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笔者有幸,在《参考消息》于1957年由刊物型改成报纸型的当年,担任了该报的编辑,而且一干就是17年。从1992年起又从事参考新闻史的整理研究工作,《参考消息》报史是工作重点之一。这里,就作者所知,把毛泽东倡办《参考消息》报的时代背景和他的办报宗旨作一个扼要介绍。  相似文献   

2.
一个安徽女孩,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之后独闯京城,在做了5年报纸记者之后又进军电视圈。她从《半边天》到《今日说法》,再到《讲述》、《纪实十分》、《文明中国》:从编导到主编,再到制片人,如今更是《讲述》、《纪实十分》的总制片人。当年的小女孩已成长为一名成熟的电视人。她.就是CCTV-10的著名制片人——梁红。  相似文献   

3.
两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有幸加入到了电子出版行业,做了一名电子出版物编辑。到如今虽不过短短两年时间,却使我懂得了做电子编辑的不易,也尝到了其中的许多酸甜苦辣。  相似文献   

4.
<正>1985年到1989年,笔者在上海市档案馆编研室供职。当时,编研室负责编辑一份档案文化刊物《档案与历史》,笔者有幸参与了这本刊物的筹备、组稿、编辑工作。当年,为组织稿件,我们这些编辑都曾四处去寻访沪上的许多老先生与各方名家,征集有关档案以及历史故事。曾记得在大伏天里,我寻摸到长寿路长寿里去访问有"补白大王"之誉的老报人郑逸梅先生。在他的那间名为"纸帐铜瓶室"的朝北亭子间里,看到他与许多民国名人的来往信件和手札。可惜的是,虽然我与他老少两人也算谈得投机,郑逸老兴致所  相似文献   

5.
80年代初,《中国少年报》发行量达到了空前绝后的1142万份,居全国报纸之首。而该报的"知心姐姐"栏目在全国小读者评选出的"我最喜欢的专栏"里,名列第一姜达雅记得那是1956或1957年,她二十七八岁。在《中国少年报》当编辑的她去南京出差,在照相馆照了一张标准像。照片上的她,辫子盘起来,微笑着。1960年,12岁的北京小学生卢勤也到照相馆照了平生第一张标准像。  相似文献   

6.
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和复旦大学开办编辑专业已经两年了,复旦大学这一专业的首批毕业生也已走上了工作岗位。从目前三所学校设置的课程来看,似乎大家都把重点放在图书编辑上。以复旦为例,两年来为学生开设的主要专业课:编辑概论、中国编辑史,等等,都只限于图书一个品种。从校外请来的兼职教师也多是出版社的编辑。我认为,既然是“书刊编辑专业“,就不能只盯住图书,还应该适当增加一些杂志编辑方面的课程。“文化大革命”以后,我国的出版事业发展很快,其中杂志事业的发展,更是引人注目。根据现有的统计数字,我们可以看  相似文献   

7.
同新     
烟花、美酒、祝福、狂欢,还夹杂着一些依稀的枪声,人类从2002走进了2003。2002年的最后一天,世界第一条商业运营的磁悬浮列车线路在上海成功地进行了试运行,中、德两国总理朱镕基,施罗德和这条铁路的建设者有幸成为她的第一批乘客,加上前些时候申博成功,上海人的新年派对无法不充满激情。在地球的另一端,新年的烟火将雅典古老的帕台农神庙照成白昼,雅典奥运会的脚步更近了。而在此之后的2008年,奥运的圣火就将在北京点燃。从东京到伦敦。从纽约到布宜诺斯艾利斯,从柏林到巴西利亚,从悉尼到蒙得维的亚……世界  相似文献   

8.
编辑同志: 我们这里有的同志想报考复旦大学的新闻学研究生,但不知道应该学习和准备哪些专业课程? 读者宋友发宋友发同志: 据了解,复旦大学新闻系一九八六年招收新闻专业研究生时,测试了新闻理论、新闻史、新闻业务、语文与写作和基础外语等课程。其中,新闻专业课程  相似文献   

9.
扣儿 《出版参考》2009,(21):22-22
作者桩桩是个讲故事的高手,从有幸编辑她的7部作品中代深深地感受到了,并一路被她的故事温暖着,感动着。记得在编《微雨红尘》的时候,我是擦着眼泪完成了编辑;编辑《永夜》时,一直为永夜揪着心,而为月魄的凄美结局感伤至今;编辑《皇后出墙记》时,为快乐的永乐帝后的传奇爱情激动兴奋;编辑《放弃你,下辈子吧》时,为那个死乞白赖夏长宁的执著欢呼,现在刚想起来,编辑桩桩每一部作品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来自复旦大学的一条新闻“四人帮”覆灭后的第二年夏天,俞自由从淮北回上海来报社看我。当时清查“四人帮”余孽的运动正在进行,报纸工作百废待兴,忙得不可开交。“你听说复旦大学出了一件新闻吗?”小俞问我。她现已去美国攻读经济学,当时则是中共安徽蒙城县委副书记。她和她的丈夫赵国屏、哥哥赵国通,都是很有才干的青年,也都是我的亲密朋友。  相似文献   

