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一个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情感生活,因为那是学习中主动性与创造力的源泉",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如是说。作为一种非智力因素,情感在阅读教学中已被广大语文教师所重视。而笔者认为,在作文教学中情感因素也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2.
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接触”。这种心灵的接触就是指情感交流。情感是指人脑的一种机能,是对客观事物抱有不同好恶而产生的内心和外部变化。中学英语教学中的情感交流就是在英语教学活动中,由教师主动为学生创设肯定性质的情感体验,或利用两种对立情感的可转换性,努力变否定性质的情感体验为肯定性质的情感体验,从而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3.
李勇平 《现代语文》2007,(4):120-120
作文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师教学的重头戏。然而,目前作文教学实践中,却普遍存在教师只注重技巧方面的指导,而忽视兴趣热情等非智力因素的研究的问题。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迅速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关键在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呢?  相似文献   

4.
一、拨动情感之弦。引导学生在习作的平台展示个性 于漪老师说:“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铁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指出:一个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情感生活,因为那是学生主动性与创造性的源泉。教师要在引导积累与表达上下工夫,营造充满情感的氛围,使学生产生习作的欲望,自主地积累,自由地表达,在习作的平台展示个性。  相似文献   

5.
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学生不会写作文……最简单的原因,就是教师自己不会写作文,学生从来没有听到过教师自己谈作文的体会.这种教师,即使让他用最完善的教法教七年也是教不出东西来的."由此可见,教师写"下水作文"是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聚焦背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过:"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在知识的活的身体里,要有情感的血液  相似文献   

7.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说:“一个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情感生活,因为那是学习中主动性和创造力的源泉。”学生生活体验深、情感丰富、有话可说,就会觉得写作是一件乐趣,就会带着愉悦的心情进入习作过程。为此,在作文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使其自然地记忆。自由地联想,敏捷地展开思路,流畅地表情达意。这样不仅减轻了学生对习作的恐惧感,而且也大大提高了习作的成功率。[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9.
作文教学使学生的智力因素非智力得到相应的协调发展,但传统的作文训练多注重认知能力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忽视了非智力因素的重要作用,在作文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其丰富情感,并锤炼他们的意志。  相似文献   

10.
许多语文教师总以为,作文教学只要加强对学生观察、阅读、思维、想象、表达等能力的培养,教授给学生一些写作知识和方法,学生的作文能力自然就会提高.因而在教学中,往往忽视对学生作文的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和培养,也导致我们的作文教学,常陷入一种困境.教师为教学付出了很大努力,学生为作文花费了不少时间,可学生一到作文仍感到无话可写,丝毫提不起作文的兴趣.因此,加强对非智力因素在作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注重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是我们进一步推进作文教学改革、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最重要的前提.  相似文献   

11.
张斌 《新课程研究》2007,(9):26-26,21
情感是人在活动中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体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情感既是影响学习的因素,又是教育的结果。在语文教学中,情感心理因素和思维因素相辅相成,发展思维,拓展智力,没有情感的参与,效果会不太理想。苏霍姆林斯基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土壤上。"由此可见,情感在教学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认真拜读了由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撰写的《给教师的建议》,感到本书中提到的问题多是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它通过一个又一个生动的实例及精辟的理论分析加以解惑,让人豁然开朗。  相似文献   

13.
给《教师的建议》选取了前苏联最有名望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专门为中小学教师编写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的精华部分,另外从苏霍姆林斯基的其他著作里选择了一些精彩内容编辑而成。书中每一个条目谈一个问题,计100个条目,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走进大师,如饮甘露,滋润着我们的心里;走进大师,如促膝谈心,使苦恼、困惑冰消雪融。  相似文献   

14.
几年前在网上教育书店买到了耳熟能详的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边读,一边不住地慨叹:这样的好书,如何会到三十岁的时候才与之邂逅呢?  相似文献   

15.
16.
初峰 《宁夏教育》2006,(1):68-68
《教育和自我教育》一文选自瓦·阿·苏霍姆林斯基著名著作《给教师的建议》。这篇文章我们许多教师都读过,可每读一遍,仍然给我们许多启迪。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这些平实的语言道出了深刻的道理。一个人在学习走路的时候或者需要别人搀扶,或者利用学步车,但是他最终必须脱离别人的搀扶,必须甩开学步车,能够完全依靠自己的双腿行走,这才标志着他学会了走路。成功的教育是能够让学生离开学校、离开老师,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不能离开老师,不能离开学校的…  相似文献   

17.
语文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也就是情与理.情感和认识的统一。在语文教学中,若能融合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公关学、趣味学于一炉,讲究情感教学的艺术性,就会充分利用和发挥课文本身洋溢的感情去打动学生,感染学生,使学生理解,从而获得知识的精髓,使学生达到“喜于听、乐于学、欣于行”。  相似文献   

18.
苏霍姆林斯基曾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他去听一位历史老师的课。他听课的习惯为边听边记教学环节,以便于课后点评。可那堂课一下把他吸引住了,直至下课也没有记下一个字。课后,他激动地问执教教师:“请问,您备这堂课花了多长时间?”这位历史老师回答:  相似文献   

19.
林岩 《阅读与鉴赏》2006,(1):131-134
作文,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是作者的生活世界:知识世界和心灵世界的有机融合。因此,作文教学被视为素质教育的实现形交。但是。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左右下,本来就是“老大难”的教学雪上加霜。困境重重,突出表现是:作文公式化泛滥成灾,假话、空话、套话比比皆是,学生恐惧作文、讨厌作文及从此产生焦虑心情和逃避行为的屡见不鲜。作文成为学生眼中的畏途,教师心中的疙瘩,社会批评的焦点。  相似文献   

20.
易秋雁 《教师》2008,(24):78-78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指出:“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接触。”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如果任课教师能在课堂教学中倾注自己的情感,并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有助于教学秩序的稳定和教学效果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