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有趣的陶罐     
<正>除了色香味俱全的菜肴和瓜果,我们的餐桌上还会出现什么?当然是盛放菜肴和瓜果的精美容器!精美的器具会令人产生审美上的愉悦,而这种对美的喜好,甚至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远古人类烧制的陶器上:陶器匀称的器型、精细的纹饰和图画,无一不展示着人类对美的追求。  相似文献   

2.
商、西周青铜器其纹饰种类繁多,但以玄鸟为祖先的商人为什么没能在商青铜器上大量铸有以凤鸟纹为主题的纹饰,而不是以玄鸟为祖先的西周人却极大地发展了以凤鸟纹为主题的纹饰。青铜礼器多是祭祀之器,商周人观念认为要沟通人神,必须要依靠民间有异能者,即巫觋,而巫觋通天地要依靠一定媒介,动物就成为最早的媒介。而商人以玄鸟为祖,其祖神合一的观念就决定了鸟不可能担当媒介物,故凤鸟纹为主题的纹饰不可能大量出现。而西周祖先起源上有鸟类的护佑,其祖先又不是玄鸟,故而在商人基础上大量出现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夏代先民在新石器时代红陶、彩陶、黑陶等制陶工艺的基础上,开创了我国早期陶器艺术中的"灰陶时代"。夏代灰陶,在造型上丰富多样,大量的炊器、食器、储盛器和酒器,兼具实用功能和审美价值,且二者搭配和谐、相得益彰,实现了先民自觉的审美追求;在纹饰上主要为绳纹、篮纹和附加堆纹,还杂有一些极富想象力的动物纹,乃至理性精神十足的文字刻符,深化了陶器深层的审美意蕴。多样的造型和独特的纹饰,形成了夏代灰陶幽冷神秘而又庄严沉重的艺术风格,并且在其不同历史阶段中和不同方国间,呈现出鲜明的时代性和地域性差异。  相似文献   

4.
夏代先民在新石器时代红陶、彩陶、黑陶等制陶工艺的基础上,开创了我国早期陶器艺术中的“灰陶时代”。夏代灰陶,在造型上丰富多样,大量的炊器、食器、储盛器和酒器,兼具实用功能和审美价值,且二者搭配和谐、相得益彰,实现了先民自觉的审美追求;在纹饰上主要为绳纹、篮纹和附加堆纹,还杂有一些极富想象力的动物纹,乃至理性精神十足的文字刻符,深化了陶器深层的审美意蕴。多样的造型和独特的纹饰,形成了夏代灰陶幽冷神秘而又庄严沉重的艺术风格,并且在其不同历史阶段中和不同方国间,呈现出鲜明的时代性和地域性差异。  相似文献   

5.
马家窑彩陶在不影响实用(包括日常使用和礼用)的基础上,逐步增添审美的附饰和纹饰,不断对造型稍加变形,以趋于美观,是实用与审美的巧妙结合。马家窑的先民们由观物取象而获得陶器造型和纹饰的灵感,由所见所感而激发创造性的模仿,并对物象加以简化和抽象化,使它们呈现为独特的几何形。与此同时,他们还近取诸身,在陶器器形和纹饰中表现人体形象,舞蹈彩陶盆就是一个典型。其他如人头形器口彩陶瓶,以及神人纹等,都体现了人体对彩陶造型和纹饰的影响,而陶器纹饰中能通过线条写意、表情,更是彩陶的精妙之处,并且在对称、韵律和二方连续、四方连续等构图中自发地体现了和谐的原则。  相似文献   

6.
刘玲作品     
<正>以民族纹饰为紫陶装饰的主要形式是我近期紫陶作品创作的一个主要研究方向。紫陶作品《民族纹饰石瓢壶》创作于2017年,作品通过将民族纹饰与紫陶器型富有形式感的完美结合,探索一种区别于以传统书画装饰为主的紫陶装饰形式,作品体现出了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和当代审美意味。  相似文献   

