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设计意图《秋天的画》(浙教版第三册)是一篇意蕴丰富的文章,在内容的理解上并没有太大的难度,而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则成为这节课的重点所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依据这一理念,本设计试图通过画画、朗读、闻花香等多种不同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切身感受到“美”的存在。另外,在课堂上开设小小挑战赛,旨在鼓励学生个体及小组间开展良性的竞争,提高合作伙伴间的交往能力。二、目标预设1.通过读、说、画,体会…  相似文献   

2.
情感在音乐教学中是以感知美、体验美、理解美、表现美为目的的。在“参与———体验模式”、“情境———陶冶模式”中,笔者结合教学实例,阐述一下情感在音乐课堂教学模式中的运用。一、参与———体验模式“参与”是指在课堂上师生以平等的身份参与教学活动,共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体验”是指以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直接亲身体验作为教学的主要形式。如一位老师执教的小学一年级《过新年》的部分环节:1.教师与学生在歌曲《过新年》的音乐声中挂灯笼、贴春联。2.学生分组讨论后上台表演过年的趣事:放鞭炮、吃饺子、拜年收压…  相似文献   

3.
感悟是一种心智活动,一种情感经历,一种审美体验。《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可见,感悟在阅读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我在《鸟的天堂》一课的教学活动中,借助声音、图像等多媒体手段,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走进具体的语言环境,有效地感悟了文本中渗透的意境美、流动美、自然美、和谐美。[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送小蚂蚁回家》是一篇动人的童话故事,课文的特点用一个字概括就是“美”,包括夏夜的景色美和童话人物的心灵美、行为美。因此,教学拟以情感教学的强化为主线,贯穿始终,以朗读教学为基础手段,让学生感受美、认识美、理解美、表现美和创造美。  相似文献   

5.
观察点击之一民主平等的氛围是“走进学生心灵”的首要条件。音乐、大自然都能给学生一种的美的享受。本课一开始就借助多媒体在学生欣赏《同一首歌》及大自然的四季风景中进行。随后 ,无论是师生对话还是观看有关录像 ,无不感受到一种美好的情感。教师一直注重学生讲真实事例、谈真实感受 ,这本身是美的前提。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 ,学生感受了美、理解了美、体验了美 ,并愿意从做一件好事开始塑造美好心灵。本课最后在歌曲《爱的奉献》中结束。“情感”一线贯穿始终。本案例中学生没有按照传统的座位安排 ,而是排成了八字形的座位。学生也没…  相似文献   

6.
1.掌握音乐美的规律要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能力,必须使学生初步认识和掌握一些音乐美的规律。对于一首歌曲和乐曲要引导学生认识它的思想美、情感美、情境美、风格美,而这些美则是通过音乐自身特有的歌词美、旋律美、节奏美、和声美、音色美以及结构美等要素来加以体现的。关于音乐的旋律,莫扎特有极其生动的比喻,他说“旋律是音乐的灵魂”。而周畅老师在《音乐的情感与形态》中明确指出:“旋律是音乐精神和音乐形态最集中的表现,是人们理解音乐最基本、最关键的对象与渠道,也是音乐深入人心的最基本的手段。”从某种角度讲,音乐…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笔者尝试这样上阅读课:  相似文献   

8.
注重情感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夸美纽斯曾指出:“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感知开始的。”从教学论的层面上看,体验是学习主体与客观事物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它能激活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增进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初中语文课文为学生审美体验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如《济南的冬天》的秀美、《海滨仲夏夜》的幽美、《长江三峡》的壮美构成了赏心悦目的自然美;《驿路梨花》的公德美、《爱莲说》的人格美、《故乡》的哲理美、《这不是一颗流星》的情感美则展现了积极向上的社会美。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美育资源,在阅读教…  相似文献   

9.
爱美、追求美是人类共同的心愿。如何把美育因素渗透到阅读教学中呢?我的体会是:要引导学生在形象中感知美,在思考中欣赏美,在品味中理解美。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爱美的情趣和理解美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一、揭示形象,培养感知美的能力。美的最基本特征是形象性。感知美是美育的前提和基础。让学生感知美的基本方法是:揭示课文中活生生的、可供学生感知的形象。九册《鸬鹚》一文,第一段写“鸬鹚好像列队的士兵等待命令”,而渔人则“悠闲地吸着烟”。一个是“严阵以待”,另一个却是“指挥若定”,这“静”与“静”的对比,衬出了活…  相似文献   

