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张之洞     
清道光十七年,张之洞出生在父亲张瑛的任所———贵州兴义府的知府衙门里。张之洞天资聪颖,在父亲、塾师的严格督促下发愤读书,十三岁便一举考取了秀才。十六岁参加乡试,高中第一名,成为少年解元,这在中国科举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后因洪秀全的太平军兵乱和其族兄张之万两度任会试同考官,需近亲循例回避,使得此后十年间,张之洞在会试途中屡遭不利。直到同治二年,张之洞才通过会试、殿试,高中第四名。后受慈禧太后赏识,提为第三名探花,入翰林院。四年后,张之洞出任浙江乡试副主考,后奉旨任湖北学政。在三年的学政生涯中,他大…  相似文献   

2.
3.
张之洞送客     
<正>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四大名臣的清代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的张之洞,因官居高位,又满腹经纶,所以一向自命清高,对僚(liáo)属多不放在眼里,失礼之举时有发生。僚属虽然心怀芥蒂(jièdì),但又都无可奈何,敢怒不敢言。有一位姓肖的布政使对张之洞的这种做派大为不  相似文献   

4.
读了辛亥革命的历史,人们往往会产生疑问:孙中山及其领导的同盟会,把武装起义的重点放在华南沿海地区,为什么辛亥革命却首先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不是起义策划重点的武汉爆发?为什么武昌起义在没有同盟会领导人指挥的情况下,一炮打响获得成功?1912年,孙中山应黎元洪的邀请到达武汉,在游览张之洞的祠宇奥略楼时曾说过:“以南皮(张之洞是直隶即今河北南皮县人,时人称之为“张南皮”)造成楚材,颠覆满祚,可谓不言革命之大革命家。”张之洞的幕僚辜鸿铭也说过:“民国成立,系孙中山与张香涛(张之洞号香涛)的合作。”在清末中…  相似文献   

5.
张之洞是晚清新政改革的领袖人物,为适应中国近代社会发展和民族自强的需要,他在从事湖北地方近代化改革事业的过程中,提出了自己的科技思想。他主张破除传统观念的束缚,提倡“农工商学”;重视培养和选拔科技人才,积极发展近代化新式教育;吸收引进西方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振兴中国传统农业。他的思想在今日中国也仍然是值得吸收借鉴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6.
甲午战败后,由于张之洞与维新派在救亡和变法等方面有许多共同之处,双方进行合作。张之洞在合作过程中坚持为我所用的方针和“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由于在思想等方面的矛盾,张之洞与维新派的合作关系最终破裂。  相似文献   

7.
张之洞是晚清新政改革的领袖人物,为适应中国近代社会发展和民族自强的需要,他在从事湖北地方近代化改革事业的过程中,提出了自己的科技思想。他主张破除传统观念的束缚,提倡“农工商学”;重视培养和选拔科技人才,积极发展近代化新式教育;吸收引进西方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振兴中国传统农业。他的思想在今日中国也仍然是值得吸收借鉴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8.
张之洞是晚清著名的封疆大吏,历官所到之处都极为重视人才,他认为人才对国家强盛具有根本性作用,兴学教育是造就人才的根本途径,选用人才应不拘一格,因人而用。他的人才思想具有浓厚的传统特征和鲜明的时代特征,其人才思想和实践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张之洞买画     
张之洞虽是晚清名臣,但长相确实不敢恭维,而且瘦弱矮小,怎么看都没有官样儿。他刚接任湖广总督时,当地的一位画家画了一幅“三矮奇闻”的水彩画,这三个矮子,分别是张之洞和他的两个下属。画作完成后,画家公然把它挂在自己的画展上,以此聚敛人气。其他官员和百姓们听说后,纷纷赶来看画展,想一睹张之洞的“芳容”。这幅画极尽诙谐幽默之能事,将本来就长得寒碜的张之洞丑化得惨不忍睹,让人看后哑然失笑。不喜欢张之洞的人因此幸灾乐祸。  相似文献   

10.
清代末年的两江总督张之洞,幼年其貌不扬,学堂读书三年,先生和同窗们常予白眼。一日乡试,先生出对,点名要张之洞  相似文献   

11.
张之洞(1837~1909)是洋务派后期的主要代表人物。他提出了“利用外资”的主张,并付诸于行动。对此,经济史学界过去一概视为“对外依赖”、“对外投降”,尤为甚者,还追加过“洋奴哲学”、“卖国求荣”等大帽子。近年来,不少论者对张之洞的洋务思想和活动进行了重新评价,对于张之洞的利用外资思想和活动,一些论者已有所论及,但还不够深入和准确,因此,需要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予以进一步的阐发和评判。一、张之洞从抵制外资到利用外资的思想转变  相似文献   

