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典诗歌鉴赏教学法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学生在古典诗歌鉴赏中出现的难点进行了探讨,主张从理解诗句、把握形象、领会意境、品味语言、分析技巧等方面出发,找到一条帮助学生提高诗歌鉴赏能力的渠道。  相似文献   

2.
中国是一个诗歌大国,从《诗经》开始,可考的诗歌历史,已经有三千多年。就诗歌研究和诗歌理论来说,如果从孔子算起,也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有关诗歌的著名论著主要有汉代的《诗大序》,六朝的《文心雕龙》、《诗品》,唐代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宋代的《六一诗话》、《岁寒堂诗话》、《沧浪诗话》,金代的《滹南诗话》,明代的《四溟诗话》,清代的《姜斋诗话》、《原诗》、《随园诗话》、《艺概》等等。古人留下了如此众多的诗歌作品和理论著作,确实为我们今天学习研究诗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3.
李善奎先生的《诗歌鉴赏学》,是诗歌鉴赏领域的一项新成果,是诗歌鉴赏理论研究的一部力著。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该书对诗歌的美学特征进行了系统的揭示与论析;二、该书对诗歌鉴赏的主体进行了深刻的考察与探讨;三、该书对诗歌鉴赏活动的生成及运行轨迹给予了严谨的论证和形象化的呈现;四、该书提供了诗歌鉴赏的新方法和新经验。  相似文献   

4.
我国古典诗词源远流长,浩如烟海,其中不乏精金粹玉。本文力图在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指导下,探寻对诗词鉴赏的基本态度、方法、知识准备和要求具有必要的慧眼灵心,把握审美感受的一般心理规律,以求合理地感知“精金粹玉”中的艺术形象,发觉作品情感内蕴,获取美感享受和思想教益。  相似文献   

5.
诗歌鉴赏理论研究刍议李善奎一中国传统诗学重创作,重批评,而轻鉴赏,古人谈创作、谈批评的著作比比皆是,而谈鉴赏理论的专著却非常之少。刘勰的《文心雕龙》是谈鉴赏谈得比较全面的,其《体性》、《丽辞》、《声律》、《情采》、《物色》等篇,都涉及鉴赏问题,但真正...  相似文献   

6.
7.
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华传统文化源头、文明的重要标志和文化精髓。中国古典诗歌诗中所蕴含的强烈道德意识、积极的人生态度、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淡泊深广的人文情怀和九死不悔的爱国精神一直影响着后人,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人文精神的内核。重新强调其现实意义,重视中国古典诗歌在传统文化教育中作用,提高国民素养和道德修养,有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日本古典文学往往被认为具有个人化的传统,实际上在日本古典诗歌的发展过程中,无论是汉诗的传入,和歌的起源,和歌赛的发展,还是后来连歌和俳句的发展。都可以看到日本古典文学传统中浓厚的集体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9.
我国传统文化铸造了我们的民族精神,这些精神在我国古典诗歌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其中积极向上的居多,消极叹息的诗词也占一部分。究其根本原因,它与传统文化的影响是有直接联系的。  相似文献   

10.
诗歌鉴赏是一种审美活动。诗歌鉴赏理论研究以读者与诗歌艺术的审美关系作为主要课题。一部吸收古代传统理论和借鉴现代西方理念的,带有中华民族特色的《诗歌鉴赏学》,应该建立在客体论、主体论、生成论、方法论等四个理论基点上。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科学严谨的、带有实际指导意义的诗歌鉴赏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1.
12.
为提高学生的应考能力和鉴赏水平 ,在古代诗歌教学中要注意 4个方面的训练 :第一 ,熟悉诗歌特点 ;第二 ,正确把握词句含义 ;第三 ,全面品味诗情画意 ;第四扩大阅读量 ,提高鉴赏水平。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典诗歌在长期发展中,创造出多种多样完美的艺术形式,特别是到了唐代,近体诗的体式和技巧更臻于成熟和精致.无论律诗或绝句都有着严格的格律要求.汉语的特点所构成的对偶、平仄和押韵,并没有成为诗的羁绊,而是造成一种与内容十分协调的诗的韵律,使中国古典诗歌具有一种独特的音乐美、韵律美,讲究节奏和韵律.所以读诗比读一般的文章要求更高.  相似文献   

14.
15.
古典诗歌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朵朵奇葩,鲜艳夺目;也是世界文学中的一颗颗恒星,熠熠生辉。纵观我国古代诗歌的创作,名家辈出,佳作如林。这些大家名作,或写景,或状物,或言情,或喻理,后人再琅琅诵读中,心灵会得到净化,情操能得到陶冶,人格可得到完善。某种意义上讲,我认为古典诗文与现代文相比,可谓“篇篇皆美文,字字皆珠玑”;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也认为其“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笔者在长期的古典诗歌教学中,认为倘能抓住并搞好这一工作,将会对《课标》中上述目标的实现产生积极的作用。一般情况下,我把古典诗歌教学过程分为“感知、品味、背诵、拓展”四个阶段,当然,“读”是联系各个阶段的桥梁,必不可少。各个阶段及其任务可用以下公式表示:感知(字词、节奏)———(品品情味味)———(理解背、诵记忆)———(扩拓大视展野)对于第一和第三阶段,广大教师都极为重视,但往往忽视了第二和第四阶段,致使未能更好地贯彻实践“课标”要求。下面就这两个阶段的教学谈点肤浅体会,以供同行商榷。先谈品味。教材要求:“不仅要明白字面意思,还要体会诗句的情味”。教师声情并茂的分析讲解固然能感染学生,必不可少,可毕...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吟咏人与自然的和谐美是一个重要内容,翻开中国诗歌史,此类篇章俯拾即是.本文对此作了较详细的分析,指出这种人与自然的和谐,既是东方文化的一个特点,也是东方文化的一个长处.  相似文献   

17.
诗的本质在于抒情,但也不乏理趣。即便是那些情味甚浓的诗作,也或多或少地蕴涵着哲理意蕴。究其原因就在于:"诗言志",作为我国诗歌理论的"开山纲领",是诗中言理的直接源头;我国古代封建社会长期在儒家思想统治之下,强调诗歌的教化功能,使得诗中言理得以张扬。再则,哲学的浸润使诗歌丰厚了哲理意蕴。这三者相互作用,形成合力,推动古典诗歌中哲理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从汉语音韵特点入手,分析中国古典诗歌声律的形成及特点。诗歌讲究声律是一种重要的艺术手段,能增添艺术表现力;但不能为格律束缚,也可以打破声律限制,创造另一种风格。  相似文献   

19.
意境理论的形成有着深刻的文化背景,佛教现观论作为古典诗歌意境理论的哲学基础,佛学境界论作为意境理论产生的直接原因,佛教的妙悟说作为意境理论的思维形式,佛教语言观对意境世界的开启,从而最终形成了古典诗歌意境理论。  相似文献   

20.
面对传统吟诵衰落的态势,我们应加强古典诗歌的吟诵教学,将吟诵引入课堂教学中.这样不仅能求得一篇诗作之声情气韵,使学生通过诗作声音的美感体会诗歌所传达出的感人的力量,进而加深对诗作的理解,还能改变传统古典诗歌只注重字句、意象、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的分析和理解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中国古典诗词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课余学习的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