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87年7月7日人民日报海外版第四版刊出新华社稿,题为《边防“猫耳洞”处处读书声》。一看便知,写稿的记者根本没有去过猫耳洞。因为猫耳洞有着特定的涵义,那是离敌人只有几米或十几米的战斗掩体,是战士们保存自己的地方。战士们在洞内是不能说话的,即使坐在一起,也只能用手势传递信息。吃饭时谁要将勺子碰到碗边发出响声,就是违反战场纪律,弄不好就要招来敌人的攻击,读书声就更不用  相似文献   

2.
在老山前线阵地上,我们在整理一位战士的遗物时,发现他装订了厚厚的一大本各种杂志和日记本。他在日记中写到:“我在这阴暗潮湿的猫耳洞里,杂志是我真正的朋友,可以从它那丰胸腴的胸膛中吸吮营养,使我不至于枯瘦苍白。是杂志给寂寞的老山带来了欢乐,充实了战士们的生活……。”前不久,我们收到了后方青年  相似文献   

3.
1月17日,云南边防某部《猛击报》出版了!干部、战士争相传阅,高兴地说:“能在战区看到我们自己办的报纸,不简单呀!”《猛击报》为周刊、四版,辟有《战时政工》、《军事课堂》、《后勤战线》、《战地简讯》等栏目,没有《英模谱》、《老山魂》专版。《猛击报》坚持实行“面向前沿、面向战士、面向基层”的办报方针,讴歌英雄模范,传播精神文明,鼓舞部队士气。同时,通过这张小报广泛与后方取得联  相似文献   

4.
我从事新闻报道工作已经有7个年头了。这期间,我曾与一些记者们进行过抓新闻的竞争。1989年9月,我部“猫耳洞函授大学”举行毕业典礼,新华社、《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和《中国青年报》等111家报社的记者应邀参加毕业典礼。当时我想,在这种场合,我这个无名小卒,还是躲得远一点;可又一想,搞新闻就要“抢”,即使见不了报,对自己也是一个锻炼。于是,我从7所大学派教师专程到前线辅导战士学习的角度下笔,写出有新意的报道,很快被《解放军报》和《中国教育报》刊用。  相似文献   

5.
《家乡喜讯》这个小专栏自从在解放军报上开辟以来,受到了读者的欢迎。有的战士夸它:“思乡情,盼家音,《喜讯》连着战士心”;有的战士在评价军报的专栏时说“首推《家乡喜讯》”。这些话虽属鼓励性质,但也促使我们从编者这个角度想了一点问题。  相似文献   

6.
李明在政治处当主任的时间正好与“抗战”的时间相吻合,他自称是基层新闻队伍里的“老班长”。经他发现共培养出来的新闻人才,有的成了他的“上司”,有的成了地方报社的记者,有的成了政府机关部门的“要员”,可他仍然还是八年前的他,继续干着政治处主任这一团里的“新闻长官”。在战士报道员中,小李是最有出息的,3年来,经李主任的精心调教和自己的奋蹄扬鞭,已在军区小报上小有名气不说,时而还能登登《解放军报》大雅之堂。可时光在萨,岁月似乎太匆匆,眼看小李就该退伍回贵州老家了,让这样的“小星星”走了,太可惜了,应帮他…  相似文献   

7.
老山前线红军师“猫耳洞之声”乐团去年底来北京进行了演出.我在参加接待工作的同时采写了3篇报道,其中刊登在去年12月22日《北京晚报》一版《猫耳洞之声乐团在京首演——“战地之星”轰动北京》的特写,受到了好评.对采写这篇稿件,我有些收获. 为了掌握第一手材料,乐团没到北京前,我就和某报一位记者去招待所找该团的先遣人员谈了6个小时,了解了一些情况。这个乐团去年4月诞生在老山前线,绝大部分成员是连队的战士,他  相似文献   

8.
罕见的阵地防御战 1951年夏秋季的防御作战,我军虽然取得了很大胜利,但在敌人密集的炮兵、坦克、航空兵火力的猛烈轰击下,付出了不小的代价.实践证明,仅仅依托一般野战工事,是很难有效地保存有生力量,进行持久防御的. 在夏秋季防御作战中,战士们为防炮、防炸弹,在山上挖了一些"猫耳洞".后来,又把这些"猫耳洞"挖深,把两个洞连结起来,形成一个"U"形地下坑道.敌人打炮时,战士们就进去隐藏;敌人步兵接近时,战士们便冲出来杀敌.这是朝鲜战场上坑道工事的雏形.  相似文献   

9.
报载:《遵义晚报》9月13日开展“无错漏日”活动,遵义市委副书记李国士查出二版一处错字而获奖50元。获奖名单在报上公布后引起反响。市委领导查错绝不会仅为50元奖金,而表示了领导干部对报刊质量的关注。笔者为之叫好。 近年来,报刊文字差错居高下下,从中央级大报到地方性小报,几乎无错不成报。有的  相似文献   

10.
五十年前,鲁迅先生和许广平鸿雁传书,畅叙国事,传递友情,留下了脍炙人口的《两地书》。如今,前线猫耳洞及其他部队一些干部、战士和军委机关一位干部书信频传,纵论国家大事,今日“两地书”的佳话闪烁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火花。  相似文献   

11.
在上海图书馆查阅资料,看到1928年3月21日《晶报》上有一篇《吕碧城抱病伦敦》,后在1928年8月29日的一份小报《福尔摩斯》报上,又看到一篇《吕碧城托友觅屋》,心想吕碧城一定是个非凡的女子。回家之后再查资料,果然发现吕碧城与秋瑾有着不一般的友谊,而且两人的名字一度还曾“连”在一起。  相似文献   