10.
听儿位年长的老师说,《小朽的失眠》(以下简称《不》)这篇课文真不好上,学生体会不了,就是走不到文章所表达的情感中去!我经过深入的分析,才发现《不》是一篇知识点偏难、内涵深刻、情感丰富的文章,一定程度上超出了初中学生的理解水平。我换了一种思维:以往课堂上仅凭“一张嘴、一枝笔”,借助语言、文字等抽象符号来进行教学,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那么教师该怎样实施这一教学目标呢?  相似文献   

12.
《桂林山水》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它语言美、意境美。入情入境地阅读,会油然而生“桂林山水秀,美溢胸怀间”的审美感受。教学本文时可以读为本,恰当借助多媒体为辅助手段,力争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美,理解美,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一、诱发“入境”阅读寻找美要想学生入境,教师就要做好“导游”。教学时可用质疑式导入:为什么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以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二、互动式阅读感受美教学中,抓住“读”这一感悟语言的主要方法,将“朗读”与“感悟”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读中悟,以悟促读,感悟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1.初读课文,整体感…  相似文献   

13.
戚壮 《辽宁教育》2004,(9):35-35
著名的音乐专家许卓娅说:“音乐是一种情感表达方式,离开了可以使你激昂、感动的东西,音乐教育就失去了最有效的感染力。”音乐教学是以感知美、体验美、表现美为目的的,这就要求音乐教师在讲课时,首先自己要投入,要有激情,要以情感人,教师的情感投入是影响学生情感共鸣的关键。教学实践证明,师生间有了融洽的关系,才能在教学上产生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相似文献   

14.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这样一句意味深长的话:“美能磨练人性。”可见,审美教育对学生多么重要。《“九义”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使学生感知美,理解美,欣赏美,创造美,从而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写景抒情散文,极具形象性、情感性,学生非常喜爱,最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下面以朱自清的《春》为例来谈谈。 一、调动视听感官去感受美 审美感受的获得,首先是由于我们“看到”了景色,“听到”了音乐。美,正是通过视觉和听觉这两扇窗户,而被感知的。因…  相似文献   

15.
一、教师在课堂上要积极投入感情 感知美、体验美、表现美是新课标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讲课时,首先自己要投入,要有激情,用真挚的情感去影响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师的情感投入是影响学生情感共鸣的关键,没有情感的参与,就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师生在情感上的互相沟通,会使学生的情感与认知产生“和谐共振”。如果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赏析文学作品时,自身缺乏激情,那是无法触动学生心灵的。  相似文献   

16.
《文心雕龙》说:“情者文之经,理者文之纬。”一篇文章,没有“理”就没有灵魂,而没有“情”就没有血肉。语文教材中的优秀篇章无不抒发了美好的感情,体现了真、善、美。阅读这样的作品,就会愉悦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从而收到以情动人、以情育人的效果。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真、善、美情感渗透,使听、说、读、写在美的旋律中达到知识和情感两方面的和谐统一,使学生产生情感激动,精神愉悦,从而领悟到社会和人生的某些真理,并转化为提高和完善自己的巨大力量。   一、读出情感   有人把范读,称之为“美读”,这是很有见地的…  相似文献   

17.
雷金玉 《中学文科》2007,(12):81-81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情感体验不仅是学生深入文本、解读文本的重要途径,而且是丰富学生语感、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的重要手段和方法。[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1“重组”课文,构建板块 语文教学要以学生实践为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市美乐趣。笔者以为,落实这一点的关键是对教材的重组。教材上的每一篇文章,  相似文献   

19.
刘蠡寒 《教书育人》2007,(12):28-30
《语文课程标准》把发展学生的个性放在了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在阅读教学的建议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阅读目标更特别强调学生的个性感受和体验,这从“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旬”“做出自己的判断”等中小学中九个带有“自己”一词的表述中可见一斑。显然,《语文课程标准》中的阅读目标和阅读教学建议是以发展学生个性为出发点与归宿点,倡导语文阅读教学走个性化阅读教学之路的。  相似文献   

20.
“劳动创造了美”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石和起点。应当从逻辑的角度探讨马克思在《手稿》中所表述的这一命题的理解思路。在马列文论教学中,引导学生从这样的角度来理解这个命题,不仅可以降低难度,达到深入准确地理解原意的目的,而且能够培养和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学生对马列理论学习的畏难和厌倦情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