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情动人     
新闻写得动人,在情字上下功夫是一条重要途径。这个“情”既是作者流露的感情,也是新闻事件本身感人之情。让我们来看看实例吧。去年2月12日,我国著名的新闻工作者、杂文作家赵超构逝世后,《羊城晚报》连续发表了消息、通讯和悼念文章,请看:消息《赵超构逝世》的导语:“上海的一些街头报亭昨天失去了往日的喧嚣,捧读刚到的晚报,人们面对的是著名新闻工作者赵超构同志的遗像。他长辞于12日晚  相似文献   

2.
我国杰出的新闻工作者赵超构(笔名林放)同志因病不幸于1992年2月12日晚10时12分与世长辞后,上海新闻界、北京老报人先后于2月26日和3月8日在沪、京两地举行了赵超构同志追思会,参加追思活动的有京沪著名的新闻工作者、老报人以及赵超构同志生前的知友。赵超构同志的长子赵东戡也参加了追思会。本刊编辑部也参加了北京的追思会,会后约请新民晚报新闻研究室整理出京沪两地部分同志的发言,和新民晚报社在追思会上发的赵超构同志生平事略方面的资料。限于篇幅,本刊发表时作了删节。  相似文献   

3.
1999年9月9日,是新民晚报创刊70周年的日子。作为大陆上历史最长的报纸,其巨大的成就有目共睹。新民晚报的经验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其影响广泛而深刻。这个经验自然包含多方面内容,而新民晚报的社长赵超构的办报思想,则是这个经验的多方面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赵超构办报思想是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但在新闻界真正全面了解它的人并不是很多。好在六卷本《赵超构文集》和《探索──新民晚报研究文集》,《新民报一新民晚报史略》三套著作,可以充分反映出赵超构办报思想的方方面面。笔者认为,赵超构办报思想在我国新闻界有着…  相似文献   

4.
壬申之初,我国新闻界陨落了一颗巨星——赵超构。赵超构(笔名林放)同志是当代杰出的前辈新闻工作者,是新闻界的一代导师,杂文大师。他德高望众,为人楷模,风范永存。他不仅留下了数百万字的著作,而且也给我们新闻工作者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怎样做一个合格的新闻工作者,我们不妨去追思赵超构同志的一生,可以找到一个圆满的答案。  相似文献   

5.
成放 《新闻实践》2012,(3):75-76
今年2月,是新闻界巨子赵超构逝世20周年。捧读《报界宗师——赵超构评传》(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有一种敬畏之情。  相似文献   

6.
赵超构同志逝世后,新闻界资深人士指出,赵超构的新闻思想和新闻实践,是一笔宝贵财富,应当加以系统研究,以便后人继承发扬。目前,以新民晚报社为中心,正在着手这一工作。现发表新民晚报总编辑丁法章和其他资深新闻工作者的一组笔谈文章,以期对赵超构的研究工作有所推动。  相似文献   

7.
今年2月12日,是我国杰出的新闻工作者、原新民晚报社社长赵超构先生逝世16周年纪念日。据文字记载,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岁月里,毛泽东同志接见、约见赵超构先生(或单独或多人)不下六七次,赵超构与毛泽东之间的交往与友谊,在当代新闻工作者中是不多见的。  相似文献   

8.
于陆  黄晓钟 《今传媒》2013,(11):56-58
赵超构是中国现代新闻史上著名的报人。除了在办报方面的巨大贡献以外,赵超构在自己富有特色的“小言论”式的新闻评论也是其新闻生涯中重要的一笔。本文以赵超构在成都《新民报》开设的“未晚谭”栏目为例,对其“小言论”所体现出的平民立场进行了考察、梳理和分析。  相似文献   

9.
这副挽联,是赵超构同志病逝后《新民晚报》全体职工敬挽给他的。它真实地再现了赵超构同志60年的新闻生涯和办报业绩,充分表达了全体新民报人对自己老社长的追思和崇敬之情。是的,作为杰出的新闻工作者,赵超构同志生命不息,笔耕不止,一生写下了大量的新闻报道,称得上是我国现代任职时间最长的一位报人。特别是他34岁时随中外记者团赴延安采写的长篇通讯《延安一月》,传诵久远,影响深广,被认为是中国人写的《西行漫记》。是的,作为著名的评论家和杂文家,赵超构同  相似文献   

10.
壬申之初,我国新闻界陨落了一颗巨星——赵超构。赵超构(笔名林放)同志是当代杰出的老一辈新闻工作者,是新闻界的一代导师。他德高望重,为人楷模,风范永存。他不仅留下了数百万字的著作,更给我们新闻工作者留下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怎样做一个合格的新闻工作者,追思赵超构同志的一生,可以找到有益的答案。一笔曾当百万师超构同志一生办报,一辈子“跑新闻”,尤以写杂  相似文献   