12.
感谢与祝贺     
《新闻知识》编辑部:值此《新闻知识》创刊三周年之际。请允许我以一个读者的身份,向你们表示热烈的祝贺!作为《新闻知识》的一位热心的读者,我常常为我们这些搞新闻报道的同志。有这样的良师益友而感到庆幸和自豪。在我们巴林草原深处的军营里,有很多战士是贵刊的热心读者,他们争相订阅《新闻知识》。我对《新闻知识》更有一种特殊感情和偏爱。她之所以  相似文献   

13.
可贵的探索     
地方小报,作为反映社会文明进程的新闻载体,在我国整体报业结构中不仅占有重要位置,而且具有悠久的历史。专家们认为,小报最早出现于北宋末年。就按北宋最后一个皇帝宋钦宗(赵桓)的在位时间(1100—1156)算起,也已有800多年的历史了。有的专家还认为小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  相似文献   

14.
戈公振著的《中国报学史》,其第二章曾谈到宋朝的“邸报”、“小报”和“新闻”等,但没有系统地说明。兹就所见的宋代史料略加概述,供参考。按宋朝的报纸,有“邸报”、“朝报”、“边报”、“小报”等等名色,“小报”是南宋才有的。“邸报”、“朝报”、“边报”都是政府公报,系由官方发布的政治新闻,  相似文献   

15.
早在童年,我就养成个嗜报如餐的习惯。那时候读《中国少年报》,全学校订得一份,送来之后,我常常抢到手里,先看为伙。我觉得报上的知识比本里的多,报上登的事儿比课堂上的新鲜。课余时间,我给同学讲报上读来的故事,放了学还给村里的老人说美国、苏联如何如何。曾记得,老师还帮我修改了一则快板,让我有“六一”节说唱,现在只记得前几句了:  相似文献   

16.
报纸发展的动态 20世纪末,著名的“罗马俱乐部”出了一本书,叫《第一次全球革命》。书中预言21世纪有三股影响人类的最大力量,其中之一就是媒体。现在我们已经身处21世纪之初,研究媒体首先应当研究传统媒体。因为目前网络这个“第4媒体”方兴未艾,由于诸多原因,暂时还远远赶不上报纸、电视、广播等的影响力。同时,还得认识到,20世纪末,中国报业存在两个悖论,一个是“大报”的发行面,不如“小报”,大报成了小众媒体,“小报”成了大众媒体。第二个是机关报大多成了只有在机关里才能看到的东西,而“小报”有的甚至只有内发刊号的报刊却满街叫卖,形成了公开刊号“内部发行”,内部刊号公开发行。所谓“大报”,通常是指省市级以上的党报,这种报纸在零售市场上较少见,绝大多数是公费订来给党政官员看的,而所谓“小报”则是指那些非机关报的各类市场报纸,它  相似文献   

17.
吕国兴是驻伏牛山区某工程团的战士.团里办“军人照相馆”缺个摄影师,当兵前就爱照相的吕国兴被推荐上来。揽了“瓷器话”,就得有“金刚钻”。吕国兴刻苦钻研技术,自费订阅了20多本摄影书籍,有的书都翻烂了.报上登了好照片,他剪贴到笔记本里,此外,还广泛涉猎了美学、文学、绘画等方面的知识。干摄影这一行,入门容易,出成果难.吕国兴立足于部队纵横百里的十多个工点,从震耳欲聋的风钻声中、悲壮紧张的排险气氛里获取灵感,挖掘报道线索和创作题材.六连是一个官兵团结好的先进典型,吕国兴  相似文献   

18.
今年6月,我作为全国八省市青联慰问团团员,和北京日报另外一名记者邵镇军一起,奔赴云南老山、者阴山前线慰问子弟兵,同时采写战地报道。在前线,我们度过了令人终生难忘的十几个日日夜夜。到达前线指挥部以后,我们每天跟随各慰问小组上前沿,下连队,和战士们一起跨战壕,钻猫耳洞,一起坐在炮弹箱上吃罐头,啃压缩饼干,一面慰问,一面采访。6月26日黄昏时分,我们沿着新开出的盘山道,登上了者阴山主峰,晚上住在山上的席棚里。临睡前,指导员叮嘱我们,夜间出门,一定要先用手电筒照  相似文献   

19.
《南京报》在南京通称“市报”,是一张四开小报。小报小办,丰富多采,颇见特色,漫画便是其特色之一。我常见市报一到,人们争相传阅,竞以先睹为快的情景。人们各有所爱,总是寻找自己最感兴趣的文章来读,不可能将报上的所有文章篇篇看完。然而报上发表的每一幅漫画则不可不看。不仅看,而且议;不仅自己看,而且介绍给别人看,讲给别人听。我有几次没有及时看到报纸,就是听到同志们在津津有味地议论哪一幅漫画,才特意找到这天的报纸来看的。有一天,我路过唱经楼,见几个老太太立在  相似文献   

20.
新闻宣传工作“三贴近”的原则体现在军报中,就是我们的报纸宣传要贴近基层、贴近战士。2001年3月,军报三版开辟专栏《战士视点》,专栏创办的宗旨是:替战士说话,为战士解忧,帮战士明理,让战士发言。这个专栏已得到基层官兵的认可,受到广大战士的喜爱,战士们形象地称它是军报给他们开设的“焦点访谈”。2003年中宣部《新闻阅评》第201期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