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8 毫秒
1.
传统生态价值观可以分为人类中心主义、生物中心主义、生态中心主义。在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上,传统生态价值观具有可借鉴的科学成分,但也存在认识误区。科学发展观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是对传统生态价值观的继承与超越。在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将价值对象转向自然,实现人类价值的自然扩展;主张在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之间有所选择、有所取舍,在人与自然关系的主体与主体性规定到具体的价值关系中,否定人类绝对主体的观念;主张人与人、人与自然主体间性实践,从而实现二者和谐共进的终极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2.
环境危机催生了环境运动,环境运动孕育了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现代环境伦理。非人类中心主义之生态伦理观正在向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伦理观发起全面挑战。在非人类中心主义之生态伦理观影响日盛的情况下,现代环境法之哲学基础应实现从人类中心主义法律观向生态中心主义法律观的转变,调整对象应实现从调整人与人的关系向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转变,法律主体应实现从人到非人类存在物的扩张。将法律权利主体从人类扩展至动物、非人类生命体、乃至自然物是法律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3.
近代以来,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中,人类中心主义者奉"人是万物的尺度"为圭臬,坚持把人类的利益放在首位;伴随着环境保护运动的兴起,生态中心主义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尤其是自然价值论者将价值扩展到自然界,为人类从道德的角度关怀自然提供了哲学基础。他们的思想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仍未走出主客二分的传统思维模式。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哈贝马斯在其著名的交往行为理论中所着重强调的主体间性思想,为人与自然之间的价值定位问题提供了新的致思路向。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力度不断加大,结果却导致了人与自然的矛盾日趋尖锐.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迫使人类不得不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谋求人与自然的长久、和谐共存.科学地审视“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伦理观,吸收其思想精华,深入领会中国长久以来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之实质,构建一种“以实践为基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伦理观.这种生态伦理观的建立,现实性与可行性兼备,它既是当今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人类自我救赎之途径,同时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5.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伦理之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伦理学源于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探究生态伦理发展轨迹,其价值维度经历了从传统人类中心主义到现代人类中心主义以及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转变。审视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伦理观,其实质是建构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生态伦理观。这种生态伦理观的建立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尤其具有现实性,它既是当今时代的生态要求,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6.
李广平 《华章》2007,(3):122-122
庄子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其伦理思想在他整个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齐物论思想对当今社会的生态伦理学有着很大的启示作用,我们应当加以借鉴和吸收,反思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等现代生态伦理观,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正确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工业文明以来,生态危机遍及全球,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得越来越不可持续.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困境,"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之间的长期争论,无助于缓解"全球问题".在环境伦理学视域内,寻求人类未来的生存与发展之路,需要沿着马克思的社会--自然观的理论路径,既要看到人与自然的差异,又要看到人与自然的同一,在二者的相互生成中求得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8.
人与自然之间关系随着时间的流逝经历了从自然共同体、社会共同体到生态共同体的发展过程。人对待自然的态度和方式也经历一个从无到有,从以人类中心主义到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过程。同时,人自身也经历一个由“非人”到“人”的不断生成、发展的进化过程,这正是人在自身进化中一个质的飞跃。  相似文献   

9.
人始终是伦理主体。非人类中心主义所主张的一切物种及非生物在道德地位上平等的理念,建立在片面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之上,完全否认了人的主体性,完全否认了主体选择的必要性,混淆了存在论与价值论的关系,未能深入思考在人与其他物种及非生物不平等背后的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必然在实践上陷入困境。人类中心主义的产生和存在具有历史合理性,现实的选择是走出自在的人类中心主义,走入自为的人类中心主义。  相似文献   

