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马致远的艺术才能是多方面的。元代周德清论他的散曲多“飘逸俊爽”“恬退”之作,而于冲淡萧散中包蕴了悲郁不平之气。《般涉调·要孩儿——借马》更是富有开创性,别具一格,“用了精炼的、或者简直有些夸张的笔墨,……写出一面真实  相似文献   

3.
套曲《借马》通过心理与行为冲突来塑造形象,把作者愤世嫉俗的感情凝聚在主人公身上,表现了元代社会知识分子于穷困潦倒之际追求心理平衡的宁静、豁达的品行与情操,寓涵着讽刺统治阶级愚弄知识分子的恶劣行径的思想。  相似文献   

4.
借马     
一富翁不通文,有借马者,致信于富翁云:『偶遇他出,祈假骏足一乘。』翁大怒曰:『我就是两只脚,如何借得人?我的朋友最多,都要借起来,还要把我大解八块呢!』友在傍解曰:『所谓「骏足」者,马足也。』翁益怒曰:『我的足是  相似文献   

5.
《汉宫秋》是元代杂剧作家马致远的代表作,作品取材于“昭君和塞”。作家根据现实需要对这一历史题材进行了艺术改造,寄寓着作者对历史的认识和对现实的感受,使之成为一部具有现实意义的历史悲剧。  相似文献   

6.
借马分马     
有一位阿拉伯商人,一生勤俭,善于经营.积蓄了不少的金银财宝和牲畜.商人临终前将他的三个儿子叫到身边对他们说:“我不久就要离开你们了,我死后将把全部财产分配给你们兄弟三人,分配方法已写入遗嘱,遗嘱就锁在床头的保险柜内.  相似文献   

7.
《借马》在文学中确乎是一部独特的作品。它以自己特有的风采和极强的生命力在元人散曲中占有了一个特殊的、令人注目的位置,而且一直到现在仍然那么生气勃勃,有着自己极强的生命力。这是元代曲家马致远为文学画廊描下的重重的一笔,不朽的一笔。 为什么会这样?《借马》又是怎样的一部作品?  相似文献   

8.
詹丹 《语文学习》2020,(3):65-69
<正>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在第一单元的"古代诗歌四首"中,选入了脍炙人口的马致远小令《天净沙·秋思》。关于这首小令的意象组合脉络和情景关系,许多名家有过不少讨论:古典文学名家如吴小如、霍松林、陈伯海、方智范等,现当代文学研究者有孙绍振、王富仁等,他们从不同角度切入的解读,丰富了阐释的含义空间,都能给人或多或少的启发。当然,《教师教学用书》结合学生的学情,也提供了相应的分析。这里,笔者在《教师教学用书》分析的基础上,斟酌其他学者的意见,进而提出一些个人看法,希望通过持续的思考所得,能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借炮使马     
┌─┬───┬─┬─┬─┬─┬──┐ │口│r--, │况│泛│[ │E │曰 │┌─┼─┼───┼─┼─┼─┼─┼──┤│瓜│贬│仁 │区│瓜│E │仁│口 │├─┼─┼───┼─┼─┼─┼─┼──┤│月│汇│厂 │口│石│肠│〔│曰 │├─┼─┼───┼─┼─┴─┼─┼──┤│几│巨│日 │口│r丫, │〔│曰 │├─┴─┴───┴─┴───┴─┴──┤│ │├─┬─┬───┬──┬─┬─┬─┬─┤│口│口│口 │口 │口│口│口│口│├─┼─┼───┼──┼─┼─┼─┼─┤│口│日│日 │叹 │目│议│口│口│├─…  相似文献   

10.
庄建国 《现代语文》2007,(1):124-124
对诗歌的欣赏角度不一样,其解读的内容也往往不一样,甚至差别很大。因此,选择一种科学的欣赏角度是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诗意,把诗歌的美解读出来。对马致远的《天静沙·秋思》历来有两种欣赏角度,一种是从诗歌的技巧来解读,欣赏到诗歌的艺术美,另一种是从文化背景来解读,挖掘到诗歌的深层含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两个方面虽都令人信服,但是却难以解读诗眼“断肠人在天涯”。  相似文献   

11.
学术界关于马致远《汉宫秋》“反元蒙”主题的结论有失偏颇,值得商榷。从马致远的散曲和《黄粱梦》等杂剧可以看出马致远对元蒙统治者很崇拜,其反元蒙缺乏思想基础。只要对《汉宫秋》作系统分析,就可见它的主题在于向元蒙统治者昭示重用贤才的道理,反映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感伤。  相似文献   

12.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是一首小令,表面看似乎明净浅显,平淡无奇,实则精心结撰,韵味无穷。从整体上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描写客观景物;中间的"古道西风瘦马",  相似文献   

