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新闻改革的不断深入,一大批多角度报道脱颖而出。它一反从一个角度报道新闻事实的旧有模式,分别几个不同角度,全方位地反映新闻事实的各个侧面。这种多角度报道避免了“一叶障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在我国的新闻媒介上,出现了不少令人耳目一新的经济新闻。它们以超时空,大跨度,给受众描绘了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经济生活图画,充满着鲜明的时代气息和浓郁的改革开放气氛。虽然它们报道的是经济生活,但其光焰已辐射到社会生活的广阔领域。有的虽然已发表一年两年了,但我们仍然记忆犹新,如《关广梅现象》《顾惠东效应》《鲁布革冲击》《北京市保姆市场透视》,以及《马年新春话国力》。这类报道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在我国的新闻媒介上,出现了不少令人耳目一新的经济新闻。它们以超时空,大跨度,给受众描绘了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经济生活图画,充满着鲜明的时代气息和浓郁的改革开放气氛。虽然它们报道的是经济生活,但其光焰已辐射到社会生活的广阔领域。有的虽然已发表一年两年了,但我们仍然记忆犹新,如《关广梅现象》《顾惠东效应》《鲁布革冲击》《北京市保姆市场透视》,以及《马年新春话国力》。这类报道已经跳出以往就经济报道经济的思维框架,展开了经济报道新的思考和写作角度。越来越多的记者把视线由经济活动、经济事件本身拉开,转入到更为广阔的社会宏观背景下,思考其形成的内在规律和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4.
面对新媒体的挑战,传统媒体要想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必须扬长避短,把做好深度报道作为提高自身竞争力的突破口。运用多角度思维创新报道方式,让深度报道具有一定的深刻性、关注度、可读性。本文以《安徽经济报》关于徽商的报道为例,进行案例分析。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一些经济报道写法陈旧,不能正确处理新闻事实与理论思维的关系,引不起读者兴趣。 如何使经济报道为群众喜闻乐见,作为新闻采编人员,必须充实相关的经济知识,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深入生活,才能从中找出特色。  相似文献   

6.
题材的重要性。即:深度报道所反映的事件和问题,无论是其题材、主题和对生活干预的强度来说,都是比较重要的和重大的。它所报道的对象,不管是社会问题或新闻事件,都是现实生活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或需要引起关注的倾向性问题。它总是对现实生活中的强点信息(热点、难点和工作重点)作宏观上的思考,并通过选择有代表性的事实,揭示出它的社会含义,以此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或者对重大的突出事件从整体上进行细致的解剖,宏观着眼,微观落笔,使人们对这些事件有更深刻、更清晰的了解。历年全国好新闻作品评选中获奖的深度报道,表现的都是重要题材。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中国报界出现的一个令人瞩目的变化是反映改革开放大趋势的深度报道在崛起。深度报道起源于西方,在欧美等国称为大标题后报道,在法国称为大报道。在中国新闻史上,早在二、三十年代,深度报道就初露端倪。当今中国大地,改革开放的现实,向新闻媒介提出:只提供平面的、动态的、孤立的新闻事件已经不够了,还要大力开拓报道深度,展现事物的因果链条,深入地、能动地反映与解释这场大变革的轮廓与走向,并尽可能地预见未来。  相似文献   

8.
新闻媒体要赢得受众,除了发挥各种现代化的传媒技术手段外,坚持新闻立台、新闻立报,已经越来越引重视,坚持精品意识,强化深度报道问题也日益重要。报道能否成功,除了题材这一决定因素之外,对新闻事件本身的开拓剖析,找出其最具魅力的新闻亮点,也是深度报道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我国宋代著名诗人苏武在神游庐山后,曾赋诗一首:“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武这首诗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同样一座山,为什么会远近高低各不同呢?因为视野不同角度不同,因而形成“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景观,…  相似文献   

9.
在社会变革的加快、新旧体制的转轨中,出现了一系列社会矛盾和问题。在整个社会这一阵痛时期,人们对于新闻报道的要求,也由过去单纯的信息获取转向获得更理性、更有启发性的观点。深度报道就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闯进了人们的视野。深度报道的吸引力,不仅在于它敢于触及矛盾,而且还在于它对事实的全方位把握,报道中闪烁的理性火花、丰富内涵和思辩力度,在众多媒体的众多栏目中,深度报道已成为新闻体裁中的一发“重型炮弹”。那么写好深度报道应该具有怎样的创新思维呢?  相似文献   