10.
王甲林 《红领巾》2004,(4):38-39
人类中心主义根本否认自然的价值、生态中心尊严和权利,割裂了人与环境的共存和谐关系,其结果严重损害到人类自身的利益;生态平等的思想唤醒了人们的生态意识,把道德关怀的对象扩展至所有存在物.但是,生态中心论者认为自然与人有同等的地位和权利,否认人的主体性,把这种理论付诸实践,同样不利于人类的发展.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以及“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崭新理念,是我们今后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1.
工业文明以来,由于资本法则与人文价值的根本冲突,致使经济进程中始终滋生和并存着经济危机与生态危机;人与自然关系的急剧恶化促使传统人道主义面临难以逾越的生态限度。于是,尊重自然内在价值,修复人与自然的关系,超越传统人道主义,追求全面、彻底、广义的人道主义,越来越成为当今唯物史观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12.
人与自然关系的伦理审视及道德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与自然关系伴随着人类社会的演进而经历了一个发展、深化的过程,如今,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迫使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也使得将伦理关怀扩展到自然界,对人与自然关系进行道德思考成为必要。所以人们应转变传统的思维方式,肯定自然的内在价值,确立和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德理念,加强生态、环境道德教育,注重道德实践,推行生态伦理,从而走向深层环保,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是人类面临的最大问题。西方传统中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的人类中心主义观念是造成这种危机的思想根源。中国传统文化儒、道、佛三家思想中蕴含了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无疑可以为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自然观提供有价值的借鉴意义。“天人合一”的整体论思想是儒道拂三家的共同追求目标,尊重自然、敬重生命、众生平等是三者的基本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14.
当代生态学从生态整体意义上提出了人与自然的依存关系。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把当代生态学与马克思主义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作了调知,以此来分析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原因。他们对当代生态危机的现状在理论上从人对自然的角度作了深刻的剖析,把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看作是生态危机的根源,并最终把生态危机看作是一种意识形态问题。马克思主义诉历史唯物论蕴涵着人与自然关系的辩证法逻辑,并致力于通过生产力的合理发展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来解决生态问题,因而在理论上与当代生态学具有被整合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5.
生态和谐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基本要求。面对当前严重的生态危机,人类开始反思传统的民族文化遗产,试图从中找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正确道路。我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由于对人与自然关系全面而深刻的分析而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相似文献   

16.
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启蒙催生了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但它也使技术理性成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内在组成部分和社会控制的工具,这必然会导致自然的异化和人的异化。威廉.莱斯发挥了这一观点,指出"控制自然"观念与消费的异化催生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态危机。他强调只有实现制度的变革和伦理价值观的转换,才能实现自然和人的解放。这种试图从资本主义制度层面分析生态危机的观点奠定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成熟形态的基本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17.
生态文明观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建构"生态文明"需要克服三种错误思维方法:传统的"主客二分"法、还原论的方法、线性的方法。建构生态文明的科学方法是:对象化的方法、系统论的方法、非线性的方法。方法论视角的转变,对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危机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后现代主义是对工业文明的回应与解构,同时它以一种新的观点和思维方式来观察世界,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层面上,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推崇生态主义价值观,倡导“绿色”经济发展观,为当前面临的生态危机提供了新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9.
环境哲学是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智慧之思。它在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基础上,以全新的眼光来解释世界,把“自然-人-社会”看作是一个辨证发展的整体,提出了关于自然的工具价值和内在价值的新认知,“自然权利”本质上是人的环境权利,人具有积极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道德责任。环境哲学是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理论基础,它要求人们从机械世界观转变为生态世界观,从人类个体主义转变为生态整体主义,从片面发展走向人-自然-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王充阊散文中蕴含着深刻的生态思想,其内涵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其一,自然界是一个具有自我生存自我发展能力的动态平衡系统;其二,人是自然的产儿,与万物平等、共生;其三,贪欲是破坏生态平衡的罪魁祸首,人应简单生活,回归自然;其四,科技的发展导致了生态平衡的毁坏,人应增强理性,重塑文明。这种生态思想既源于他对工业社会中入与自然的关系失衡现象的关注,也取决于他深厚的中西文化学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