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构建指标体系,应用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和相关分析等方法,采用2000年和2006年横截面数据对长三角城市群的高等教育与经济水平之间的协调度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整个"十五"期间,长三角城市群整体高等教育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协调程度明显增强,从不均衡、差异发展跨入到均衡、协调与可持续发展之中;协调的程度也由最初的低水平和中低水平协调逐步跨入中高水平甚至高水平协调行列。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一要实现分工与协作,打造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新的"双增长极";二要进行整合与联动,实现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新的"双一体化"。  相似文献   

2.
3.
以河南的实证研究为例,对区域经济和区域高等教育的关系及其非均衡发展现状进行理性思考,并提出区域经济和区域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依据汤玲等人提出的距离协调度模型及系统协调发展定量评价方法,以8项指标建构高等教育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2012年31个省份的高等教育系统与区域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现况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到如下结论:总的来看,我国高等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得分在一般以下,除北京外,协调发展度得分均低于0.5;省域高等教育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排序与我们通常认知水平存在一定出入,但仔细分析指标数据及测算过程,仍可以发现该结论具有较大合理性。  相似文献   

5.
本文采用中国1999-2005年间31个省市高等教育的面板数据,就各省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增长关系作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自高校扩招以来,超过一半地区的高校对当地经济发展不但没有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反而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当地经济发展.这说明扩招这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并没有带来区域经济的全面增长,而是因地而异,同时也说明高校在改革过程中,过于注重高校规模扩张,忽视了高校的内涵建设.  相似文献   

6.
以2012年广西14个地级市旅游经济数据为基础,利用经济引力论模型,测度了广西主要城市的旅游经济联系度。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广西主要城市之间的旅游经济联系度普遍不高,地理位置居中或旅游经济总量比较大的几个城市如南宁、柳州、桂林、贵港与其他城市的旅游经济联系度比较大,地理位置偏远或交通不便利的城市如梧州、贺州、百色、河池与其他城市的旅游经济联系度比较小。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确认柳州为广西旅游集散中心、改善广西旅游交通基础设施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8.
在西部大开发前10年,甘肃高等教育与经济分别以较快速度增长,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经济实力逐渐增强.通过反映高等教育与经济协同发展的弹性系数发现,在过去10年,甘肃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表现出由不协同向协同化发展的趋势.甘肃要实现西部大开发新10年的发展任务与目标,实现高等教育与经济快速高质发展,必须促进二者的协同化发展.  相似文献   

9.
文章基于2018年国内30个省(市、区)的横截面数据,运用因子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对我国省域研究生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程度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我国省域研究生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程度大致可分为“高度协调”“中度协调”“低度协调”“高位弱协调”“低位弱协调”五种类型;省域研究生教育与区域经济之间呈现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省域研究生教育的质量、结构、规模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力依次减弱。因此,研究生教育规模扩张要与社会经济增速相适应,逐步提高研究生教育结构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动态适应能力,保障研究生教育质量,加快人才效益向经济效益的转化。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为了进一步明晰各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差异性,文章在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包含12个指标的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我国31个省、自治区以及直辖市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和分类。本研究结果可为政府有关部门制定相关政策以促进各地区高等教育的均衡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迅速发展,但高等教育资源区域分布不均衡问题仍然存在.笔者基于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2010年1月最新发布的<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以及中心多年来在评价过程中所积累的珍贵数据,从高校数量和教育质量两个方面对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分布现状进行了量化说明和实证分析.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区域分布不均衡是由于历史、经济、政治等因素长期作用形成的,有其存在的必然性,但这种不均衡性又会对教育公平和区域经济发展带来严重的危害.  相似文献   

