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们以西安邮电学院组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10年的经验,探讨了数学实验与数学建模课程的教学安排、模式和方法,为使学生真正做到知识、能力与素质相结合提供了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2.
"体悟数学"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学习数学的方式,对教师而言则更多的是一种教学思想和教学主张.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是两个转化过程,一是由教材的知识结构向学生的认知结构转化,二是由学生的认知结构向智能转化.这样的课堂教学善于把握学生学习的切入点,从让学生体验数学好玩开始,引导他们亲身体验新旧知识的联系,学生在捕捉联系,发现结论的顿悟过程中,自然地经历着知识经验的迁移与同化,认知矛盾趋于平衡,认知结构得以拓展,自然走向玩好数学的目的地.  相似文献   

3.
论"数学体验"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自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中,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因此,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并不是简单地复制前人的生活经验,而是用自己独特的眼光去理解与体验,并有选择地融入自己的经验,从而形成具有学生自身特点的个性与素养.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重视"数学体验".  相似文献   

4.
数学教学与数学美育是不可分割的.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善于发现并利用数学教学中的美育因素,对它提炼升华,用它去熏陶学生,感化学生,以培养学生的美感意识,让学生乐于接受知识,更好地理解知识,不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当前,"魅力课堂、有效教学"已经成了全国各地开展教师岗位大练兵的活动主题,也是时下中小学、中职学校开展新课程改革的热门话题.课堂有魅力,对学生才有吸引力,教学有成效,学生才能有发展,教育事业才能得进步.本文将结合多年来自己从事职业教育数学教学教研工作的经历,就中等职业教育数学"有效教学"方面谈点自己的初浅体会与思考,与各位同仁共勉.  相似文献   

6.
数学情境是指用一定的数学信息,同时能使认识主体产生一定的意识倾向和情感共鸣的一系列材料或活动.在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教学中,可以用“日食”的形成过程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在交流中弄清数学概念;运用质疑探究,使学生形成认知冲突;通过小结,让学生认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相似文献   

7.
指导思想: 要求小学生撰写"数学周记",是提高数学教学效率、促进学生人文素养形成与发展的一种措施。运用"数学周记"的形式,使学生的知识、思想、情感之间产生相互促进的作用;促使师生情感互动、师生相互教育,共同提高,进一步推动教育、教学的发展与深化。 教育目标: 通过"数学周记"的形式,让学生敞开心扉,面对真实的生活、真实的学习、真实的自我,反映真实的内心世界。让学生在数学学习反思中实现自我教育,促进学生的学习经验积累与传播。从而使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8.
邢艳 《天津教育》2002,(4):40-42
课堂教学是实现教育与教学目标的主要途径。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有激情,在争辩中感悟,在应用中激趣,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一、在情境中动情赞科夫指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启动学生的情感系统,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使学生对学习抱以极大的热情,自觉地将外在训练内化为自身运用知识的能力,这时的教学才是有效的。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规律,结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充满活力的学习情境。布鲁纳认为…  相似文献   

9.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它要求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个性的差异,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张扬自己的个性,展示自己的智慧与才华.这就需要教师尊重学生的权益,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话题中挖掘教学知识.让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相融合,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断体验快乐,促使学生走向成功.  相似文献   

10.
针对正在实施的新课程大纲的和学生现阶段的生理特点,结合课程特征进行数学素质的培养十分重要。教师和学生知识整合与巩固,统筹建网与结点的关系,对提高数学教学效果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1.
本文调查了高中学生对数学本质的认识 ,对数学用途的理解 ,心目中的数学教师 ,最希望上的数学课模式以及喜欢或不喜欢数学的原因等。调查发现数学成绩较好学生与数学成绩较差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存在较大差异 ,并且学生数学观的差异直接或间接影响着数学的教 ,也影响着数学的学 ,同时也影响着数学教育改革的成功。  相似文献   

12.
"数学欣赏"教学以介绍数学的发展为契机,引导学生从数学美学、数学哲学、数学应用的角度去欣赏数学,进而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提高他们对数学的整体认识.  相似文献   

13.
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汉斯·弗赖登塔尔反复强调,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然而,数学教材中的“定义———引理———证明———推论”的逻辑叙述方式,掩盖了数学创  相似文献   

14.
"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对学生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是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必要条件.学生一旦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乐于接触它,并且兴致勃勃地全身心投入学习和探索,变"苦学"为"乐学",从而达到"数山有路趣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的境界.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的几点做法,与大家共享.  相似文献   

15.
数学实验成为新的促进学生构建数学知识的方式,经验与研究表明,数学实验不能只是"指令性操作",数学实验需要学生在思维的牵引下去"做",数学实验的过程与结果需要让学生用数学语言去"说".只有经历了由"做"向"说"的演绎,才能让学生对数学实验有深刻的认识,才能真正达到数学理解的境界.  相似文献   

16.
在课堂上,许多学生对数学越来越不感兴趣,对数学的概念、理论、方法等,越来越摸不着头脑,学生对此感到痛苦与烦恼。因此,笔者对此“症状”作出了一个实验型的“处方”,驱除学生对数学的恐惧、厌烦,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  相似文献   

17.
“体验数学”作为一种新理念,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新要求,即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产生、演进与发展的过程,而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经历这种再创造或再发现的工作。本文就在《标准》的引领下,对“体验”的感悟谈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8.
数学解题是数学课堂的主要呈现形式之一,解题的过程就是消除条件与条件、条件与结论之间的各种差异,直至将条件转化为结论的过程,即矛盾转化的过程.而数学矛盾的转换离不开人的干预,在学生的思维受阻时,要使学生的数学转换有效,必须符合转换规律,此时教师对学生思维指向的干预显得尤为重要.数学思维原则是指导人们进行科学的思维活动,明确思索方向,用尽量少的思维活动换取尽量大的思维效果.而我们的学生碰到一些综合程度比较高的数学问题时,由于认知结构有限,思维层次不高,分析问题的能力较弱,很难马上找准问题的突破口,更无法为解决问题提供一个良好的切入点而苦恼.所以提高学生思维的自觉性,克服盲目性已是迫在眉睫.基于现状,教师如何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学生怎样自觉遵循思维原则,以提高思维的水平和效率.本文就以下几个思维原则结合教学实例来谈些体会.  相似文献   

19.
试论如何践行"以人为本"的数学新课程理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数学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教师应以这一理念来指导数学课程领域各个环节的建设。怎样在数学教学实践中践行这一新理念,笔者认为:在教学理念理解上渗透科学与人文整合思想,在教学目标设置上保持智育与德育的平衡,在教学内容选取上联系学生生活背景与实际,在课堂教学实施中突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在课程评价结果上关注学生的发展性。力求做到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美国心理学家罗斯(G.Roth)认为,知识可分为外显性知识与内隐性知识.而内隐性知识即隐性或未编码的知识,其隐含在经验中,是智力资本,是给大树提供营养的树根,外显性知识不过是树上的果实.高中数学教材中所呈现的知识有外显的,也有内隐的,这些都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但这两类知识在学生的建构过程中其难易程度是明显不同的,内隐性知识一般较难发现与暴露.本文就这一视角对高中数学中内隐性知识的理解、挖掘与利用谈谈笔者的一些观点.1对“内隐性”知识内涵的理解和认识内隐学习理论认为,一方面,内隐性知识是显性知识以外的隐蔽的、潜在的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