11.
在新华社工作的13年里,我有幸做过4年的翻译和4种国际新闻报道工作,从俄翻译到驻外记,再到外编辑和中编辑。如果说4年的翻译为我日后的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外基础的话,那么调研则为我做好记和编辑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相似文献   

12.
据行家说,谢六逸介绍和研究日本文学的成就,在周作人之上。还有专家说,他是中国新闻教育的奠基者之一,复旦大学新闻系的创始人。我这里要介绍的,他也是一位出色的编辑家。1922年春天,谢六逸在日本早稻田大学获得文学士,从东京回到上海,随即进入商务印书馆做了编辑。虽然这一年早些时候,他在《时事新报》的“学灯”副  相似文献   

13.
卷首语     
张勤 《图书情报知识》2005,(6):F0002-F0002
2004年初,作为《图书情报知识》的一名兼职编辑,我有幸近距离观察、体验了一本学术杂志从组稿、编辑、制版到印刷、发行的全过程,用心感受了编辑老师兢兢业业的敬业精神和为人作嫁的奉献精神,见证了编辑老师为永葆杂志生命力和创造力而付出的心血与汗水,体会了编辑老师心中的光荣与梦想。这里我想就《图书情报知识》的改革创新精神谈一点自己的看法。2004年第4期恰逢本刊创刊100期,以此为契机,编辑部全体同仁经过几个月的反复论证和酝酿筹备,对杂志的形式和内容作了较大的调整,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锐意创新,以适应和推动学科的发展。以新…  相似文献   

14.
人民日报社印(?)的1963年单面页日历很好。日历上彩印着叶浅予同志画的一位农村女青年,她左肘悬巾,右手挥扇,两条辫子分拖前后,载歌载舞的踏步向前。她的精神极为振奋、愉快、使人一见就有“时代在前进”之想。空白地位很大,也沒有附加任何背景,而画面却非常匀称、活泼和清新。  相似文献   

15.
陈浩元 《编辑学报》2014,26(1):99-100
正《编辑学报》已经25岁了!我作为她1989年创刊时的编委、1996年的副主编、2001年以来的主编,目睹了她从幼儿到少年再到青年的成长历程。在科技期刊同人的关爱、支持下,她坚持以理论权威性、实践指导性、编排规范化为特色,跟我国科技期刊的繁荣发展相辅相成,如今已出落成在编辑出版业界颇具影响力的期刊之一。为了让《编辑学报》以25岁为新起点,实现"全心全意为我国科技期刊立足本土的国际化战略服务,探索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期刊发展之路"的"办刊梦",我  相似文献   

16.
作者桩桩是个讲故事的高手,从有幸编辑她的7部作品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并一路被她的故事温暖着,感动着.记得在编<微雨红尘>的时候,我是擦着眼泪完成了编辑、编辑<永夜>时,一直为永夜揪着心,而为月魄的凄美结局感伤至今;编辑<皇后出墙记>时,为快乐的永乐帝后的传奇爱情激动兴奋;编辑<放弃你,下辈子吧>时,为那个死乞白赖夏长宁的执著欢呼,现在回想起来,编辑桩桩每一部作品的过程,对我来说都是一个幸福温暖的体验,也让我更深入地了解了桩桩.  相似文献   

17.
1961年9月,一位中等身材、略带青年稚气、穿着一件衬衣的高中毕业生拎着简单的床帐被褥、肥皂牙刷脸盆及一网袋书籍,走进了复旦大学学生宿舍7号楼115室;49年后的2010年9月,一部三卷本《丁法章文集》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文集见证并记录了这位当年复旦新闻系的“新同学”、如今的高级编辑和教授丁法章先生长期从事新闻工作、新闻教育工作的人生轨迹。  相似文献   

18.
编辑同志: 我是一名新闻爱好者,从1983年起就给新闻单位投稿。由于以前缺少写作知识,写的稿件质量差,被采用的寥寥无几,感到十分苦恼。去年3月,我有幸从一位朋友家中发现了《新闻知识》杂志,一打开就被她吸引住了,连饭都顾不上吃就细心读了起来。然后又借回家翻了几遍。我认为她是学习写作的良师  相似文献   

19.
赵凯 《新闻记者》2002,(5):60-60
对于传播、传播学、传播学史及著名的传播学者 ,我们这一代人确实知之不多。记得第一次听说传播之词还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 ,复旦大学新闻系的林帆老师和陈韵昭老师到青海考察访问之际。当我们乘快艇在青海湖劈波斩浪的时候 ,两位老师在船舱里给我这位当年的学生“上课” ,说起传播 ,说起信息、反馈 ,说起传者、受众、把关人 ,说起传播模式———“谁说什么 ,对谁说 ,通过什么渠道 ,产生什么效果 ?”当然 ,这些都是片言只语。回到西宁 ,我专门请陈韵昭老师给《青海日报》的编辑、记者讲了半天课 ,讲述传播和传播学的基本知识。她讲到威尔…  相似文献   

20.
《新闻传播》2005,(1):F002-F002
20年前的1月3日,她在一张旧桌子上诞生。现在她拥有数百平方米的现代化采编平台;当年她只有6.3万读者,1998年发展到48万11990年她的广告收入最高500多万元。2002年达到1500万元;从当年的周刊发展到今天的日报,并在哈尔滨、北京、南昌、西安、石家庄建立了5个分印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