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笔者在整理老照片时发现一张1949年6月27日拍摄的"中国共产党北平第四修械所支部公开大会全体职工暨来宾合影"。又想起著名红色收藏家金铁华先生曾和我说过他珍藏有一张《新民报》和一张北平第四修械所支部公开大会13人的合影照片,都记录了这次公开大会,并且他还找到照片中的一名党员。为此,我专程拜访了金铁华先生。金先生是新中国的同龄人,他专心致力于中国共产党党史文献的整理收藏。他非常热情地接待  相似文献   

2.
这是一张1925年8月陈云与商务印书馆发行所职工会执委的合影照片。在“中国工人运动史料展”、“陈云故居陈列馆”里都有这张照片的展示。看到这张照片,使我想起其中后排右一的姚先生来。上世纪五十年代,我与这位叫姚松柏的先生有过近一年的接触、交往,并断断续续地听他讲述陈云同志年轻时在商务印书馆的一段革命经历。  相似文献   

3.
我面前放着一张照片,那是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国京剧史》首发式时,我与该书总主编马少波老师的合影,时间是1999年11月18日上午。拍摄这张照片的是与我同去北京出席首发式的上海艺术研究所所长高春明先生。这张照片虽然不算很老,但至今也有近十年了。这张照片使我想起许多往事。  相似文献   

4.
孙中山先生一直是世人敬仰和推崇的世纪伟人,新中国成立后,曾有多位国家领导人前往中山陵谒陵,并留下了许多珍贵的照片。南京孙中山纪念馆珍藏着一张毛泽东谒陵的照片。孙中山先生诞辰140周年之际,这张照片在我馆新布置的展览大厅首次公开展出。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之际,全国各地采取多种形式纷纷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对此,新闻媒介进行了充分而连续的报道,其中运用了大量抗日战争历史照片,有的照片还是首次面世,取得了很好的报道效果,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6.
惊悉梅葆玖大师逝世的消息,令人感到十分痛心和惋惜.由于一张二十多年前凭我在旧书摊所淘的梅兰芳在武汉的合影照片,让我结缘梅葆玖先生.在与梅葆玖先生接触和书信交流期间,梅葆玖先生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大师风范,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相似文献   

7.
最近翻阅自己的影集时,无意中发现一张照片。这张照片,既不是在松涛起伏的高山上的留影,也不是在波涛澎湃的大海边的身影,而是一张工作照,而且这还是后来补拍的一张工作照。它照的是我和局馆人员身穿深蓝色工作长大褂,正  相似文献   

8.
看到这些在档案馆收藏的我给季老拍摄的照片,我便再次想起了1997年10月他第三次来学校讲学时的情景。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是中外知名的学者。他博古通今,学贯中西,不但精通英语、德语、拉丁语、梵语、巴利语、吠陀语,而且学习过南斯拉夫文和阿拉伯文,能阅读俄文、法文专业书  相似文献   

9.
<正>那一张手捧"红宝书",双目仿佛要从"宝书"中找出什么答案的照片,是我在"战斗"过的连队食堂前照的,这种"造型"无不留下那个年代的时髦,也更留下我的彷徨和惆怅。  相似文献   

10.
三张全家照     
我曾在甘肃省档案馆看到过两张民国时期甘肃饥民的照片,是在冬天,地上残留着积雪,乞食的灾民们挤在一起取暖,最触目惊心的是两张照片上都有几个人如沙蚀了一般,只留下了几个似乎被风吹走后残存的一点影子,更增加了照片的悲凉,似乎饥饿连他们留在照片上的样子都夺去了。我面前的这张全家照也是一副饥民图。讲究宗族制的中国历来喜欢拍全家福,以显示祖孙几代几世同堂繁衍生息子嗣不断,穷人富人都如此。而这一张不是全家福,照片上除过苦难还是苦难,甚至连“全家”都谈不上,因为女主人已死去。照片摄于1910年(清宣统二年)。这一年,…  相似文献   

11.
寻校记     
在我的家庭照片档案中,珍藏着一张略微泛黄、图像模糊的黑白照片,那是我的中专母校——湖南图书情报学校的大门照片.这张照片是1991年我在母校学摄影课时,自己拍摄并洗印出来的.每当看到这张照片,我的心底总会涌起一股对母校深深的眷恋与思念之情.  相似文献   

