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二年级的学生都喜欢听故事,所以,我对学生的大部分教育都是以讲故事的形式来完成的。为了达到教育目的,我还自行编造故事,进行生存教育时也不例外。 受地理环境的影响,我曾经所在的村小,周围山体滑坡时有发生。规模虽小,但照样对走路上学的孩子生命构成威胁……  相似文献   

2.
绘画离不开形象,因而,在中外古代的绘画作品中往往都以客观形象为自己的追求目标。随着绘画的发展,绘画已不能满足单纯的外在形似,开始追求物象的本质特征。东晋的顾恺之首次提出了“传神写照”的著名论点。后来,南齐谢赫在“六法”中又提出“气韵生动”的要求。自此以后,“以形写神”、“以神写形”、“形神兼备”、“不似之似”等都是中国画有关“形神”问题的重要论点,并成为中国绘画理论与创作实践的中心问题。一、“神”的客观性那么,“神”究竟是什么?它和形的关系怎样?按照现在一般的解释:“形”和“神”的关系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形是外在的、表象的、具体的、可视的;而神是内在的、本质的、抽象的、隐含的。形无神不活,神无形不存,说明只要有形的存在神也就在其中了。那么中国画论中还要千百年来侈谈“写神”干什么?看来问题并不如此简单。“神”不但是客观的而且是有象的。物象一方面有它外在的形象,如形状、色彩、肌理、明暗、大小,同时又有一定的神态、相貌,如波动感、力象、生命的活力等。从绘画的角度讲,决非有了形的外壳就一定有神赖以在其间了。不然,同一个绘画形象怎么会有的“写”出神来,有的没有“写”出神来。很显然,前者一定比后者多写了些什么,或者对形...  相似文献   

3.
绘画离不开形象,因而,在中外古代的绘画作品中往往都以客观形象为自己的追求目标。随着绘画的发展,绘画已不能满足单纯的外在形似,开始追求物象的本质特征。东晋的顾恺之首次提出了“传神写照”的著名论点。后来,南齐谢赫在“六法”中又提出“气韵生动”的要求。自此以后,“以形写神”、“以神写形”、“形神兼备”、“不似之似”等都是中国画有关“形神”问题的重要论点,并成为中国绘画理论与创作实践的中心问题。一、“神”的客观性那么,“神”究竟是什么?它和形的关系怎样?按照现在一般的解释:“形”和“神”的关系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形是外在的、表象的、具体的、可视的;而神是内在的、本质的、抽象的、隐含的。形无神不活,神无形不存,说明只要有形的存在神也就在其中了。那么中国画论中还要千百年来侈谈“写神”干什么?看来问题并不如此简单。“神”不但是客观的而且是有象的。物象一方面有它外在的形象,如形状、色彩、肌理、明暗、大小,同时又有一定的神态、相貌,如波动感、力象、生命的活力等。从绘画的角度讲,决非有了形的外壳就一定有神赖以在其间了。不然,同一个绘画形象怎么会有的“写”出神来,有的没有“写”出神来。很显然,前者一定比后者多写了些什么,或者对形...  相似文献   

4.
如果有人问散文作品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笔者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形散神聚”。其实,散文的这一基本特征,也是散文作者创作时所遵循的基本章法。既然如此,那么散文的这一特征是否也是教者在备教时所要关注的核心内容呢?答案是肯定的。  相似文献   

5.
毛振明老师说过:体育课上所谓“形”就是形式,是课的组织形式和氛围,包括队伍的整齐一致和学生的服从听话。而“神”则指学生在体育课中的注意力深度和思维指向。  相似文献   

6.
“形散神不散”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散文的本质特征,“形散神不散”论风行了数十年.随着当代散文的复苏和兴盛.这一论断已难以完全适应社会的飞速变化和当代人新的审美要求,新的“形散神不散”论认为.散文的“散”是指散文在取材、手法、结构、语言方面的潇洒随意、纵笔自如,“不散”是指散文表现出的真情、真境、真知.  相似文献   

7.
“形”与“神”是中国画领域中对举的两个概念,它们十分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不仅具有不同的结合层次,而且其中包含不同的潜在话语。中国画“形”“神”结构及潜在话语,包括“形外之形”和“神外之神”两个方面。它们影响着中国画的创作、审美和文化价值,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解读潜在话语是中国画的一个重要话题。  相似文献   

