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刘稳丰 《班主任》2007,(12):19-19
批评是教师常用的教育管理方法,属于教师的教育管理职权,但如果使用不当,也会侵犯学生的合法权利。学生不仅享有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而且享有《教育法》赋予的作为受教育者的权利。教师在批评学生时,不能忽视其合法权利。  相似文献   

2.
居高临下在人格上,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如果教师总以教育者自居,即便教师的批评有时百分之百正确,学生们也会"口服心不服"。因此,教师应蹲下身来和学生说  相似文献   

3.
李萍 《宁夏教育》2014,(4):27-27
批评是教师教育学生改正缺点和错误常用的手段。实践中不少教师对学生的批评常常收效甚微,有时因为教师批评的方式、场合选择不妥,使某些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不能正确认识缺点。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笔者观察发现,有些教师批评学生时在言语、表情、动作等方面存在着不当行为,结果批评不仅没有唤醒学生,激发起学生积极向上的内驱力,反而给学生心理造成了消极影响,致使批评收效甚微,甚至产生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4.
批评语是教师通过语言对学生的不良性格和行为进行否定评价,使学生省悟悔过、提高认识的一种言语形式.教师合适的批评能让学生乐意接受,积极改正;反之,会让学生自暴自弃,既达不到理想的教育目的,又会给学生的心灵带来伤害,因此教师批评语应讲求艺术性.根据中学教育心得,侧重从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公平、公正地对待学生来谈教师批评语的艺术,以期对提高教师批评语的艺术水平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5.
经常听到一些教师抱怨学生听不进自己的批评劝告,甚至采用过激的方法去处罚他也收效甚微,以至最终弃之不顾,放任自流。其实原因并非全在学生身上,有时与教师的批评方式不当,教育缺乏艺术性有很大关系。教师对学生若采取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就会在教师和学生之间产生一堵无形的墙,把教师和学生隔离开来。学生会时时、事事、处处向教师设防,把教师对自己的批评教育当作故意刁难和过不去,并产生一种逃避、不满、厌烦、冷漠的心态。这种对抗情绪和逆反心理,严重阻碍和影响了教育效果,甚至会产生负效应。  相似文献   

6.
张卫星 《辽宁教育》2013,(3X):73-74
<正>批评并非禁区。批评是爱的另一种表现。恰当的批评可以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帮助学生及时改正错误。处于人生特定成长阶段的中小学生,由于年龄尚小,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认识上会存在一些偏差,从而导致他们不自觉地犯错误。因此,恰当的批评也就成为教师教育学生的一种备用手段。如果教师的批评能以尊重学生的人格为前提,做到对事不对人,真诚、坦率,那么学生完全可以接受,而且会受益匪浅。  相似文献   

7.
注意批评场合。维护自尊是每个学生的正常行为。教师在公开场合批评学生,即使教师的态度再诚恳,批评的语言再温和,也会让学生感到难堪。因此,教师对学生进行批评尤其是较为严厉的批评,应尽量的选择没有他人在场的时候。同时,中学生由于性意识的逐步成熟,他们特别注意自己在异性心目中的形象。因而,教师不宜让学生在异性面前接受严厉的批评。   化批评为期望。这种方法既能让学生明白自己的不足,又能让学生觉得老师不是在硬梆梆、冷冰冰地批评,而是充满着对自己的信任。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又启动了学生自我奋发向上的内驱…  相似文献   

8.
学校里,我们经常见到这样的场景:在教室,或走廊,或办公室,或操场,教师声色俱厉,学生则低头垂手,这通常是因为学生犯了错误或考试成绩不佳而正在被批评.有时候,教师也会为了帮助学生成长主动约谈.这时,教师特别喜欢用一个转折词——"但是",如"你平时表现不错,能够认真完成作业,但是学习成绩不够理想,今后还需要加倍努力."事实上,教师先褒后贬,比直接批评更让人难以接受.很多教师吝啬表扬,却热衷于批评,还养成了一种习惯,好像一旦离开了批评,学生就不能成长,教育就达不到目的.即使学生各方面表现都不错,教师也担心他会骄傲、不上进,也总要给他挑点毛病,敲敲边鼓.试想一下,哪有完美的学生呢?找个批评的理由可以说是轻而易举,毫不费力.  相似文献   