12.
陆哨林 《出版史料》2009,(3):124-127
今年第一期《出版史料》有吉少甫同志的遗稿《对一张老照片的回忆——答黄宝殉之女黄川问》,特别是那张“老照片”,让我感到特别亲切,因为我也保存着父亲遗留下来的同样的这张照片。照片中的许多人是我父亲出版生涯中的老朋友,有些还是他走上进步出版道路的引路人和支持者,都是我崇敬的前辈。  相似文献   

13.
装修进入中国人的视野只有二十年,但就这短短二十年,装修已经进入了中国人的血液,烙上了中国人的印记。我和你打一个赌:任何一张居家装修的照片,我只要看一眼(不超过0.5秒)。就能告诉你这是一个中国人的家,还是一个外国人的家。[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说长道短     
解放日报今年5月18日第7版《海外博览》中刊登的《我看到的胡志明市》一文,作者是美国人波拉克先生。文中试图客观地反映如今胡志明市的人情风貌。文章一开头,就点明了时间:“这几年……”。可遗憾的是,编辑同志为该文配了一张照片“衣不遮体的越南少女”,居然是50年代的照片。这张照片是香港著名摄影家陈复礼先生于1957年摄于越南的,原题为“战后”。据《海外星云》旬刊今年第8期封二对这张照片的介绍云:“这是一幅难得的写实作品,表现法国退出越南后,饱经战乱的越南人民又面临分裂的局面……,这幅作品比较深刻地反映出当时的情形。”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讲述的这张照片是中华女子学院的前身、新中国妇女职业学校的学员王静蓉,在1949年12月10 日亚洲妇女代表大会开幕式上献词的照片.这张照片无论对中华女子学院还是王静蓉本人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这是一张珍贵的历史照片。虽然岁月久远已经泛黄,画面有些模糊不清,但它记录了抗日战争时期新华社英文部在延安窑洞中艰苦工作的情景。这张现存最早的新华社史料图片的拍摄者,就是在新华社工作过的外籍专家,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林迈可先生。林迈可是英国人,现在定居美国。今年夏天,应中国人民对外友协的邀请,和夫人李效黎女士曾来我国访问。我在北京大学芍园见到  相似文献   

17.
难忘的教诲     
1942年,是中国抗日战争最艰苦、最严峻的年代。《毛泽东给120师干部作报告》的照片,纪录了毛主席身着发布旧军服,脚踏布棉鞋,裤子上还补了两个大补了,在窑洞前的会场(只是简单的摆放一张方凳和一个半旧的搪瓷茶缸),给120师干部们作报告。作者巧妙地抓取了毛主席扳着手指雄辩演讲的瞬间,使照片生动描绘了特定环境的时代气氛,表现了人民领袖在严酷环境下依然乐观、自信的风采。毛主席以革命家的宏才伟略,号召根据地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以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战胜困难,去争取胜利。《毛泽东给120师干部作报告》,反映…  相似文献   

18.
编辑老师您好:我是《新闻与写作》期刊的忠实读者,作为行业报纸的通讯员。你们的期刊对我的帮助是很大的。来图求解这个栏目我非常喜欢,在写作之余我也喜欢摄影。最近写过一篇游记类文章《为一本书去旅行》,内容记录了追寻沈从文先生的足迹,去湖南凤凰古城游览的经历。文章发表了。可是,附带的两张照片没有发表(照片为胶片扫描),我知道自己水平有限,请老师帮助指点。(河北保定:司国庆)  相似文献   

19.
沈阳市开展了“建立家庭档案,传承社会文明”为主题的“档案进家庭”活动。我在参加“档案进家庭”的宣传、指导示范户建立家庭档案的同时,率先建立了自己的家庭档案。在收集整理家庭档案时,引起许多往事的追忆。我的家庭档案中最早的一张照片是一张12寸黑白照片,这是一张1945年7月10日我父母结婚时穿婚纱、礼服与前来参加婚礼的亲朋好友的合影。这张照片距今已57年,照片中的多数人已与世长辞了,但照片中的每个人的家庭都在延续。每个家庭摇篮仍延续着人类生命的永恒。看到这张照片使我有这样的想法,在家庭档案整理就绪后,静下心来,续编家谱…  相似文献   

20.
在我从事的上千万卷档案资料的保管利用工作中,有一张珍贵的照片,这张照片,随着岁月的流逝,更加鲜明和清晰。这张照片,记录着共和国总书记与一个苗家山寨的创业故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