你的鞭子》的原创者。导演过《遥远的爱》、《丽人行》、《幸福狂想曲》等多部影片,曾任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厂长。田汉、夏衍、郭沫若、陈白尘等剧作家是他合作过的电影拍档,而赵丹、金山、白杨、秦怡、张瑞芳、上官云珠、黄宗英等演员也都在他的银幕导简下,戏路越走越宽。  相似文献   

4.
“夏衍”的名字,在中国现代文化史册上,是不可或缺的;在中国电影史册上,更是举足轻重的。在 95年的人生征途上,他用挥洒自如的笔,为后代留下了历史的纪录与时代的风貌;他用毕生的心血,为中华民族的新文化事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他用自己艰苦卓绝的奋斗,为中国电影做出了不朽的业绩。  打开夏衍的电影剧作,立即可以感受到浓郁的时代风貌扑面而来,不论是他的处女作《狂流》,还是他的收山作《烈火中永生》;不论是直面社会的《上海二十四小时》,还是况味人生的《憩园》等等。他总是动用自己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手法,通过来自生…  相似文献   

5.
<正>我是个老影迷,半个多世纪以来收藏了不少电影刊物,包括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电影刊物的"五朵金花":《大众电影》、《电影故事》、《上影画报》、《上海电影》、《长春电影画报》。而这五种刊物中除了《长春电影画报》外,其余四种都创刊于上海。  相似文献   

6.
正上世纪30年代,一场"黑天使"风波,引起了上海电影界、音乐界人士的高度关注,尤其是在明月歌剧社内,议论纷纷。事情的起因是,1932年7月13日,上海《时报》电影特刊发表《黎锦晖的芭蕉叶上诗》一文,批评明月歌剧社创始人黎锦晖音乐创作中的不良倾向。一个多星期后,上海滩颇有影响的电影期刊《电影艺术》(第三期),  相似文献   

7.
夏衍与救亡日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夏衍同志是一个多才多艺的当代文豪,他不仅在电影、戏剧、文学等方面有很高的造诣和成就,而且是一名杰出的记者,在我国进步报刊史上有着相当高的地位。 夏衍原名沈瑞先,祖籍浙江杭州,1900年生。抗日战争前,夏衍深入当时社会,细心观察并亲身体验下层人民的生活,写出名作《包身工》,堪称中国现代报告文学的开山之作。夏衍正式从事新闻工作是在1937年抗战以后,他接受了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的委托,同郭沫若一起创办救亡日报。这张四开小报,随着抗日战线的南移,由上海到广州、桂林,辗转迁徙,历尽艰难,直到1941年初皖南事变后被迫停刊。救亡日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国统区吹响了宣传抗战、  相似文献   

8.
1937年,周恩来要夏衍协助郭沫若编一张文化界抗日统一战线性质的报纸。这份报纸于当年8月24日在上海创刊。这正是“八·一三”全面抗战开始上海激战之际。从抗日战争开始到全国解放,夏衍当了12年的新闻记者。他最初是在上海、广州、桂林的《救亡日报》;皖南事变后,到香港和邹韬奋、范长江等同志一起创办《华商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香港沦陷,夏  相似文献   

9.
“夏衍是一个多才多艺的当代文豪,他不仅在电影、戏剧、文学等方面有很高的成就,并且是个杰出的记者,在中国进步报刊史上的地位,可以与邹韬奋、范长江、胡愈之等人并列。他一生中编辑过多种报刊,《救亡日报》、《华商报》、《新华日报》、《建国  相似文献   

10.
1937年,周恩来要夏衍协助郭沫若编一张文化界抗日统一战线性质的报纸。这份报纸于当年8月24日在上海创刊。这正是“八·一三”全面抗战开始上海激战之际。从抗日战争开始到全国解放,夏衍当了12年的新闻记者。他最初是在上海、广州、桂林的《救亡日报》;皖南事变后,到香港和邹韬奋、范长江等同志一起创办《华商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香港沦陷,夏  相似文献   

11.
杜娟 《新闻世界》2004,(6):17-18
作为“五四”新义化运动的先驱,夏衍在电影戏剧方面的成就在同时代的人当中无出其右,他创作的《风云儿女》、《春蚕》等一大批优秀电影剧本对当时的进步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是我国电影事业的开拓。但作为  相似文献   