12.
产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引擎,人才是第一资源,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要求促进产业与人才的良性循环互动。部分地区“人才引育难”与“产业培育难”之间存在消极动态关联,这与区域高等教育发展不充分的问题高度相关。本文基于2005—2020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高等教育在产业与人才互动关系中起到的交互效应,以及高等教育对产业与人才耦合协调度的影响,主要发现:地区“产业”与“人才”两个子系统之间存在双向为正的循环互动,高等教育规模在产业发展水平与人才要素水平之间的双向影响中起到显著为正的交互效应;高等教育的规模、层级结构均对人才与产业耦合协调度具有显著负效应,但规模与层次结构彼此起到显著为正的调节作用,故区域高等教育发挥正效应以“较大规模且较高层次”为条件。以高等教育发展破解地区产业与人才之间的循环困境,须要进一步抬升高等教育在各省域社会经济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定位,在遵循需求与条件相结合的刚性约束机制的基础之上,通过补齐不同区域的高等教育发展短板完善“三螺旋”创新机制,进而推动产业和人才的耦合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从实证方面发掘广西区域内各经济板块之间的规律信息,对于制定差异化的经济和金融发展政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实证研究显示,由于桂北、桂东经济发展活力相对低于桂南,而经济发展水平和收入水平高于桂西地区,所以经济发展的更多动力来自于这些积累起来的金融资源,桂南和桂西在金融资源的投放效率上高于其他地区。各地市之间金融结构同质化程度较高,金融结构的不合理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是全区普遍存在的现象。  相似文献   

14.
文章首先从理论层面分析了产学研合作与区域创新系统之间的主体耦合、功能耦合和支撑机制耦合三种耦合关系,其次利用物理学的耦合理论分别构建了产学研合作与区域创新系统的评价指标与耦合模型,并基于2014—2020年陕西省面板数据,对两系统之间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产学研合作与区域创新系统之间虽存在着一定的耦合关系,但耦合程度不够高,尤其是耦合协调度水平较低,显示未来发展具有很大的拓展空间。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快速城镇化下城市扩张内部格局协调性.本文利用成都市2000—2016年经济-社会-生态三个子系统的相关数据,构建城市扩张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确定各项指标权重,并引入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成都城市扩张下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耦合协调度进行了实证研究.经分析得出,2000—2016年,成都市城市扩张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指数均不断升高,其中经济效益指数增长最为明显;子系统之间的耦合度多数年份保持高水平耦合,协调度逐年从"严重失调"过渡到"轻度失调".表明城市扩张过程中子系统之间虽然相互制约影响的程度较深,但内部发展仍然存在不协调现象,生态效益滞后逐渐演变成系统失协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利用浙江省11个地市1995—2008年的面板数据,运用面板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从地方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出发,对浙江各地市进行了实证分析。从长期来看,地方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具有较大的拉动作用,并且区域差异不明显。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针对地方财政支出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笔者分析了国内外学者有关FDI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成果,从FDI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出发,建立面板数据模型,采用1995--2008年浙江省11个市的面板数据,运用面板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等方法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从长期来看,FDI对浙江省区域经济增长具有较大的正向作用,但各市的差异较为显著。笔者在研究了造成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之后指出,应当把注意力集中到如何提高对FDI的消化吸收能力上:对利用FDI能力较强的地区,要充分挖掘潜力,提供优惠政策;对利用FDI能力相对较弱的地区,要加大扶持力度。  相似文献   

18.
运用广义熵指数对我国“十五”至“十三五”期间四大经济地带及其省级行政区域地方普通高等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的均衡性进行测度和分解,并全面考察其时空特征及其空间相关性演变格局。结果表明:从时间上看,我国地方高等教育投入水平显著提高,地带及省际差异在逐步缩小,中西部增长较快,东部发展速度有所放缓,东北增速下滑显著。从空间上看,泰尔指数及其影响总体呈现“东部>西部>中部>东北”格局。从影响机理看,经济发展水平、政府财力和区域创新能力是造成四大经济地带教育事业费投入失衡的重要原因。最后提出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的高等教育经费投入机制、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精准扶持”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当前,学者们在研究高等教育获得的影响因素时,对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同胞数量等先赋性因素的关注较多,而对自我教育期望等自致性因素的关注较少。基于2010—2016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SEM),本研究发现: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自我教育期望正向影响学生高等教育获得结果,同胞数量负向影响学生高等教育获得结果;此外,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同胞数量还可以通过自我教育期望间接影响学生高等教育获得结果。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