7.
商代青铜器纹饰的审美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商代青铜器纹饰的审美特征和历史变迁进行了系统阐释,由抽象化和线条化及其演进所带来的纹饰的变化,形成了商代青铜器的审美特征。就审美功能而言,青铜器纹饰包含着宗教性的内在意蕴,就形式而言,青铜器纹饰具有对称、均衡、节奏感和象征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传统纹饰的发展过程中,卷草纹作为植物类装饰纹样以它独特的艺术造型延用了数千年,它真实而又简炼地展现了植物的客观形态,同时又唤起人们丰富而美好的联想。整个纹饰整体感强烈,在和谐统一中富有变幻,展现了卷草纹鲜明的形式美规律。同时,它的特有的律动感、生命力又激发出人们对生活中所向往的、充满生命、欢乐的情感。这种可激发起人们联想和共鸣的纹样所体现出的审美理想,呈现出艺术效果,可以满足不同时代、不同人群的审美需求。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陶器纹饰的考察,分别列举了彩陶纹饰、原始青瓷纹饰、秦砖汉瓦、唐三彩纹饰、宋代五大名窑的纹饰、元代青花纹饰、明成化年间斗彩纹饰、清雍正粉彩纹饰,这些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陶瓷纹饰。将这些纹饰的特点与书画艺术的特征相比较,来揭示原始的陶器纹饰是中国书画艺术的源头之一.探讨在漫长的历史中,当书画成熟后又是怎样反作用于陶瓷纹饰,以书画艺术的审美观念来影响陶瓷纹饰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美学、艺术学、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对楚纹饰的表现对象、发生机制、深层内蕴进行了探讨。就表现内容而言,楚纹饰有自然形纹样和几何形纹样,其中又以龙纹、凤纹、鹿纹、圆涡纹、神灵鬼怪图案最富特色;从发生机制上而言,它乃是楚民族传统审美心理积淀的结果,与巫官文化有着极大的相关性,同时,它又是楚人对自身艺术经验的总结,对前人艺术经验的继承和创变的结果;从深层内蕴而言,楚纹饰“艺术--巫术一体化”现象是楚人生命的符码化形态,它复现了楚人的宇宙意识、生命意识、审美追求和浪漫情调。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原始彩陶、青铜器纹饰的认识、理解,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古人的生活状态入手,简要论述了彩陶、青铜器纹饰与当时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类审美意识的形成和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2.
美与用,是多年来陶艺的审美准则。随着现代陶艺造型的抽象化,装饰的多样化,题材、内容的宽泛化,告别传统陶艺的实用功能,走向纯艺术,是现代陶艺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13.
从文人的审美角度对中国生活陶艺在当今文化多元的背景下所蕴含的文化特征进行反思,通过对传统陶艺造型“中和之美”所蕴藏着造物哲理进行浅析,并结合现代国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对中国生活陶艺造型的发展趋势提出创作思路。  相似文献   

14.
王宁 《钦州学院学报》2012,27(4):15-16,36
钦州坭兴陶融汇着中国古代美学的艺术精神,具有中国文化艺术传统的美学特征:以形写神;气韵生动;"骨"、"肉"统一。钦州坭兴陶的陶艺既带有中华民族的气派,又具有自己的地方风貌。  相似文献   

15.
华夏审美意识的起源,与一些较为抽象的范畴及概念的萌芽、完善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如对“圆”的执著、对“道”与“器”的体认、对“虚”与“实”的思考,以及对“阴”与“阳”的抽象等。这些概念不仅成为后来中国美学史的重要范畴,同时也成为了中国哲学史的重要范畴。然而追根溯源,这些观念早在史前时代就已经萌芽,并与陶器的产生和发展形成了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文化是人类积极适应生存环境、改造生存状态的成果表现。傣族传统制陶反映了傣族传统社会形态,衬托出傣族人家的生活状况,渗透着傣族人民的民族心理和审美情趣。傣族传统制陶受到现代产业结构、生活方式和工艺的冲击,积极吸收先进制陶工艺,添加新的民族元素和地域特色,同时保留下了傣族传统文化的精粹,凝聚着现代性和民族性的合力。  相似文献   

17.
:忆梅下西洲”,西洲是美好的回忆,抒情的起点;“西洲在何处”、“鸿飞满西洲”,西洲则是对“郎”的埋怨,一怨人不到,再怨信不至;“吹梦到西洲”,西洲是凄绝情感的寄望。西洲贯穿首尾,层层推进心理情感的变化,形成《西洲曲》整体“清怨”的抒情特色。  相似文献   

18.
唐代三彩陶器不同于一般的陶器,其特征不仅表现在釉彩的多样性,也表现在特有的二次烧制工艺上。三彩陶器运用圆塑手法,结合铅釉流窜性强的特征,表现出抽象、夸张的造型艺术及浓艳的视觉效果;众多的三彩陶器发现于黄土之下,作为陪葬品大量使用,清晰的表现出唐代以三彩陶器作为明器的陪葬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