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出版参考》2011,(19):41
随着两岸交流日益频繁,简体书数量在台湾市场与日俱增,消费族群也逐渐扩大。在实体书店内,至少有两成以上的新书为大陆出版的书籍。博客来图书部简体team经理杨晓萍表示,台湾在上世纪90年代即有很多简体字输入的版权,1989年到现在,大陆输出到台湾的版权量也是急速增长。  相似文献   

2.
正很早我就知道,有位赣东北鄱阳县籍戏剧家叫陈明,也晓得他与享有盛誉的现代女作家丁玲夫妻相伴。上世纪80年代我偶然得知,陈老的一位亲戚也算是我的亲戚,于是产生了寻机接触他的热望。上世纪90年代我竟然接连获得机会,先后三次赴京拜访了我仰慕已久的陈老。1991年3月初,我趁因公赴京之便,带着亲戚的嘱托,前去拜访陈老。陈明的住宅在木樨地22楼公寓里。这天,他客厅的条桌上摆着一盆常青树,正面墙上悬挂着丁  相似文献   

3.
学界     
我国大陆从50年代末推广简体字以来,应该说,大大地节约了书写的时间和劳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利益。繁简两种字体在阅读方面并没有什么差别,但是在书写上差别很大。 天则经济研究所的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近日撰文指出,当前计算机的使用范围越来越扩大之后,简体字的优点就不明显了。因为不论简体字繁体字都是按一下按钮,完全没有区别,而简体字的不足却越  相似文献   

4.
杰里·丹特斯科(Jerry Dantzic)被美国摄影界认为是美国20世纪中期最有影响的摄影师之一。他一生花费数十年时间研究艺术、音乐和冒险故事写作。在上世纪70年代,他成为宽画幅摄影的探索者。他的作品被美国的主要博物馆如大都会博物馆、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国际摄影中心和美国现代艺术博物馆等展览和收藏。他的作品集《纽约——聚焦50年代》被誉称为纽约上世纪50年代的视觉诗篇。[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李家齐先生是我的老同事,他收藏的一把扇面.上有上世纪三十年代梅兰芳等四大名旦的墨迹。集四位艺术大师的书画于一炉,同在一个扇面上的这件收藏品。是弥足珍贵的。  相似文献   

6.
阎宗临是上世纪30年代末到70年代末执教于国内多所高校的资深教授.他在三、四十年代发表的论著中,"以人为本"论文化,把中世纪看做是"欧洲文化的转型期",文艺复兴是由13世纪文化蜕变出来的;近代欧洲的"机械文化"使"价值颠倒,人为物役,心为形役";在法文版的博士论文中,他深入探讨了"中学西渐"的问题;凸显出独具特色的文化史观和一位史学大家的远见卓识.他矢志求学,博学多才,为人谦和,热爱祖国,是一位本该属于大师级的学者.  相似文献   

7.
张晰 《浙江档案》2007,(2):36-37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金融界,有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他不但是民国时期江浙财团的核心人物之一,也是新时代潮流中成长起来的中国首批银行家之一,他就是有中国现代银行之父美誉的张喜璈。  相似文献   

8.
太白人漫像     
西安有个太白文艺出版社,社内有位资深编辑名曰曹彦。从上世纪70年代末他就干起了出版,在陕西是人皆知之的“老出版”之一。他编过不少好书,但更为人注意的是业余喜作漫画。近年,他又用其所长,对周围出版同行及所接触  相似文献   

9.
江曾培 《新闻记者》2007,(11):119-120
吴兴人先生是位资深杂文家、时评家。上世纪50年代末,他还在大学读书时,就有杂文问世。他的才华为文汇报总编辑、著名杂文家陈虞孙所赏识,于1960年初,在他大学即将毕业时,就捷足先登地将他揽入文汇报怀中。新闻工作的岗位,为"才露尖尖角"的青年吴兴人,提供了一个适宜成才的环境与纵横驰骋  相似文献   

10.
樊炳清与《哲学辞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樊炳清自20世纪初期开始从事翻译工作,是一位成绩卓越的翻译家。他1920年前后编译的《哲学辞典》是根据日文、英文资料编著的,是上世纪20年代出版的一本较早介绍西方哲学的工具书。樊炳清(1876?~1931?年)字少泉,又字抗父,山阴(今绍兴)人。1898年,他青年时期和王国维、沈纮等在罗振玉创办的东文学社随日本教师藤田丰八学习日语(据  相似文献   