12.
何卫国 《现代传播》2014,(4):96-100
上海是我国早期红楼电影摄制重地。受海派文化开放性、世俗化、个性化与商业性的影响,早期上海红楼电影既有古装片,也有时装片;几乎都以宝黛爱情、"红楼二尤"故事为中心,体现了鲜明的反封建婚姻制度的时代主题;在情节构建上也颇为新奇,为后世《红楼梦》影视改编积累了经验。上海红楼电影还非常注重广告宣传,影片公司发行的《〈红楼梦〉特刊》为早期红楼电影的摄制、发行与观影活动等留存了珍贵的史料。  相似文献   

13.
正1936年6月10日,中共党员夏衍、周扬等在上海组织筹办了《光明》半月刊。作为一份进步文学刊物,为便于打开销路,该刊采取与生活书店联合办刊的方式,由洪深担任发行人,洪深、沈起予为主编,夏衍、沙汀等担任实际编务。洪深是我国早期电影的开拓者、导演、剧作家、戏剧评论者,曾任左翼剧作者联盟总书记,在文艺界  相似文献   

14.
文海拾贝     
陈毅替夏衍“保密”解放初期的上海《新民晚报》副刊上,曾经出现一个名叫“灯下闲话”的杂文专栏,每篇五六百字,文章短小精悍,针砭时弊,鞭辟入里,如《民心的指标》、《好恭维》、《报喜与报忧》、《又谈开会》等,至今仍有其针对性。这些文章的署名,大多是  相似文献   

15.
杨耘 《中国出版》2012,(9):61-63
正以"红岩"革命斗争史和革命故事为题材而创作的作品,从1957年出版的革命回忆录《在烈火中永生》到1962年出版的小说《红岩》,到1964年9月在京首演的歌剧《江姐》以及1965年推出的电影《烈火中永生》,这些"红岩"经典作品可谓家喻户晓。时间过去了半个世纪,2011年6月由重庆出版集团出版的  相似文献   

16.
读者来信     
《中国记者》编辑部: 读贵刊三月号《厦衍的报坛旧事》,很感兴趣。文中有个疏忽,抗战军兴时,上海《救亡日报》创刊,郭沫若任社长,实际负责者为夏衍,任总编辑兼编委。这是夏公从事新闻事业之始,作者漏写了。 《译报》创刊于“孤岛”上海一段,写错了两个人的名字,赵邦,不是赵邦,丁君,不是丁君。因这两位  相似文献   

17.
李彤 《东南传播》2021,(11):68-70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百年建党之际,《1921》《革命者》《红船》等讲述中国共产党革命历史的影片相继上映,并取得不俗成绩,部分电影甚至实现了"破圈"传播效应.本文研究试图从正在热映的建党百年红色电影《革命者》出发,对其叙事模式、人物塑造、视听语言方面进行详尽剖析.试图梳理出近两年红色电影在人物塑造和史诗叙事等层面呈现出的异质性,这也是未来中国红色电影的创作规律和发展取向.  相似文献   

18.
《新闻与写作》2008,(7):47-47
《每日译报》的前身是《译报》。《译报》于1937年12月9日创刊,由夏衍主持。当时上海已经沦陷,所有的中文报纸,除汉奸的《新申报》外都被停刊。为突破日伪的新闻封锁,方便报道有关抗战的消息,中共上海地下党组织便创办了这份专门刊载译文的小报。《译报》上刊登的新闻及言论。均译自英、美、  相似文献   

19.
孙柯 《报刊之友》2013,(7):92-93
“十七年”电影以前中国的电影放映中,85%以上都是欧美电影,欧洲和好莱坞的电影一直占中国电影业的主导地位。据夏衍先生回忆说,中国电影刚刚兴起的时候,制作电影的人员班底——演员、摄影师,甚至导演,没有一个是科班出身,只是一些爱好电影的人聚集在一起,这些“半路出家”的早期电影制作人员拍摄的影片,情节和风格往往是模仿美国电影。笔者希望以《小玩意》和《魂断蓝桥》两部电影的对比,来说明当时美国电影叙事模式和技巧在中国电影中的渗透,当然,中国电影依然保留着中国的印记,但是这样的模仿无疑是中国电影成熟路程当中大步的跨越。  相似文献   

20.
姜椿芳同志逝世了,我沉思往事。椿芳同志是我敬爱的师长.这里有崇仰和私淑.也有身蒙其教。我在人生历程上的几个段落,都为他的教泽所被。 1949年上海解放后,中共中央华东局办了华东新闻学院讲习班,我作为年青的旧报人参加这所革命学校学习。院长是名记者恽逸群同志,他聘请了新闻界知名人士范长江、夏衍、冯定、王芸生等同志到校讲课。教师名单中就有椿芳同志。那时他是时代出版社社长、《时代》周刊主编,他讲“联共党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