12.
联惊张之洞     
光绪年间,孙中山出国留学归来,路过湖北武昌总督府, 想见见湖广总督张之洞,请他开设医院,为人民除病造福。走到门前,他便递上名片,上写:“学者求见之洞兄。”门官忙把  相似文献   

13.
在 18 95 - 1898年由维新派发起的维新运动中 ,作为洋务派的重要领袖 ,张之洞曾参与其中。虽然 ,他们之间存在一些分歧与矛盾 ,但综合张之洞在运动前及运动中的表现 ,他是支持维新运动的 ,而不是“假维新”。  相似文献   

14.
《同学少年》2011,(4):53
清代末年,张之洞任湖广总督。一天,一青年前来求见,张之洞看到呈上来的帖子上的名字是梁启超,因久闻此人颇有才气,便决定考考他。于是,张之洞思量了一番之后,挥笔写下一个上联——四水江第一,四时夏第二,先生来江夏,谁是第一,  相似文献   

15.
清朝末年的尊儒派、卖国贼张之洞在湖北地区统治近二十年之久。他尊孔复辟,崇洋卖国,镇压人民革命,罪恶累累,劣迹昭彰。可是,这个封建王朝的忠实奴才,帝国主义的走狗,却一直受到国内外反动派的吹捧。帝国主义说他是个“最伟大的人”,“挽救皇朝能干的汉族领袖”;清朝封建统治者说他是“公忠体国”,“厥功甚伟”的  相似文献   

16.
张之洞任两江总督时,慈禧太后召他到军机处议事。张之洞走到军机处台阶前无论如何也不肯迈步了。军机大臣们莫名其妙,只好出来,在外面与他商量事情。后来才有人醒悟,雍正帝曾下过一道旨意:“军机要地,有上台阶者处斩。”张之洞不是军机大臣,因此不敢进去。其实,时过多年,早没人拿这条命令当回事了。但是,  相似文献   

17.
晚清洋务派重要首领人物张之洞早年在任四川乡试副考官及四川学政时,提倡实学,注重品行,对积弊甚深的四川教育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整顿,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川省的士风,并选拔造就了一批人才。他还主持兴建了一些教育基础设施,为川省人才培养创造了条件。张之洞不辞辛劳,亲自为士子指导为学门径。他个人作风廉介自持,两袖清风。张之洞早年在四川所表现出来的重实学、重品行、廉洁的作风以及卓越的才能,为其日后显赫仕宦,在洋务运动及改革中国传统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张之洞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涉及品格和学识两个方面,品格教育包括德化教育、情怀教育、理想教育、品质教育、人格教育、作风教育等范畴,反映中国传统思想品德教育的层面;学识教育涵盖实学教育、全面教育、学习方法、游学教育等内容,是与时俱进的时代特色的展现。张之洞家庭教育思想集中体现了近代中国转型教育的基本内涵,对当今的家庭教育仍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相传,清代大文学家张之洞,幼年聪慧,文思敏捷,能诗善对,人们都夸他是"神童"。一天,老师出了个上联让学生们答对。上联是:小猪拱小竹,小猪一动小竹一动同学们听后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可是,谁也对不出来。张之洞看到老师拿着茶壶眯着眼得意地品  相似文献   

20.
戊戌维新运动领袖、学者梁启超,年轻时聪明过人。有一次,康有为推荐他去武昌张之洞那里任职。当时两江总督、洋务派首领张之洞骄气十足,见梁前来拜访,有意试其才华,便和他的幕僚一道出了一副对子要梁应对。上联是:四水江第一,四时夏第二。老夫居江夏,谁是第一?谁是第二?梁启超一看,对子确实出得好。江、淮、河、汉,中国四大名川,数长江第一;春、夏、秋、冬四季,夏居第二。更主要的是,武昌旧称江夏,张之洞当时正镇守江夏,常以“南帅”自居,欲与“北帅”袁世凯比高低,所以他自负地宣称:“老夫居江夏,谁是第一?谁是第二?”张之洞还把“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