13.
他教导年轻的朋友们,在现实的生活中,应该要学会做一个怎么样的人,要怎么样地面对自己的人生、前途,甚至是命运,还包括了要怎么样去过活,或者是面对,每个人的人生中,最正常的现实生活里的每一天,以及还应该要知道,要如何,或者是应该以一个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自己的亲朋好友,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大江大河也可以代表大好河山,因为有河就有山),甚至是作为炎黄子孙的那种,无以言喻,无法表述的骄傲身份,是多么的满足和自豪。当然,这也更能说明白,李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从这首诗中,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得到,李白这个人,他曾经是怎么样地面对过了,他那坎坷的人生经历又或者是命运,甚至是还有他的现实生活中,和他那值得炫耀的高端品性,豪爽性格,也就是他那可以为朋友又或者是他人,完全可以,不惜牺牲掉一切的那种慷慨大义的高端品性,之为人处世的个性心态,值得所有的人学习。本文中有两点极其特别的或者是很重要的内容就是:第一点:李白教导我们每个人,应该要如何对待自己的父母双亲,也就是说,你为人子女,不要等到你的父母满头白发苍苍的,遗憾地双双地老去了的时候,你才去体会那种难以言喻的重复性的丧亲之悲痛的大悲痛,说白了,你枉为人子。另一点就是,李白对于作为一个炎黄子孙的骄傲,和对于祖国的大江大河的那种无限的热爱之情,难以言喻,无法表述,这更是他以此借着这难得的刻意机会,来教导中国人民,年轻的朋友们,无限地热爱祖国,热爱大江大河的良苦用心,可歌可泣。用他的话说,身为一个中国人,你居然不知道骄傲,你真的是白活了。  相似文献   

14.
从元及清以迄当代,赏鉴评析者多认为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为思乡之作,经全瞻发微,作出新的读解:不是思故乡之作;"枯藤老树昏鸦"不是"哀景";"鼎足对"说法欠当;画面应是两幅--一二句:山区源,秋夕照图;三四五句:日暮而途未穷的孤独飘泊图;结句应读为:"断肠/人在/天涯."  相似文献   

15.
有元人小令“绝唱”之誉的《天净沙·秋思》,自古迄今一直被认为是“元曲四大家”之一的马致远的最佳小令作品。在历来对其进行的分析、评价中,溢美之辞车载斗量,褒扬之言杂然不绝.而我经过考辨、分析认为:《天净沙·秋思》固为元人小令“压卷之作”,但在某种意义上,就其作者而言,不是马致远一人,而是一个系列群体;就其意境而言,不是一时造就,而是聚数百年之创作精华而成。此皆有自隋炀帝至马致远的诸多创作事实为证.其一,隋炀帝杨广是一个骄奢淫乐的暴君,却又是一位诗赋兼善的诗人,作文集55卷行  相似文献   

16.
杂剧《破幽梦孤雁汉宫秋》是元代戏曲家马致远的代表作。也是一部在历史上有过广泛影响,而在学术界又有争论的作品。通过学习、阅读有关资料和评论文章,我想就这部作品的主题与创作谈点不成熟的看法。一《汉宫秋》所描写的是历史上汉朝元帝时与匈奴之间的一次和亲事件,即著名的“昭君出塞”故事。  相似文献   

17.
马致远《汉宫秋》有着丰富的情感教育内涵,主要包括:舍己为国的家国情怀,弃恶扬善的是非观念,女性的独立意识和抗争精神.  相似文献   

18.
《马》     
徐悲鸿(1895-1953年),江苏宜兴人,原名寿康。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奠基者之一,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徐悲鸿父亲是个小有名气的画家。自幼承袭家学,研习中国水墨画。  相似文献   

19.
<正>马致远的《汉宫秋》,集中了历代史书记载、笔记小说、文人诗篇的成果,又做了新的发展。从中我们是不难看出马致远的创作意图,即从"历史"中寻找镶嵌自己情感、意念的框架,致力于寻找沟通自己情感与"史实"之间的连接点,从而对"史实"进行了大胆的选择和改造,以"借古喻今",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一、家国衰败的痛楚《汉宫秋》创作于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1288年),当时的中原各族人民,不仅目睹了蒙古铁骑南下的这场  相似文献   

20.
从元及清以迄当代,赏鉴评析者多认为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为思乡之作,经全瞻发微,作出新的读解:不是思故乡之作;“枯藤老树昏鸦”不是“哀景”;“鼎足对”说法欠当;画面应是两幅——一二句:山区源,秋夕照图;三四五句:日暮而途未穷的孤独飘泊图;结句应读为:“断肠/人在/天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