9.
作为老师,对学生抄别人的作业最为深恶痛绝。老师一旦发现学生有抄作业的现象,就会用批评、说教、处罚,到监督当场完成等手段去杜绝学生的抄作业行为。但实际情况是这些方法往往都是"双输"的,批评、说教和处罚会造成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当场监督完成的方法也会耗去教师的很多精力,教师也会吃不消。对于老师严格监管,学生的做法往往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明的不行,转入地下,和老师玩老鼠与猫的游戏。在不断的交"战"中,我曾得意总结出一个好方  相似文献   

10.
1.参与式批评教育。批评教育学生时,如果教师仅以教育者的身份去进行,学生常常会产生反感。如果教师参与其中,把自己和学生一起做一个被批评者,就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所教的班级中,学生王权民经常  相似文献   

11.
学生插嘴是小学课堂教学中常见的现象,插嘴往往会干扰教师正常的授课进程,也会影响到其他学生的听讲。因此,很多教师对插嘴现象非常反感,一旦学生随意插嘴,教师往往会停止讲课,对插嘴学生展开一番"思想教育"。学生本来想说,愿说,但由于害怕被迎头棒喝或说错受批评  相似文献   

12.
批评和教育是教师常用的两种手段.学生处在受教育的阶段,一般来说,老师对待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应以正面教育为主,但必要时也要采取批评的手段.批评是教育学生最常见的形式之一,它对矫正学生的错误行为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批评要注意原则,讲究方法,包括时间、地点、态度、手势、表情、范围、学生的素质、谈话的方式等等.如果批评的方法不当则会适得其反,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甚至会造成不良的后果.  相似文献   

13.
1.参与式批评教育.批评教育学1生时,如果教师仅以教育者的身份去进行,学生常常会产生反感.如果教师参与其中,把自己和学生一起做一个被批评者,就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赵金燕 《成才之路》2009,(34):71-71
批评是教育学生的一种手段,恰到好处的批评,能够有效地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和缺点。老师批评学生的语言。是唤起学生对自己不良行为的警觉,终止错误行为,向着正确方向前进的心理刺激因素,是教育学生的“常规方法”。恰当使用批评,能指点迷津,启迪心智;但如果掌握不好尺度,则会使学生失去自尊,自暴自弃。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只有像对待自己的孩子那样。怀有真诚、理解、尊重、信任和爱护,才能使学生亲近、信任教师,心悦诚服地接受教师的批评和指点。  相似文献   

15.
消除学生逆反心理方法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逆反心理是学生对教育者的“反抗”心理,它是学生心理不健康的一种表现。逆反心理会影响学生接受正确的教育,影响他们世界观的形成,是教育工作的一大障碍。学生的逆反心理是怎样产生的呢? 1.教师对学生缺乏感情,态度生硬,方法不对,学生就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2.教师的批评不符合实际,或把学生说的一无是处,也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3.教师在不以身作则时批评学生,学生就会不服气,因而产生逆反心理。  相似文献   

16.
初中生经常会犯有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这是毫不奇怪的事情。教师如何运用好批评这个锐利武器帮助学生改正缺点和错误,是衡量一个教师教育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下面就批评学生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谈一下粗浅体会。  相似文献   

17.
人都有自尊心,学生也不例外。因此,在课堂上批评学生,要学生心服口服地接受很不容易。教师若用语不当,不仅会引起同学们反感,而且会影响正常教学秩序。那么,如何让良药甜口,忠言顺耳,使学生能够在大庭广众面前接受老师的批评?下面举几个较为成功的例子。  相似文献   

18.
批评是教师经常使用的思想教育手段。它能使学生不良的行为习惯受到谴责,能帮助学生消除思想作风上的污垢。但批评不当,也往往产生不良后果。下面谈谈教师批评学生六忌。  相似文献   

19.
《广西教育》2010,(1):25-25
刘成昌在《教学与管理》2009年第11期上撰文认为,教师批评学生是教育学生的“常规方法”,恰到好处的批评能够有效地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和缺点,但若掌握不好尺度,反而会引起师生间的隔膜,达不到教育的目的。教师的批评除了要有情感的投入,真诚、理解、  相似文献   

20.
对学生进行教育,我们要坚持以表扬为主。在教育教学的现实中,"批评"也是教师的"常规武器"。但是,如果批评者不讲究批评的艺术,方法不当,就会影响教育效果,甚至会起反作用。那么,在使用这个“武器”时,教师应该注意些什么呢?下面我仅就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方面谈个人的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