11.
为纪念赵超构先生百年诞辰,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和新民晚报社联合推出《百年超构图片展》。本次展出的百余幅照片简略反映这位中国新闻界前辈、新民晚报老社长的风雨一生。从赵超构青涩的学生时代照片,到1944年参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现代著名报人赵超构早期的自由主义新闻思想进行了梳理.解放前,赵超构撰写了大量评论,批判国民党新闻专制,呼吁新闻自由,多方面地阐发了新闻自由的意义.他在新闻实践中,也始终秉持独立精神,十分警惕现实政治对知识分子的工具性、功利性利用.  相似文献   

13.
赵超构与毛泽东的交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现存文字记载,在长达半个世纪岁月里,毛泽东同志接见、约见赵超构先生(或单独或多人)不下六七次,赵超构与毛泽东之间的交往与友谊,在当代新闻工作者中是不多见的.  相似文献   

14.
2006年,在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召开的一次会长扩大会议上,与会者经过讨论一致决定:从当年起,在中国晚报界开展一年一度的赵超构新闻奖评选活动,具体工作由学术委员会负责,并由承办年会的晚协成员单位编辑出版《赵超构新闻奖作品选》。这在  相似文献   

15.
赵超构从1934年3月踏进南京朝报、1938年7月加入重庆新民报,直到1992年2月永别新民晚报,平民化思想像一条主线始终贯穿他的整个新闻事业.新闻界称他的评论和杂文具有高度的平民性,是一位平民评论家、平民代言人.我们认为对赵超构平民化作风形成产生重要影响的,与孕育他成长的温州文化是分不开的.赵超构从1910年到1928年,整个童年和青少年都是在家乡——浙江温州境内度过的,这个阶段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心理学常识告诉我们,人们在这一时期的生活经历、人生感受,会对其一生都产生重大影响.在赵超构成长经历中,影响他人生观形成的温州文化,大致包含山区文化、刘基文化、东瓯布衣、永嘉学派等四个方面的基因.  相似文献   

16.
1988年10月,民盟举行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12日下午,我陪伴赵超构、陆诒同志特地去木樨地,悼念原国家出版局局长、民盟中央参议委员陈翰伯同志,慰问他的夫人卢琼英同志。听卢大姐告诉我们翰伯同志逝世的情况。翰伯同志是1988年8月26日凌晨6时在北京逝世的,享年74岁。“文化大革命”期间,翰伯曾遭到残酷迫害。“四人帮”被粉碎以后,复出担任国家出版局局长。他为横遭践踏的中  相似文献   

17.
正编者:2013年对燕赵晚报首席记者李梓可谓是大丰收之年。在这一年他收到几个证书——2012年的2篇作品被评为河北省好新闻和赵超构好新闻。其中,《七妈妈办展览,痛揭"人流无痛"》报道,荣获河北省好新闻一等奖和赵超构新闻奖特等奖;《网友晒日军侵占石家庄罕见铁证》一文,荣获赵超构新闻奖一等奖。其次,他在燕赵晚报"每月一星"评选活动中,连续两个月被评为"星记者",而且所采写的报道,90%以上获得良好、优秀、最佳质量奖。这一年,他再次  相似文献   

18.
赵超构是全国知名的老一代新闻工作者。他以评论和杂文特长,赢得读者赞誉,被誉为“名噪文坛的杂文巨擘”。夏衍同志说:赵超构是继承鲁迅杂文光辉传统的一员宿将, 赵超构早年在上海中国公学大学部学经济,1935年毕业,到南京《朝报》做编辑工作。在《朝报》工作三年,1938年又到重庆《新民报》当主笔。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办晚报,先后担任过主笔、记者、总编辑、社长之职,是我国新闻界最早办晚报的老前辈。早年在《新民报》副刊写短论,就用“沙”的笔名。解放后是上海《新民晚报》社社长。这家报纸有个“未晚谈”专栏,专登林放(赵超构的笔名)写的短小犀利,笔锋峭枝。别具一格的杂文,深受读者欢迎和好评。  相似文献   

19.
4、赵超构关于指导性与思想性、关于知识性以及关于社会新闻问题的论述,反映了他思想的解放和改革的勇气,也是他的新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赵超构新闻理论方面的专门著述虽然不多,但在他的谈话、讲话、工作报告中,对这些年来新闻界有争论的某些理论问题,也经常有所涉及,发表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他的这些见解不是从理论到理论,而是总结实  相似文献   

20.
壬申之初,我国新闻界陨落了一颗巨星——赵超构。赵超构(笔名林放)同志是当代杰出的前辈新闻工作者,是新闻界的一代导师,杂文大师。他德高望众,为人楷模,风范永存。他不仅留下了数百万字的著作,更给我们新闻工作者留下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他是不死的。怎样做一个合格的新闻工作者,我们不妨去追思赵超构同志的一生,可以找到一个圆满的答案。一笔曾当百万师超构同志一生办报,一辈子“跑新闻”,尤以写杂文、短文蜚声新闻界,是公认的杂文大师。他1934年毕业于中国公学大学部,即入南京《朝报》任编辑,在该报他用“沙”的笔名写了许多精美短文,讥讽世事,铿锵有力,掷地作声,20岁刚出头便崭露头角,很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