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及该册《教师教学用书》封面有:我国运动员获得世界冠军统计表年份 82年 84年 86年 88年 90年 92年人数 31 46 56 59 61 67笔者认为,此表对年份数字的书写是不规范的。1996年6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指出:“年份一般不用简写。如:1990年不应简作‘九○年’或‘90年’。”根据这一规定,上述使用的简写年份数字,显然是违反国家标准的。同时,依照表中已出现有“年份”二字,后边的“年”字也是多余的,应省去。就像“人数”后边只填数字一样。因  相似文献   

2.
依照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等七机构制定颁布的《关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试行规定》,现撮举《光明日报》数字用法错例数则。一、相邻的两个数字并列表约数,将不应用顿号分开的两个数字用顿号分开。1999年5月28日第7版《郭嵩焘与留欧学生》:“有时数字多达七、八千字,可谓不厌其烦。”1999年5月29日第3版《一个都不能少》:“只要身体条件许可,老人们总要选择一、两项自己热爱的活  相似文献   

3.
《高中生之友》(青春版)2009年第7、8期合刊,推出《美文鉴赏》专刊。“卷首”的《和美文亲密接触》中写道:“篇篇予以精当评析,并适时点拨写作之技巧,融艺术性、针对性、指导性于一炉...…”。这里的“融艺术性、针对性、指导性于一炉”令人费解。仔细揣摩.“融一…于一炉”杂糅了“融为一体”和“熔于一炉”两种固定的说法。“融为一体”和“熔于一炉”意思相近.但用法不尽相同。“融为一体”,即融合为整体,比喻几种事物关系密切,融合自然.如同一个整体;用于事物之间关系密切。如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三卷第23章:“尽管她仍然保持着自己的个  相似文献   

4.
在《中小学管理》1999年第9期《应规范校名中数字的写法》一文中,有关校名写法的建议我赞同,但我认为第一段不完全正确。《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GB/T15835—1995)第4.2条规定:“使用阿伯数字或是汉字数字……目前体例尚不统一。对这种情形,要求凡是可以使用阿拉伯数字而且又很得体的地方,特别是当所表示的数目比较精确时,均应使用阿拉伯数字”,并不是“汉字或阿拉伯数字都可以用”。对于文件上的数字。我认为也应尽量按“国标”书写,而不是“以用汉字为好”。  相似文献   

5.
1987年,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国家出版局(当时如此)等部门联合公布了《关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试行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其总的原则是:“凡是可以使用阿拉伯数字而且又得体的地方,均应使用阿拉伯数字。遇特殊情形,可以灵活变通,但应力求保持相对统一。”“规定”的公布,使报刊以往在数字用法上无所适从、各行其是的状况有所改变,可是到目前为止,报刊数字用法比较混乱的问题并没有  相似文献   

6.
“很N”的语用学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数年前,台湾光头明星凌峰先生在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上幽默诙谐的表演,倾倒了无数观众。笔者还特别注意到了凌先生那句“超常搭配”的台词:“我的长相很中国”。之后,《语文世界》1994年第9期刊登李芳杰先生《“很”字用法不当举例》,文中批评“很青春、很绅士”为“用法不当”(全句转摘于后,即例(1)、(2)。由是以后,笔者对“很中国”这类语用现象更为关注,在收集了大量实例的基础上,从语用学的角度对之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探究。我们认为:“很n”(“中国”等名词用“n”代指,简写为“很n”,下同)这类语用现象不仅不属“用法不当”,而且还具有独特的语用意义和  相似文献   

7.
近日,读《现代语文》(2005年第1期)林建楠先生《“鄙远”之“鄙”用法浅探》一文,颇有感触,也想就“鄙”字在“越国以鄙远”一句中的用法,与林先生商榷。  相似文献   

8.
张怡春 《教师》2011,(1):39-39
对于“开创XX市招商引资新局面的对策研究”“构建和谐新XX的对策研究”“严厉惩处贪污腐败的对策”等论文标题中的“对策”一词的用法,吴有定先生在《“对策”用法辨正》(见《语文月刊》2009年第2期)一文中认为是“不当”的。  相似文献   

9.
<正>《美文》杂志,美文不少,但有时也会美中不足,留下一点瑕疵。既有内容上的,也有文字上的。这里且说文字上的。2007年第3期《美文》,有《杀人杀在菜市口》一文,其中有一  相似文献   

10.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9年第7期刊登了全得胜老师《“焉”字疑难用法辨析》(下面简称“辨析”)一文。该文对如何识别“焉”的代词、兼词用法进行了简明的介绍,颇有见地。不过,“辨析”似有少量值得商榷之处,本文试作补遗,不妥之处,还望方家教正。  相似文献   

