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这篇研究性学习的主题是大家熟悉的问题。执教者26岁。她很认真地在实践素质教育的思想。教育是一种心智性的劳动。能够启迪、引导、提升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在课程改革中,讲新的教育理念,大家都赞同,但怎样落实,不是闭门思考就能够解决的。要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总结,才能够提出切实可行并行之有效的一套目标和方法。有关这一主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李茜搞过了,别人还可以搞,今年搞过了,明年还可以搞,不同的学生会产生出不同的问题,不同的教师会做出不同的效果。不信你就试试。本刊需要同一主题的不同案例。大家共同研究,共同提高。  相似文献   

2.
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是历史教学中能力要求的核心。历史思维能力包括: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比较历史事件的异同,概括历史进程,归纳论证某些历史观点等方面的能力,还包括从历史角度分析问题的思维观点和方法。 对某一历史事件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对学生提高历  相似文献   

3.
20世纪初,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走向高涨的同时,资产阶级立宪派也在为争取中国采取君主立宪政体而奔走呼号,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立宪运动。这场资产阶级立宪运动与辛亥革命的发展进程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早在1903年,君主立宪思想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已经在国内和海外留学生、华侨当中产生。当1905年清政府为了遏制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维护风雨飘摇的封建统治而宣布实行“预备立宪”时,资产阶级改良派重新活跃起来,要求立宪的呼声十分高昂和迫切,资产阶级改良派也因此被称为立宪派。当时的立宪派大体可分为海外和国内两个…  相似文献   

4.
正教学衔接是指相邻教育阶段之间在教学方面的相互连接。学段的有效衔接对学生的长期发展至关重要。高中课程目标是否达成,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初中课程目标的实现情况。所以,为了最大化地实现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研究初高中学段各自的特点、现状并进行有效衔接,是对历史教师专业能力的基本要求。而实际情况却是,在初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着严重的断层现象。  相似文献   

5.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辛亥革命的两个重要结论——辛亥革命到底是成功还是失败,资产阶级方案为什么在中国走不通,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7.
人的路,经常有岔路口。历史也是。历史中往往存在好些岔路口。之所以这样拐弯。而不是那样拐弯,往往取决于某些很偶然甚至很细微的因素。辛亥革命,烈度不大,却是中国历史上最动荡,也最具变化的一个事件。整个的发生发展过程,充满了变数,面临多个岔路口。  相似文献   

8.
常瑞瑾 《学苑教育》2012,(14):71-71
翻开中国近代史,有多少仁人志士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富强进行了艰难的探索,从洪秀全发起太平天国运动,康有为筹划戊戌变法……到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其中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当属1911年的辛亥革命。  相似文献   

9.
<正>历史就是一面镜子。"以史为鉴",是史学的重要功能,更是历史教育的重要目标。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很少观照史学"以史为鉴"的功能,导致课堂没有"灵魂"。本文以人教版《辛亥革命》的教学为例,说明如何让历史真正成为"一面镜子"。一、寻觅:挖掘辛亥革命的史学价值寻觅"镜子",需要厘清线索。人教版《辛亥革命》一课共三目:武装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如果按照文本的顺序,则是革命的过  相似文献   

10.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的一个新课题。历史学科所具有的独特性质。使其拥有极为丰富的课程资源.如何正确地对历史课程资源进行有效的开发与利用.是我们应该着重思考的问题,因为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状况关系到历史教学质量的好坏,应引起广大历史教师的高度重视。本文以《辛亥革命》一课为例,谈谈自己如何对该课的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  相似文献   

11.
本认为辛亥革命在全国各省情形各异,云南“重九起义”在全国各省响应辛亥起义中具有自己鲜明和突出的特点,并在辛亥革命中有着重要的贡献和不可磨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统治,创建了中华民国,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较为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议会制度,从而出现了民国初年的政党政治热潮。此后,虽然资产阶  相似文献   

13.
张之洞,被誉为晚清“第一通晓学务之人”。讲近代教育史,绝对绕不开张之洞。但他又是一个充满争议的历史人物,至今对他仍存在许多误读。从近代史上看,张之洞治理湖北18年。应与武昌后来成为辛亥革命的策源地是有必然联系的,是他所编练的新军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是他所创办的实业为武昌首义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是他创办的新式教育文化事业为武昌起义培养了人才……因此,  相似文献   

14.
创新课堂教学,是高中课堂教学的必行之路。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摒弃死记硬背的窠臼,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创新精神。在辛亥革命教学过程中,我们设计了两个看似熟悉的问题,一个是孙中山与辛亥革命的领导权问题;一个是谁埋葬了在中国长达两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问题。通过师生讨论和教师答疑,使学生加深了对辛亥革命史的认识,增进了对辛亥革命若干基本史实的了解,扩大了学生的学术视野,锻炼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15.
周佳 《历史学习》2001,(3):36-36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有很大的进步性。但为什么还是失败了呢?我觉得资产阶级的妥协性和软弱性是失败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发端于近代的中国女子教育在辛亥革命时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此间通过兴办女子学堂、允许男女合校、发展女子留学教育以及创办女性团体和女刊等多种形式,拓展了女子教育的规模,加快了女子教育的发展速度。这不仅极大地解放了中国妇女的思想,唤醒了中国女性的主体意识,而且有利地推动了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进程,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17.
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出卖国家民族利益,违背民主共和的历史潮流恢复帝制,遭到了全国人民的唾弃,这是他迅速败亡的根本原因。但袁世凯政府财政枯竭、经济困难,也是其迅速败亡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1911年发生的辛亥革命家,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高潮,也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它在政治,经济,思想,国际意义等方面都对以后的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试从这四个方面谈及辛亥革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我们在指导高三学生复习过程中,遇到了这样一道选择题:武昌起义成功的客观条件是A.四川保路运动的发展B.清政府陷入空前孤立的境地C.各地收回利权的斗争D.湖北会党势力的支持本题中“C”和“D”应当排除是肯定的,但对于“A”或“B”不同的资料有不同的说法。《金版教程》高三历史教师用书(2002年3月第2版)答案是“A”。其理由是:清政府调湖北新军前往四川镇压保路运动,客观上有利于武昌起义成功。而《新编高中总复习》优化设计历史教学指导(1999年7月第1版)答案是“B”。其理由是:解题关健是审清题目要求“客…  相似文献   

20.
辛亥革命推翻270多年的清朝封建统治,建立起共和国,引起史无前例的社会变革,以崭新形象呈现于世界。帝国主义列强为维护其在华利益,着手选择新的在华代理人;亚洲各国人民则深受鼓舞,切实地推动了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辛亥革命的深远历史意义至今仍在民族解放运动中得到显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