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区域间发展的不平衡决定了各区域科教投入对经济增长作用的不平衡.在提出了DEA分级有效性的评价方法的基础上,分析评价了我国科教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分级有效性,绘出了中国各区域科教投入有效性的雁阵形态图,并得出了相应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李宁  林婷 《职教通讯》2015,(7):10-15
中等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经费的投入,它推动了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然而,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经费还存在着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区域间差异比较明显等不公平现象。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公平性是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公平的起点,也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在"教育公平"理念下研究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有助于国家正确认识中等职业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制定出更公平的中等职业教育财政政策,促进中等职业教育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3.
张慕彤 《考试周刊》2014,(49):147-147
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国家,平衡区域经济发展有利于实现公平公正。高等教育作为促进人力资本增值的有效手段,在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我国东中西部的高等教育发展存在不均衡,通过政策导向和教育财政经费投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平衡区域间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均衡。"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有效平衡了我国东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的地域差异,也对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起到了战略性的指导作用,有利于高等教育和区域经济双方面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4.
在教育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学前教育生产函数测算了我国1997—2016年学前教育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同时澄清了社会上认为教育尤其是学前教育投入对经济增长没有作用或作用不显著的观点。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各地区学前教育投入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全国总体贡献率为33. 10%;(2)我国各地区的学前教育投入均比固定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的产出弹性系数小;(3)上海、青海与贵州出现了两个极端的情况;(4)我国学前教育贡献率存在区域差异,东中西部平均贡献率依次减小。  相似文献   

5.
就业、产业和经济发展是教育发展、乡村振兴推进逻辑、发展路径和作用机制的重要依托。全面脱贫之后的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推进乡村振兴,成为我国城乡发展路径中的必然节点,也是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在此过程中存在优质教育资源不平等、教育投入与需求不匹配和学科发展的就业与区域导向不清晰等问题,建议立足区域间发展差异,内外两方面扩展优质教育资源,提升教育资源配置的“市场”与“公平”意识,将教育对接区域发展现实需求,形成教育发展与乡村振兴逻辑的正向循环。  相似文献   

6.
教育是具有明显外部性的准公共物品,人力资本流动和知识溢出决定了教育投入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基于2000-2018年各省域单位面板数据,借助动态空间计量模型和固定效应模型,深入分析了我国各省域单位教育支出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我国公共教育支出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和溢出效应;第二,东部区域内教育溢出效应要强于中、西部地区,东、西部之间的溢出效应强于中部与东、西部之间;第三,经济发展速度、科技发展水平和教育投入力度会对教育溢出产生正向影响,劳动力成本和高等教育水平则产生负向影响.因此,各地区应因地制宜,兼顾其他地区教育发展政策,考虑宏观经济形势来制定相应的教育发展政策,以平衡区域间教育资源分布,疏导教育溢出效应传导机制,进而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基于"资源诅咒"学说,利用1995-2011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构建一个以能源资源为代表的资源丰裕度指标,对资源充裕度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其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省际层面存在"资源诅咒"现象。"资源诅咒"成为解释区域间经济增长差异的一个重要角度。从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不断缩小地区差异角度出发,资源型区域的经济发展战略对策主要有:第一,延缓资源衰退期。第二,大力发展接续产业。第三,加大对外开放力度。第四,推进城乡一体化步伐。第五,增加教育投入,完善教育投资机制。第六,依靠自主创新与科技进步,建立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8.
江苏是我国的高等教育大省,现阶段内涵式发展成为进一步率先建成教育强省的核心要素。近年来江苏高等教育存在相对投入滞后、多元化筹资体制不够完善、区域不均衡等问题。对此,应建立高等教育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既要保证"投入规模"适度增长,又要注重提升"投入质量"。要坚持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多举措拓展高等教育投资渠道;建立省内高校教育联盟,加大区域间高等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推行经费绩效拨款模式,健全经费监管机制。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采用因子分析法,构建了我国普通高中教育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模型,实证结果表明我国高中教育存在地域发展不平衡的现象,越是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高中教育发展水平就越高;反之,高中教育发展水平则较低。我国普通高中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应正确认识区域间不平衡的问题,既要不断优化普通高中教育区域布局,更要加强省级政府对区域内高等教育发展的统筹和投入,同时鼓励学校努力拓展筹资渠道和多元化办学。  相似文献   

10.
中等职业教育区域均衡发展的成绩、问题和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对促进教育公平、实现入学机会均等、缩小区域间人力资源存量差距等方面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也在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投入水平和校企合作条件等方面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区域不均衡现象。区域职业教育的均衡发展依赖于资源要素的支撑,更依赖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条件的优化。鉴于当前我国校企合作条件正处于U型曲线开始回升的关键时期,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需要实施分类指导、分区域推进;加大经费投入和保障力度,实施标准化建设;加强东、西部地区的对口支援;优化职业教育运行机制;实现体制机制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