10.
最近几年,随着新闻竞争的日趋激烈,深度报道在不同新闻媒体中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成为不同新闻媒体增加指导性、增强接近性、扩大可读性的重要手段。因此,提高深度报道的采编质量,扩大深度报道的数量,成为摆在每一个新闻编采人员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概念内涵及其关系深度思维,是一个容易理解,但在各类字典、词典中又很难找到准确解释的概念。《现代汉语词典》对“思维”的解释,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从社会实践  相似文献   

11.
《河南日报》于1992年5月发表的《郑州市对外开放的观察与思考》系列报道(作者毕殿岭、林建刚)引起了强烈反映,郑州市展开了学习讨论,新闻界纷纷称道,省委领导热情赞扬,普遍认为这组报道搞得好。这组报道的成功,原因当然有许多方面,但就记者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而言,其成功得益于宏观思维,这也许不是妄断之言。  相似文献   

12.
深度报道作为人们对社会的一种认识活动,它的出现标志着新闻工作者对客观世界认识上的升华,表明中国记者新闻思维方式已发生变革。因此,当我们研究深度报道时,就不可避免地要研究当代中国记者新闻思维的变革趋势。现在关于深度报道比较一致的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的急剧变革,校园环境的复杂化和生活的多元化越来越明显,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也日益增强,校报采编人员所面对的新情况、新问题和互相交叉、渗透的事物会层出不穷,单一思维显然难以对事物间的相互联系作出具体科学的分析,也难以挖掘出有新意、有水平的深度报道,这就需要从原有的思维定势中走出来,综合运用思维优势,引进新的创作方法,拓展思维空间,从各个侧面、各个角度对新闻事件进行全面的“扫描”,准确地把握和揭示新闻事件的本质和意义。在办报实践中,采编人员的思维优势就是勤于思考,善于发掘,长…  相似文献   

14.
深度报道的开掘,离不开思维方式的变革。浅层次、简单化的报道,往往是用单一因果律的思维方式去报道事物。这种思维方式抛弃了事物因果链条中各个环节的关连,把事物间的因果决定看得非常简单,或者片面强调诸因素中的一个因素,因而忽视了事物发展的客观环境及其他一些因素。用这种思维方式采写报道,往往造成一窝蜂,一边倒,甚至片面夸大,因而使新闻失去可信度。  相似文献   

15.
探源溯流,深度报道这个术语是舶来品。英语是in-depth reports。在英美,它被称为大标题报道;法国人称之为大报道。最早雏型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解释性新闻。到了二次大战以后,报纸为了与广播、电视新闻竞争,在原来的解释性新闻基础上加以拓展,从而形成现代意义的深度报道。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确立,经济报道在广播电视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各级电台、电视台纷纷加强和改进经济报道的内容、形式、手法和技巧,搞活、搞深、搞新经济报道.过去陈旧的经济报道思维定势,因其表面化、平面式、封闭型,给经济报道带来了生硬、死板的面孔,正被广播  相似文献   

17.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新闻改革从简单地“反映生活”、“记录生活”走向“剖析”、“干预”生活,作为与广播、电视并存竞争的报纸,有自己的优势,一些着眼于重大社会主题、为人们关注的重大问题、触到社会深层次的新闻作品,便不断地在报纸的显赫位置“亮相”,并以挖掘新闻事实的深层价值、具有纵深感和对社会问题的深层而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这就是深度报道。  相似文献   

18.
19.
深度报道与理论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一支新闻报道的劲旅———深度报道,在中国媒体崛起。其气势恢宏,纵横捭阖,激情洋溢,内涵深刻,在引导舆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深度报道起源于西方,在欧美等国称为大标题后报道,在法国称为大报道。在中国新闻史上,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深度报道就初露端倪。在改革狂飙突进的年代,深度报道日趋风行,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改革开放春潮的涌动,使我国的经济社会生活发生了始料不及的变化。市场经济使社会生活像万花筒一样复杂多变。旧体制盘根错节,新机制尚不完善,市场跌宕波动。市场经济带来了奇迹般的繁荣,使物质财富…  相似文献   

20.
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发生在同城的一起事件,本埠的报纸都报道了,但各家报道的侧重点不同,因而在街头报摊上出现这样的情形:有的报纸被争相购买,有的却少人问津。形成这一巨大反差的“秘密”在哪里?就在于各报整合报道的功夫不一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