11.
关于数字的用法,值得注意的是:我国有关规定近年来几经调整,目前最新确定的规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使用中应以新规定为准,勿以旧规范作为标准用法。1987年1月1日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等七个政府部门公布试行《关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试行规定》,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1993年7月又形成了《关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修订本·征求意见稿)。最后,形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GB/T15835—1995),由国家技术监督局1995年12月13日批准发布,1996年6月1日实施。  相似文献   

12.
拜读本刊1992年第四期《究竟什么是“位置值”》(以下简称《究》文),感到有某些不妥之处,试在此谈谈本人的看法。《究》文对1991年第九期《“数字值”与“位置值”浅议》一文提出两点异议,我们对其中第一点有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13.
1.生字读音 所有生字均依据普通话审音委员会编、文字改革出版社出版的《普通话异读字审音表》(1985年12月修订,1986年版)注音。如“往”原有“Wǎng”和“wàng”两读,现统读“wǎng”“骨”原有“gū”、“gǔ”、 “gǘ”三读,现除“骨碌”,“骨朵”读“gū”外,都读“gǔ”;“迹”、“绩”原读“jī”,现读“Jì”。 2.数字的用法 依据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国家出版局等单位公布的《关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试行规定》,表示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时刻以及记数、计量(包括正负整数、分数、小数、百分比、约数)等的数字,均改用阿拉伯数字。如“一万三千四百多里”写成“13400多里”;“一九五九年八月十九日”写成“1959年8月19日”;“二百万年”写成“200万年”;  相似文献   

14.
本刊 2000年 11期发表了阎会才老师《语文课本中的数字用法亟待规范》一文。文章刊出后,接到江苏宿豫职教中心张健康老师、海南琼海市加积中学卢传福老师来稿。张、卢两位老师认为完全有必要规范语文课本中的数字用法,但具体操作应执行国家有关部门的最新规定。张、卢两位老师的文章内容大致相同,现将其要点摘出如下。   1.关于规范的标准。国家语委等七部门 1987年 1月颁布的《关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试行规定》是试行性的。 1995年 12月,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 (以下简称《规定》 )…  相似文献   

15.
根据1984年2月27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在我国统一实行法定计量单位的命令》,从1991年1月1日起全国一律使用法定计量单位。时间已过三年多,有的教师还不能正确使用法定计量单位,许多书本和杂志上在使用计量单位时还再出错,就连专门论叙法定计量单位的论文——《依“法”施教莫轻心》(贵刊94年第2期第17页)也不例外(如将动力粘度单位的中文名称“帕斯卡秒”和中文符号“帕·秒”混为一谈;将中文名称的简写“帕秒”看成是错误的)。为此,本文仅就使用法定计量  相似文献   

16.
从1996年6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是在国家语委、原国家出版局、原国家标准局等中央七部门1987年1月1日颁布的《关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试行规定》的基础上制定的。该《规定》的宗旨在于:对汉字数字和阿拉伯数字这两种数字的书写方法在使用上作比较科学的、比较明确  相似文献   

17.
校园散文《有月亮的晚上》,载1999年第1期《人民教育》杂志,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美文。她。通篇流溢着“我”对山村、对学生的爱。正是这种爱,使“我”体味出山村的美、孩子们的美;而又正是因为山村和孩子们的美,加浓了“我”对山村和孩子们的挚爱与深情。文章中的“我?..  相似文献   

18.
读《湖南教育》1982年第12期、1983年第3期熊建国、蒋坚霞同志谈 fairly 与 rather 用法的文章,颇受启发。近读英 A.J.Thomson 和 A.V.Mar-tinet 合著“A Practical English Grammarfor Foreign Students”(《实用英语语法》)一书,其中53—54面对这个问题谈得较透彻,有助于  相似文献   

19.
陈国魁同志《说“无赖”》一文(见贵刊一九八六年第七期·总第111期),旁征博引,说理翔实。受益之余,又感其在文末所举“无赖”一词在《书博鸡者事》一文中的用法,似乎有待于商榷。查《辞源》在“无賴”条目下注:①指强横无耻、放刁、撒泼等恶劣的行为作风,如:耍无賴;②指游手好闲,“賴”者,靠  相似文献   

20.
彭晓东同志的《浅谈语助词“有”的用法》一文(载《语文知识》1992年第8期),比较全面地论述了“语助词‘有’的用法”:“一是用在朝代、部族等专有名词的前头”;“二是用在一般名词的前头”;“三是用在某些形容词的前头”。笔者认为,语助词“有”,除彭文所述的三种用法外,还有两种用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