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周杰 《山东档案》2011,(1):43-43
近日,在滨州市第三次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扶持资金发放仪式上,来自全市各县区的19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20名传承人喜领扶持金。据悉,滨州市文广新局从2008年开始为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传承人建立档案,并设立专项资金进行扶持。截止目前,已先后3次投入9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50项,扶持优秀民间艺人58名。  相似文献   

2.
3.
自2004年中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来,中国大学非遗传承实践已有十余年的历史。以传承实践的主体为线索,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以教师为主体、课堂传承为核心的理论准备阶段;以学生为主体、校园传承为核心的多点发展阶段;以学科为主体、社会传承为核心的文化服务阶段。相应地,就实践形态而言,中国大学非遗传承可以分为三大类:非遗文献的知识形态、非遗组织的社团形态和非遗调查的田野形态,这些形态表征了一个总趋势:中国大学正逐渐成为政府主导下的非遗保护与传承的重要协助力量。不足之处在于,因为非遗概念不准确、国家名录体系不周严、非遗文献的知识性传承基础弱,导致整个传承实践的杂糅化与符号化。  相似文献   

4.
黄斌  柯琦 《文化遗产》2016,(4):112-120
正程良美,1940年生,湖北汉阳人,中共党员。汉剧著名的表演艺术家,一级演员,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959年6月毕业于武汉市戏曲学校,并分配到武汉汉剧院从事汉剧表演艺术工作至今,1986年任武汉汉剧院演出团业务团长,1995年任陈伯华艺术基金会主任。他师承汉剧三生大师吴天保,长期钻研吴派发声、吐字、行腔的规律,具有调门高、底气足、气口好、吐字清的特点,深得吴天保大师亲  相似文献   

5.
郑永森 《文化遗产》2016,(6):152-156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保护面临着诸多困境。国家级非遗深圳沙头角鱼灯舞突破传承保护禁忌,借助高校资源开展传承保护活动,形成了理论研究凝练非遗价值、课堂教学解释非遗内涵、实践活动传播非遗文化的高校传承保护模式,为解决非遗传承保护的瓶颈问题探索了新思路,为高校文化育人拓展了新载体。  相似文献   

6.
李丹  王珩 《青年记者》2016,(32):123-124
人类在悠久的历史中创造了灿烂的文明,有大量值得珍藏的文化财富,其中之一就是非遗.与那些固定成型的物质文化遗产不同,"非遗是人类世代相传、口传心授、活态的文化遗产,体现着民族智慧和精神,是一个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的文化基因".①如何保护好这份遗产并使其传承下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课题.就如同珍稀动物保护一样,这一工作已容不得疏忽和懈怠,因为许多非遗正在逐渐消逝,而一旦消逝就再难找回.当前,在非遗保护上我们需要拓展思路,在既有的运行机制基础上,充分考虑数字化技术与新媒介的作用,将其有效纳入非遗保护工程中去.换言之,在非遗保护上我们也要与时俱进,开发新资源.  相似文献   

7.
《新闻前哨》2008,(4):4-4
据新华网:南京市政府日前正式公布了首批87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除了“南京云锦”“秦淮灯彩”等国家级、省级“非遗”.独具特色的“老地名”也跻身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御道街、朝天宫、贡院街、杏花村、凤凰台、朱雀桥、乌衣巷等。  相似文献   

8.
《陕西档案》2014,(4):1-1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强调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共同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一个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文化主权和文化身份的基本依据。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深层次文化基因,它是中华民族的魂与根。  相似文献   

9.
地方电视台在非遗保护中扮演的角色是:地域文化的提炼者、价值取向的引领者、优秀文化的传播者,由此,应注重保留非遗项目的演示过程记录和非遗传承人的生活和社会背景记录,并秉承客观原则,坚持客观性和导向性原则,做好非遗项目的发掘、推广和成果的培植与维护。  相似文献   

10.
传统文化是承载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应尽的责任与义务。非遗档案资源作为承载传统文化的载体,加强对其研究与开发,是当代档案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之一。非遗档案资源在当代面临着生存困境和时代转型的双重挑战,科学有序地开展档案资源的收录与整理工作,是传承传统文化的当务之急。我们要重申非遗档案资源建设与开发工作的意义,明确非遗档案整理工作的内容、目标及突出问题,依照分区域、分民族、分种类的档案整理思路,助推非遗档案资源库的建设,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非遗价值包括历史、科学和艺术等方面,价值评估是非遗保护实践的基础。保护非遗的目的在于保护文化多样性的活态传承、共生互享,以实现世界文明的可持续发展。从这个大目标来看,非遗价值的文化内涵与形态的关系、文化价值的传承主体与分享主体的关系、原始价值与衍生价值关系等等,都是在评估和保护中必须关注和研究的问题。非遗价值评估体系建设不是单纯的形态分析与规则建设,而是文化价值观和人类文明发展观的重构建设。  相似文献   

