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园忆趣     
<正>提到吴江路,恐怕老饕们都会喜形于色。不过,今日不谈美食,而是要给大家介绍一座曾经位于吴江路附近、名满海上的私家同林——张园。有的读者可能纳闷:"只知道上海有豫园、古猗同,却从未听闻有什么张同。"这也难怪,因为张园早在1918年就废芜了。虽然时隔一个世纪,但现在追忆起当年的张同,仍不乏诸多趣闻轶事。包罗万象的张家园子清末小说《海上花列传》第九回开篇这样写到:"罗子富和黄翠凤两把马车驰至从大马路(今南京东路)斜角转弯,……直奔静安寺来。一转瞬间,明同在望。"小说里的"明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家"动力"公司,在信息化发展的十几年中几套老系统都在面临着"动力不足"的困境:不断变换的新需求,越来越多的数据整合,怎么办?陆健星和他的15名同事一起,为老系统不断地做着"血液更新"提供源源不断的新动力,引进电子商务系统,助力上柴公司向新制造商转型。  相似文献   

3.
支持改革,记者得奖,这是上海新闻界的一则“好新闻”。六月十九日,在上海缝纫机三厂与吴江农机修造厂联营五周年的庆祝大会上,市缝纫机公司领导把“坚持改革,促进横向经济联合”的奖状,分别奖给支持这一创举的《解放日报》和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的记者,以感谢他们对促进横向经济联合所作的贡献。这种作法,在上海似乎还是第一次。  相似文献   

4.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为实现其全面侵略中国的野心,悍然发动了芦沟桥事变,向中国驻军发动进攻。随后,又于8月13日,向上海发动军事进攻。上海沦陷后,日军便沿沪宁铁路、苏嘉铁路和平湖公路长驱直入,于11月11日,日军侵占吴江地区,疯狂地烧杀抢掠,在烽火连天的八年抗战中,吴江人民受尽日寇烧杀之灾,人民是永远不会忘记的。现发表的这组史料反映了抗战时期,日军在吴江的侵略罪行。其中第一件系碌碌所撰,发表于吴江爱国进步人士马希仁、共产党员肖心正等创办的《义旗》第一卷上;第二件是当时的基层组织应国民党吴江县党部的要求所作的汇报;第三件、第四件均为国民党吴江县党部所做的调查。这些文件现存于吴江县档案馆,现予公布,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5.
正上海市第一百货商店(市百一店)前身是老上海"四大百货"(永安、先施、新新、大新)之一的大新公司。公司大楼于1934年11月19日破土动工,1936年建成,被称为"远东最大百货商店"。上世纪50年代后,大新公司改制为国营上海市第一百货商店,成为上海的城市名片和建筑地标。近日,这家拥有68年传奇历史的百货商店,经过改造之后转型升级重新开业。秉承"修旧如旧"的理念,保留原汁原味,原有的楼梯、外墙、建筑构架,甚至窗户边的铁框都不做变动,定格优秀经典历史建筑的细节。新征程中的市百一店与东方商厦合并升级转型为"第一百货商业中心"。除  相似文献   

6.
"老上海"是时下的"热点"之一,在写老上海的书中,昔日沪上名医陈存仁氏的《银元时代生活史》格外值得细读。以"银元时代"为名,所谈自然以百姓的衣食住行、日常生活为主。在我们的传统史学中,向来只有"帝  相似文献   

7.
正1985年3月,以上海海洋渔业公司经理钱锦昌为组长的接船小组,带领28名船员赴西德,引进中国第一艘大型远洋加工拖网渔船"开创"号。1985年—1987年,"开创"号带来了三项中国第一:首次试捕生产成功,首创船边交货模式,首获鱼片加工达标。上海远洋渔业在艰难困苦中劈风斩浪,闯出了一条新航路。上海大洋渔业由此起步。万里远航接船返沪2018年6月初,笔者登门采访了原上海水产局副局长、上海海洋渔业公司经理兼上海远洋渔业公司  相似文献   

8.
译制片的老"粉丝" 2005年,我的书《我的配音生涯》在上海书展签名销售的时候,上海女作家程乃珊排了两个钟头的队来买我的书.她如果直接来找我,我一定会把签了名的书送给她,可她像个普通读者一样排了队.这令我感到不胜荣幸,也很欣赏她的做派.她不愧是个"资深的影迷".  相似文献   

9.
正我虽然不出生于1949年,但我的名字中却有"国庆"二字,揣摩父亲当年给我取这个名字的意思,大概是要我长大后牢记新中国给我们家带来的好处,永远不忘本吧。我们家以前从来没有出过大学生,如今家里也有大学生了如果我父亲能活到今天,他该有多高兴啊。捏粉面人的人家里竟然也出了大学生,这是我父亲这一辈人连做梦也不会想到的。我目前是老城隍庙"松云楼酒家"的一名糕点师,也是徐汇区"非遗"项目传承人。我的父亲叫李新发,山东荷泽人,艺名"面人阿三",解放前在上海大世界、宁海西路、老城隍庙一带以捏粉  相似文献   

10.
说起南京路上赫赫有名的四大公司,老上海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它们分别是先施公司、永安公司、新新公司和大新公司,这四家公司都是由华侨资本创办的,系解放前上海滩规模最大的环球百货公司,它们的盛极一时,真是当时上海工业发达、商贸繁荣的最好证明。  相似文献   

