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新课程要求我们的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呢?一个字"活".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那么面对新课改的挑战,如何让数学课堂因"活"而精彩?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一、用"爱"融洽课堂"教师是主导,学生为主体"是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因  相似文献   

2.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可是纵观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还普遍存在着"满堂灌""假问答"的传统课堂形式。那么,如何构建平等、民主、高效的师生对话平台呢?一、眼中有"生"——还学生的主体地位笔者曾听过一位老师执教《大江保卫战》,学生齐读课题后,教师随即提问:"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有学生问:"谁保卫大江?怎样保卫的?"又有学生举手发  相似文献   

3.
教学是课程实施的核心,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应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体性.谁是教学的主体?<语文课程标准>是这样回答的:"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4.
<正>一、高效课堂的质点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谁抓住了课堂,谁就抓住了教学工作的关键。高效课堂是每一位教师的追求,而高效课堂的质点在于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够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并保证学生主体的不失重,就能够把课堂变成"知识的超市",让学生"生命狂欢"。什么是主体性呢?主体性是人作为对象性活动的主体所具有的本质特征,是作为认识主体的人在处理  相似文献   

5.
<正>1接轨生活,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初中生物学与学生生活契合点很多。所以,教师要从生活入手引导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发动学生展开生活式生物实验,以激活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学以致用的意识。例如,在学生学习"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时,笔者先给出一个谜语:没有手,没有脚,背着房子到处走,有谁把它碰一碰,赶紧缩到房里头。学生很快给出谜底:蜗牛。教师继续引导:"我们还能看到哪些软体动物?"学生开始议论纷纷。有学生说:"软  相似文献   

6.
一、如何从生活经验中引入数学知识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 教师直入主题,然后启发学生:"同学们,你们认识角吗?"学生纷纷举手,列举出生活中许许多多的角:牛角、羊角、三角形的"角"……接着教师提问:"谁来说一说生活中的这些角是怎样的?"学生各抒己见,好不热闹.  相似文献   

7.
<正>当前教师的研究大多停留在教师教的艺术,缺乏对学生实际状况进行探查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那么自主学习要到何种程度?学生是否有这样的能力?以什么形式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学习?针对种种问题,笔者进行了如下探索:一、"自主—互助"学习的理解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互助学习指学生为  相似文献   

8.
曾读过一篇题为<中国人为什么那么忙>的短文,文章引起了笔者的共鸣,也令我想起了教师、学生、家长的生活状态:我们的教师很忙、学生很忙、家长也很忙,这是为什么?大家究竟都在"忙"些什么?这"忙"换来的是什么?这就是我们所追求的状态吗?我想这些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也不是三言两语可以同答的.  相似文献   

9.
<正>传统教学是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师成了课堂的"主宰"。虽然偶尔也有师生的交流,但都是在教师控制下的"一问一答",学生很少有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与意见的机会。《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创新意识呢?下面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谈谈笔者  相似文献   

10.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低年级阅读教学也需要学生与文本对话,在教师正确引导下,对话可以由浅慢慢入深,学生思维的火花可以被激发.教师如何引导低年级学生与文本对话呢?笔者以苏教版第三册课文<梅兰芳学艺>的阅读教学为例来谈谈.  相似文献   

11.
李海林老师在<生活化与语文化>一文中提到:语文教学要打破学科本位,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要与社会生活相联系.在以语言为载体促进学生心智成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如何依托生活设计教学,让语文"介入学生的生命活动、心灵活动"[1]281,从而使"语文生活化"成为一种可能?笔者现以<品质>(苏教版必修三)一课的三个教学设计片段为例,谈谈自己的体会.  相似文献   

12.
<正>教的过程,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学的过程,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而主体间性要求把师生的"主体一客体"关系转为"主体一主体"关系,突出师生的平等性、共生性和交互性。笔者以"发展生产满足消费"一课为例,探讨课堂情境、知识生成、学生展示在主体间性下的实践及反思。  相似文献   

13.
<正>《燃烧和灭火》是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内容,和学生生活密切相关,是学生熟悉的内容,因此学生容易忽视本节课的重要性。教材上只有一个教师演示实验,那么该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呢?一、奇思妙想——引发思考,燃起兴趣燃烧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化学反应,学生都十分熟悉。教师提问:燃烧有哪些现象呢?学生能描述出燃烧有发光、放热、反应剧烈等现象。"水中生火"这个演示  相似文献   

14.
<正>笔者今年去一所名校听课,执教者课件设计得匠心独运,学生基础也很好,但教学效果不理想,实在令人扼腕!这么好的教学资源为什么没有带动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形成"生动"好课?结合相关听课体会,笔者认为有以下原因:一、教学理念错误,主体无法凸显某些课堂教学没有交流互动的气氛,课堂死气沉沉。其重要原因是教师教学理念陈旧,他们认为上课就是教师唱主角。这些教师普遍不信任学生,认为让学生自主学习、交流展示纯粹是浪费时间。他们课堂上事无巨细,教学内容满堂灌,剥夺学生的话语权,完全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成为课堂"背景墙"。  相似文献   

15.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强调:"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那么,怎样让我们的数学教学,特别是还在执教旧教材的教师的数学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知识呢?笔者结合浙江版义务教育小学数学十一册中的教学内容谈谈点滴做法.  相似文献   

16.
<正>近来,网上屡有一些师生关系相倾的事件报道。来源不考,原因不明。单从这些事件表面,引起笔者的一些思考,师生关系为什么会恶化到如此地步?学生真心感受不到教师的关爱?笔者肤浅地认为,在这中间教师对学生的关爱程度是否足够?爱的教育在我们教师生涯中的意义到底有多大?我们是否全心地认识、实践"爱的教育"了?笔者认为,践行"爱的教育"在我们教师生涯中至少有以下几点意义:一、摆正心态——利己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  相似文献   

17.
<正>传统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是教师"勤",学生"懒",教师要拼命地为学生讲解,课上教师讲得"汗流浃背",课后学生一做就错.教师难免喊冤抱怨,数落学生:"你们对得起老师吗?都是怎么学的?"是的,这样的课堂,教师满堂灌,学生满堂听,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被教师牵着鼻子走,一点主动学习、自主探究的机会都没有.试问:这样能学好数学吗?能有创新精神和意识吗?为改变这现象,笔者在教学中进行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初步探索.以下是笔者的一些具体做法与体会.  相似文献   

18.
潘国权 《考试周刊》2013,(23):32-33
<正>一在传统的教学和教育工作实践中,许多教师认为,"知识"就意味着会回答提出的问题,从而对学生的脑力劳动和能力做出片面的评价:谁能把知识储藏在记忆里,一旦教师要求,立刻就把它"倒出来",那么他就被认为是有能力、有知识的学生。这在实践中会造成什么结果呢?其结果是:知识好像脱离了学生的精神生活,脱离了学生的智力兴趣。对学生来说,掌握知识变成了一件讨厌的、令人苦恼的事,最好能够尽快摆脱。  相似文献   

19.
<正>由于平时考试不考科学,学生也不重视科学课。针对这些情况,如何提高科学教学水平呢?经过笔者的实践,认为激发学生兴趣,提高科学学习能力和科学知识水平。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应该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着手,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该起到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后来实践摸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有很多,下面就笔者认为比较重要的四个。一、融入生活法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为生活而教育",他认为:教育起源于生活,因而教育不能脱离生活的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所以要倡导让每一个孩子都平等地享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很明显,教师的组织、指导和参与是围绕学生这一主体的,那么教师究竟采取什么途径来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