11.
在阅读《青铜葵花》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两个问题:一是随着对生活发现和驾驭能力的提高,曹文轩对作品的构思和感受都在不断完善。二是曹文轩在这20年儿童文学的发展中扮演什么角色?可以肯定地说,他是一位先锋的、明亮的、具有个人风格的作家。上世纪80年代,他以凝重、优美的个性化写作在当  相似文献   

12.
覃林 《新闻三昧》2007,(9):55-56
张季鸾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是舆论界无人不知的一位骄子。他主持《大公报》笔政15年,成就辉煌,社评影响巨大,开创了大公报时代。《大公报》成为当时国内最有影响的报纸,新闻行业的一面旗帜,国内举足轻重的舆论重镇。  相似文献   

13.
民国"简体字运动"针对汉字简化的必要性、汉字简化的方法、汉字简化与文字改革的关系、简体字的法定地位、简体字的历史来源等问题进行了全面的探讨与论争,系统的理论建构为简体字的社会推行提供了智力支撑,有力促进了文字改革的历程。  相似文献   

14.
《西安档案》2006,(4):35-37
近日。笔者在西安市档案馆馆藏档案中发现了民国时期推行的第一批简体字的档案资料。读之颇有意思。这部分档案从实行简体字的缘由、标准、简体字表、实施范围、选编经过等五个方面记录了民国二十四、二十五年推行简体字的情况。民国二十四年、二十五年以部令形式推行简体字,采用了社会上广泛通行的和教育部门用于教学实践的简体字。并几经政府有关部门收集、整理。经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详加审核。征询了专家意见。而颁布。这部分档案对于研究民国时期文字改革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对于普及文化教育具有积极作用。笔者摘录其中的主要内容,介绍给读者。  相似文献   

15.
他曾给毛泽东和蒋介石写信.呼吁推行简体字。新中国成立后,他成为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的工作人员.至死与简化字相伴.一生在大时代中蹉跎  相似文献   

16.
西安与我同名,饱蘸深情写古城记得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在西安日报工作时,我的同学好友、著名诗人雷抒雁一天来西安看我,他诙谐地对我说:“一次我给你发信,一位朋友看到信封上写着‘陕西省西安市西安日报孟西安收’,不禁发出惊叹:‘好家伙,怎么尽是西安!’”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一天,时任西安市委书记崔林  相似文献   

17.
在构成报纸版面的文字、图片、标题和留白等诸元素中,什么居于主导地位,应该突出什么,把什么放在第一位.一直成为新闻人和有关专家争论的焦点。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新闻人突然理解了标题在新闻传播中的作用,于是便挖空心思研究标题,把标题比做“新闻的眼睛”,在擦亮新闻的眼睛方面,曾经下了好多功夫,有的报纸甚至成立“标题部”,专门为记者修改标题: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末,  相似文献   

18.
刘顺元(1903—1996)是中共重要的领导干部之一。从上世纪20年代参加革命工作时候起,他先后担任过中共济宁特支书记、江苏省委沪西巡视员、陕南特委书记、安徽省工委组织部长等。1947年任旅大地委副书记兼关东行政公署副主席。他曾与刘少奇推心置腹地谈心,一度是陈毅的亲密棋友……然而这样一位赫赫有名的同志,新中国建立后却被“冷冻”了四年。  相似文献   

19.
陈伯吹是著名的儿童文学家,也是位资深的编辑专家。由于我和他同在奉贤柘林五七干校劳动,我又是受到全干校批判的名震一时的人物,所以他是知道我的。上世纪80年代初,我在编辑《上海抗战文学丛书》时,编辑和出版了他的《魔鬼吞下了轰弹——上海》一书,后来又为编纂《中国作家自述》,请他撰写自述和提供照片,所以常有交往。  相似文献   

20.
朱光潜(1897—1986)是我国著名的美学家,也是一位书评家。他的书评主要是对美学书的评论。这正是书评史上的缺项。上世纪20年代他就开始研究美学。1932年出版了《谈美》一书。他还著有《西方美学史》、《谈美书简》、《美学拾穗集》、《美学批判论文集》等。他还翻译了克罗齐著《美学原理》、哈拉普著《艺术的社会根源》、柏拉图著《文艺对话集》、黑格尔著《美学》、莱辛著《拉奥孔》、维柯著《新科学》等外国名家的美学著作。可见他是一位很有成就的美学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