11.
老子上海人     
不久前,老爸老妈回了趟上海老家。行前,两位老人颇有些紧张,担心在武汉居住了几十年,上海话说得不标准。要知道如果被视为"乡下人",对于他们这辈老上海可谓奇耻大辱。一个星期后,老爸老妈回来了,说在上海街头用上海话问路,果然许多人听不懂——因为他们都是外地来的。而土生土长的上海年轻人,大多说一口"洋泾浜"上海话,夹杂了很多普通话词汇。甚至一  相似文献   

12.
<正>上海人喝茶有悠久历史,孵茶馆是老上海的习惯嗜好。因此,老上海茶馆特别多,据统计,清末就达160多家。出名的有静安寺的"品泉楼",城隍庙的"湖心亭",南京路上的"同羽春"和"五云日异楼"等。旧上海茶馆,不仅是市民休闲憩适的场所,也是聚集三教九流、鱼龙混杂的是非之地,流传着时代动荡变革、风起云涌的社会轶事趣闻和掌故。"品泉楼"在静安寺。静安寺始建于三国时吴赤乌年间,距今已1700年。原来寺址在吴淞江边,因  相似文献   

13.
【相关链接】上海收藏爱好者张剑明先生多年来悉心收藏老上海·老世博的实物和档案资料,他说自己生活在新上海,对老上海的了解,更多的就是通过见识老上海文物开始的。多年来,他乐此不疲,且不时从中收获惊喜。如他珍藏的一份印制于1936年的中国上海的宣传单,就让他兴奋了许久。这份收藏告示世人,上海曾于1936年七八月间拟举办世界博览会,还出台了规划图,后因抗战爆发而流产。张剑明说,这些老文物、老物件,都是组成上海的基因。所以他觉得除了收藏,还要珍惜、传承、发扬这样的基因。这里发表的是他有关老上海世博内容的部分藏品。  相似文献   

14.
老上海的茶楼,除了提供给人们休憩、议事、谈天说地外,还是龙蛇混杂之场所,各色人等夹带着各种资讯往来其间,俨然是一个"浓缩了的小社会"。上海开埠后,随着西风东渐,申城茶楼除了喝茶、吃点心外,还衍生出多种别样用途的:如当时俗称"包打  相似文献   

15.
柳亚子(1887- 1958),字稼轩,祖籍江苏吴江,是中国近现代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活动家,南社的创办人.辛亥革命后,柳亚子先后担任总统府秘书,国民党中央委员会监察委员和上海的通志馆馆长.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柳亚子遭到通缉,被迫逃亡日本.第二年,柳亚子从日本秘密回国并积极参加反对蒋介石反动统治的民主活动.  相似文献   

16.
《档案与史学》2010,(7):63-64
【相关链接】上海收藏爱好者张剑明先生多年来悉心收藏老上海&#183;老世博的实物和档案资料,他说自己生活在新上海,对老上海的了解,更多的就是通过见识老上海文物开始的。多年来,他乐此不疲,且不时从中收获惊喜。如他珍藏的一份印制于1936年的中国上海的宣传单,就让他兴奋了许久。这份收藏告示世人,上海曾于1936年七八月间拟举办世界博览会,还出台了规划图,后因抗战爆发而流产。张剑明说,这些老文物、老物件,都是组成上海的"基因"。所以他觉得除了收藏,还要珍惜、传承、发扬这样的"基因"。这里发表的是他有关老上海世博内容的部分藏品。  相似文献   

17.
民国时期,出版企业发行股票,一般不通过证券交易所,而是自行募集资金;1942年以后,世界书局曾通过上海华商证券交易所增资,但实则为包揽形式,股票只面向老股东及公司同人发行.在抗日战争以前,出版企业股票主要是买卖双方私下交易,或通过非正式的股票公司进行代理;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华股市场兴起,出版企业股票"上市"交易,为老牌绩优股.股票是出版企业的全息投影,投射出企业的"产品精良、管理先进"与投资者对出版企业的文化和经济信任.  相似文献   

18.
我国化学制药工业萌芽于19世纪后期.它的出现与西医输入、西药房的设立有关.1853年,第一家西药房英商老德记药房在上海创立,售药并使用机器制药,至1889年,发展成为一个拥有12万元资本的股份公司.1890年,纯利润1.5万元,雇工50名,在天津、汉口、芜湖等地设有分店.1866年,德商在上海创办科发药房,资本10万元,雇工12名.1909年资本74万元,设药水厂,雇工50名.1886年,美商兜安氏西药公司在天津、奉天、汉口、广州设药店.同年,英商屈臣氏药房在上海、天津等地设分店(厂),售药并制  相似文献   

19.
一间公司的风格就是其经营者的风格,亦如"同盟"之于郁海敏、杨舸。八年前,这对当年上海奥美的黄金搭档,在TB的支持下自立门户,在大上海成立了只有十来个人的小公司——同盟,而八年后,这间公司已在上海滩站稳脚跟,小有名气,想必TB也在庆幸当初的  相似文献   

20.
会看风水的上海知县笔者约计,自上海开埠后,整个晚清时代,先后有过四十多个上海知县,其中正任和署理大约各占一半。因为处在新旧、华洋等多重矛盾的漩涡中,这些老上海的"父母官"大多有点"讲头",比如从光绪十三年(1887)至十六年(1890)在任的裴大中,就是这么一个人物。裴大中,字浩亭,原籍安徽霍邱,来上海前已经在无锡等地做过好几任知县,颇有能员之名,还与金匮知县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