8.
马艾芹 《考试周刊》2014,(86):122+115-122
形散神聚的课堂教学方式能够适应政治学科的特点要求——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政治课堂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正>教学方式的转变,是新时期语文教学改革——当然也是所有基础教育学科改革的方向之一。从"谁是活动主体"的角度来划分,教学方式有教师讲授为主和学生学习为主两大类。从这个角度谈教学方式的转变,是指使课堂的主角由教师转向学生,而判定谁是主角的标志之一,是在课堂活动里谁占用的时间多。  相似文献   

10.
有人说复习课忌“散”,否则学生抓不住重点;也有人说复习课贵“散”,认为“散”正是复习课的特质。其实,复习课应该“形散神不散”,在“形”的自由中贯穿“神”的凝聚,在“神不散”的基础上,注重“形”的突破,以此确保生物复习课堂精彩、实效,且学生乐于参与。  相似文献   

11.
12.
对于散文“形散神聚”的基本特点,现行的写作学大多离开写作主体的心理视角,从章法和文法这些形式层面子以阐释。本文以写作主体的心理活动为内在依据,具体论述基于写作意图所展开的合乎心理规律的丰富联想是构成散文“形散神聚”的心理因素,正是写作主体这一心理因素的功能作用,才使作品形成与读者审美心理同态对应的具有复合之美的丰满、多棱、立体的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13.
成语的考查在高考语的能力阶层中为D级,一直是高考语基础知识考查的重中之重,年年必考。近两年各地的高考语命题大多侧重于考查对形近成语的辨析,因此,对那些“形”相近而“神”不同的成语,我们要格外关注。  相似文献   

14.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把握"形散神聚"。教学的"形散",使教师的教潇洒自如;学生因"形散"而精神振奋,兴趣大增,学得轻松愉快,"形散"结合"神聚",结果是教师乐教,学生乐学。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形散神不散”论断产生、发展、演变进行了回顾分析,既指出了论断合理成分,同时也指出其理论的概括局限性和束缚性。结论是“形散神不散”作为散文特点和本质的这一论断应该抛弃。  相似文献   

16.
【特级教师靳家彦《陶罐和铁罐》(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教学片断】生:老师,我提出一个问题请同学们讨论讨论,行吗?师:什么问题呀?说出来我们听听。生:铁罐就没有优点吗?铁罐坚固、不易破碎这一点不值得陶罐学习吗?  相似文献   

17.
参加完“清华大学大、中、小学英语教学一条龙教学研讨会”后,雷校长说的一句话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学生的思维是你把他领多远,他就能跑多远”,的确是这样。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特别强调尊重儿童,提倡孩子思维的独特性,了解孩子行为的年龄特点。老师们真正蹲下身子来倾听儿童,一改往日统一规划的老做法,赞扬个性化,还给孩子们一个丰富多采的童年。  相似文献   

18.
杨亮 《现代语文》2014,(1):68-69
《三峡》作为古文中的一篇写景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似乎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诠释。若说“形”,一般大家觉得此文的“形”是十分工整、规矩的。先写山后写水,水也分四季一一呈现,结构上中规中矩,内容上亦清晰简单。而就“神”来说,全文也好像旨在传递三峡的美,只有在最后若有若无地流露出作者的一丝心境。所以从“神”的角度,也并没有那么紧凑集中,但仔细品读文本,事实也并非如此。  相似文献   

19.
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是主导与主体的关系。教师在课堂上的感情表达"声""形""神"是组织教学的一个手段,是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声""形""神"的效能,使其起到潜移默化和引导指令的作用。一、体育教学中教师的"声""声"指的是教师的语言声调,甚至包括非语言的哨声、掌声。  相似文献   

20.
王成 《甘肃教育》2008,(14):25-25
思想品德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引导他们崇尚真、善、美,摒弃假、恶、丑.增强学生自护自救能力的主阵地。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思想、行为表现日益多元化.社会发展也日新月异.如果我们的思想品德课教师还简单地将教学内容固定为几个知识点、考点,而不去对学生进行思维拓展,以及各方面能力的训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