12.
活态传承是非遗保护的一个重要理念,但在非遗保护工作的进程中,对于活态传承的认识中一直存在着关于非遗保存的本真性与发展演变之间的冲突问题的争论。争论的核心首先在于如何认识非遗保护中保存文化基因与保持文化传统生命活性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及其对文化传承发展的意义;同时需要认识非遗保护行为产生的"原生态"与"非遗化"之间的关系及其对传统文化主体建设的意义;在进入具体保护形态时需要认识活态传承与在当代空间构建传统文化生态壁龛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随着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传统服饰文化研究新热点的关注,工艺独特的江南女性民俗服饰成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话题。而对江南水乡女性服饰手工艺的研究,体现了中华文化视角下的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路径的探索,对促进江南水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及其档案库构建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新闻媒体从来都是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积极力量。总部设在意大利的国际文化财产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就专门设立了拯救艺术新闻奖,我国的国家文物局也有文物保护好新闻奖,这些都体现了社会对媒体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积极作用的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15.
任动 《兰台世界》2012,(22):68-69
2008年6月,河南省周口市申报的心意六合拳,被收入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周口市又增添了一张靓丽的国家级"非遗"名片。周口市是豫东平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三川交汇、人杰地灵,历史上处于中原文化、楚越文化、东夷文化的交汇地带,是羲皇故都,道家文化的发祥地,素有"华夏先驱、九州圣迹"之誉。源远流长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使周口市拥有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周口  相似文献   

16.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很多地方博物馆都将"非遗"作为当地历史文化特色而加以展示,为"非遗"的保护与推广传承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就目前来看,很多博物馆"非遗"展览虽场面火爆,却并不一定很好地体现出"非遗"的特征与文化意义,在展出方式上,也未能充分发挥博物馆展览所特有的"陈列语言"的优势与独特作用作用,最终对非遗的文化内涵开发也带来了制约。因此,本文试图对地方博物馆如何做出既符合博物馆展览专业特性,又能充分体现"非遗"特点的展览进行一些理论性的探讨和提炼,以期为未来地方博物馆做好非遗展览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7.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哪些丰富的形态?如何进行全面保护?遇到的挑战与困难是什么?美国华盛顿当地时间4月25日上午,应美国国会图书馆的邀请,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文章以《守护人类共同的精神家园——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题,在美国国会图书馆作了精彩演讲,全面介绍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引起了强烈反响。  相似文献   

18.
官窑生菜会在同治十一年刻本《南海县志》、光绪十年《点石斋画报》、宣统二年刻本《南海县志》等文献中展现了以拜观音、求子嗣以及求财为表征的活态传承图景,并因经历"文革"时期"经验的存封"而中止。随着新时期以来民俗的解封和认同的复兴,以及非遗保护的兴起,复办以后的官窑生菜会发生了从民间组织到官方主办、从有限禁令到全面管控、从信俗主导到商业盛会的形态肌理变迁,显示出行政主导下民俗的遗产化和资源化取向。而后续非遗保护过程中申报国级非遗的动力及其所产生的官民互动、观念修正等因素,又倒逼官窑生菜会出现了复归民俗传统的趋向。因此只有以传承、变化、发展的视角审视民俗,成为非遗的民俗才真正具有生生不息的活力。  相似文献   

19.
张艳  王旺山 《今传媒》2015,(4):110-111
合阳东雷上锣鼓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多年来,一直靠村民手口相传,没有系统的研究成果.《大河古韵——上锣鼓》第一次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对这一民间民俗艺术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理性挖掘和学术研究.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俗摄影入手,对这一文本进行了学理和艺术的双元研究.试图给其他的“非遗”项目的研究,提供一个相对规范的蓝本.  相似文献   

20.
张毅 《文化遗产》2016,(5):8-11
在理论研究业已取得相应成果的基础之上,非遗的"继承和发展"问题重在实践,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才是非遗的活态化传承路径,而非遗传承人群文化素质与艺术修养的提升是非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