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为中国古代戏曲史的开山之作,王国维《宋元戏曲史》的主要贡献在于它以详尽的资料展示了我国戏曲渊源、形成及发展的历史状况,但在戏曲理论、戏曲美学上也不乏独到精辟之见,尤其以它对元剧的“自然”“意境”之论最为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2.
古代戏曲是文学、音乐、舞蹈的艺术综合,也是古代各民族文化融合的艺术结晶.十六国北朝时期集中出现的一批古剧,促进了唐代古剧的繁荣,形成了以参军戏为标志的主流艺术,从而加快了古代戏曲形成的艺术进程,为古代戏曲的正式形成,做出了巨大的艺术贡献.十六国北朝是古代各民族文化融合的重要时期,古剧艺术的集中兴起,得力于各民族文化融合这一历史契机,仅靠中原传统文化的自身发展,只能限制古代戏曲形成的艺术进程.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古代戏曲理论的逻辑演进中,先后出现了“曲学体系”、“叙事理论体系”、“剧学体系”三大体系。清初评点大家金圣叹所评点的《第六才子书西厢记》,为“叙事理论体系”的代表。“金批西厢”的主要成就,首先是金圣叹对《西厢记》反对封建礼教、主张青年男女“必至之情”的进步民主思想,给予了热情的肯定。其次是金圣叹从审美的高度,从戏曲创作规律方面,对《西厢记》的艺术成就和创作经验进行了总结.他对戏曲艺术评点的重点,主要是戏曲人物的塑造、戏曲情节结构的规范和戏曲语言的  相似文献   

4.
“无声戏”与“结构第一”:试论李渔的叙事主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初学家李渔兼擅小说、戏曲创作,明确认识到二作为叙事学的共通性,由此提出了“无声戏”与“结构第一”两个具有内在联系的名命题。“无声戏”强调小说情节在戏剧性冲突中发展,注重核心事件,注重事件之间联系的技巧,而相对地轻视描写:“结构第一”则突出强调了戏曲的叙事性,特别是突出其中核心关目的重要性。李渔对叙事学的这一基本态度与创作主张,在其创作实践尤其是戏曲创作中有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5.
由典籍记载和民俗遗存两方面,介绍元宵节俗的面貌和历史演变状况。在戏曲中,以元宵为背景或剧情的剧目,大致可分为“元宵闹剧”和“元宵爱情剧”两大类。“闹”剧几乎都是水浒剧,表现水浒英雄利用元宵节作掩护“闹”革命的故事;爱情剧则表现情人们元宵约会、失而复得、元宵重逢、破镜重圆等故事情节,体现了元宵节的情感主题和作为“情人节”的艳丽色彩。作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弄清元宵节的由来,研究它的文化内涵,是保护和发扬的首要前提。  相似文献   

6.
“乐感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特征之一,同时它又是一种重要的美学思想,在解析乐感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尝试对其在关汉卿戏曲中的具体体现进行探究,从美学的角度为研究关汉卿和关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剧论是以“曲”为本的戏剧本体论,它受传统诗学理论影响较深,晚明曲论家祁彪佳在《远山堂曲品》和《远山堂剧品》中突破传统剧论观念,论剧以“事”(剧戏)为本,抓住了戏曲作为叙事学的本质特征,祁彪佳的戏曲理论具有朴素的现代戏剧美学意义,对以后戏曲研究模式的转换颇有启发。  相似文献   

8.
“曲”与“事”的结合是剧戏创作中的关键问题,但元人更多关注作词与演唱技法,对其中之“事”思考较少。入明后,因传奇叙事体量的增大,“事”这一要素逐渐引起剧论家们的关注。王骥德为曲立法时意识到,对于剧戏而言,为其曲立法必然会涉及“曲”与“事”的关系。对此,他一方面从剧戏创作中的音乐结构、用调、用语等方面揭橥出“曲依事”的结合关系;另一方面又从曲体视角对传奇的故事内容、情节结构、节奏、详略等方面提出要求,揭示了曲体对叙事的制约。这是戏曲理论史上较早全面、自觉思考“曲”与“事”结合关系的论说,对此后戏曲理论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这些理论的揭示对于我们重新审视王骥德的成就以及认识戏曲创作的特殊性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徐渭的本色论在中国古代戏曲理论史上有重要地位,其主要内容是“俗”和“真”。徐渭的禀赋遭遇和人格思想决定了他的文学思想,道家思想的影响和鲜明的个性意识使他确立了新的戏曲美学标准。提出了以心灵觉醒为基础,以通俗自然为核心,以摹写真情、真性为目的的本色论。在他的杂剧《四声猿》,理论著作《南词叙录》、《西厢序》等中都有确实的体现。  相似文献   

10.
张康 《唐山学院学报》2024,(1):41-49+58
《全清词·雍乾卷》收录了雍乾时期的许多咏剧词,这些词作为文人戏曲批评的有效手段,不仅投射出这一时期禁戏毁戏严重、文字狱盛行等戏曲生态,而且也体现出戏曲文人“借戏存史”“情归于礼”的创作审美风尚。不同于顺康时期,这一时期的咏剧词具有明显的时代特色:一方面词作主旨皆有关教化,另一方面词人在作词之时精于考据。  相似文献   

11.
徐渭的本色论在中国古代戏曲理论史上有重要地位,其主要内容是“俗”和“真”。徐渭的禀赋遭遇和人格思想决定了他的学思想,道家思想的影响和鲜明的个性意识使他确立了新的戏曲美学标准。提出了以心灵觉醒为基础,以通俗自然为核心,以摹写真情、真性为目的的本色论。在他的杂剧《四声猿》,理论作《南词叙录》、《西厢序》等中都有确实的体现。  相似文献   

12.
我校从2003年开始进行姚剧进校园试点(姚剧是浙江余姚的地方戏,俗称“余姚滩簧”。形成于十七世纪中叶的清乾隆年间。它流行于余姚、慈溪、上虞等地,至今已有二百五十多年的历史),本人参与了姚剧进校园试点的各项活动,在姚剧进校园进课堂中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笔者想晒晒本校姚剧进校园之事例,以解戏曲进课堂之问题。  相似文献   

13.
王国维将意境理论引入戏曲研究中,形成了自成体系的“戏曲意境”理论。首先,“戏曲意境”理论既脱胎于中国传统意境论,又汲取西方哲学、美学思想,关注个体命运。其次,“戏曲意境”理论具有“自然”与“言外”这两重内涵,前者聚焦于艺术真实,后者面向世界与人生的本真状态。最后,“戏曲意境”理论提升了戏曲地位,使其走出了“不登大雅之堂”的低下境地,又启迪后来学者,成为“剧诗说”等舞台表演理论的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14.
小孤山,高八十余米,周长仅五百余米,独立安徽宿松城东南长江中。南岸与彭浪矶相望,横锁长江,江潮至此而回,素有“海门第一关”、“楚塞吴关”之称。山形酷似古代妇女头上的发髻,旧时亦称髻山。  相似文献   

15.
越剧《新狮吼记》在现代性改编过程中摒弃陈旧的道德教化思想,突出了夫妻相处之道的现代主题内涵,语言通俗鲜活、富有时代感,舞关设计采用现代声光技术展现了优美的古典意境,成功地将传统昆曲折子戏改编为一部完整的现代越剧。《新狮吼记》改编的成功,为现代戏曲创作提供了“大剧场与小剧场并重”、“尊重古典戏曲传统”和“重视戏曲内涵发掘”等诸多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6.
古代戏曲家立言不朽意识对戏曲创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戏曲家热衷于选择忠孝节义之类的题材,将教化大众作为创作主要目的,相对忽视了戏曲艺术方面的要求;热衷于描写个人遭遇,抒发一己之情,导致了大量案头剧的盛行.在戏曲创作方法上,以诗文为戏曲创作手法的出现、骈俪典雅语言风格的追求、情节因素的弱化和舞台表演意识的淡化,也都是戏曲家立言意识影响下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古镜 《华章》2011,(12):52-52
提到杂剧,人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与散曲通称为元曲的我国古代民族文化的一朵奇葩。实际上,杂剧并不是元代才兴起的。杂剧最早见于唐朝,泛指歌舞以外诸如杂技等各色节目。“杂”谓杂多;“戏”和“剧”的意思相仿,但都没有今天“戏剧”的意思。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戏曲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无论悲剧性题材、还是喜剧性题材、剧作家们都能运用巧笔使得悲剧性作品“悲戏欢作”,喜剧性作品“喜剧闹作”。形成了中国古代戏曲苦乐相间、悲喜相错的戏曲格局,集中体现了民族乐观的化品性。  相似文献   

19.
元代度脱剧在结构模式上具有一种圆转如环,循环往复的形式特征:“仙-凡-仙”。佛教和道教“转世”、“谪世”观念的深刻影响,是元代度脱剧循环结构模式产生的根本原因。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这样几方面:形成了度脱剧结构模式的循环性,赋予了度脱剧结构模式从世俗到神圣的意义指向,影响了度脱剧结构模式中的关目塑造。  相似文献   

20.
吴文昭 《考试周刊》2007,4(32):28-30
《西厢记》和《牡丹亭》是中国古代戏曲中的"情剧双璧"。它们具有很大的可比性,前人也对二者进行过各种各样的比较。本文则选取了两剧中的配角红娘和春香进行比较,探讨她们的同和异,并分析了产生异的原因。可以说,红娘和春香,是中国古代戏曲中的两个最佳女配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