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互联网+"时代,随着社会就业市场对人才德育素质要求的逐步提高,以及大学生思想道德、社会价值观的时代性转变,职业院校传统的德育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困境。其原因主要在于德育教师队伍专业素质不高、德育环境不够健全、德育课程尚未完善、德育方法和理念陈旧落后。对此,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德育内外环境,完善德育课程体系,创新德育方法与理念,将传统德育教学优势与现代化教学技术结合起来,构建创新型的德育体系。  相似文献   

2.
在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的大背景下,21世纪已经进入了一个"互联网+"时代。在这个时代,传统的初中德育教育已经不符合时代的发展,初中德育教师以及学校的管理层应该探究新的德育教育对策,能够抓住"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机遇,实现德育教育和互联网技术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3.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与价值的多元化决定了网络德育必须具有开放精神,学校与教师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应当在将既定的道德取向与道德规范明示学生的同时,也将与之相似、相异乃至相反的各种道德取向与道德规范真实地告诉学生。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高校德育进入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师必须首先树立起网络德育的观念,并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德育观念。  相似文献   

4.
张忠华  张萍 《中国德育》2015,(15):23-26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给学校德育带来挑战与机遇,充分利用其技术优势、信息优势,搭建完善的"互联网+德育"平台,将"他律"与"自律"结合起来凸现"自律",培养青少年的道德责任感、诚信品质和道德认知能力,加强"互联网+"的监管控体系建设,提高教育者自身的信息素养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5.
当今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结构分化、利益和价值取向多元化,中华传统道德和革命道德以及社会主义道德遭到了现实的无情冲击,道德信仰处于一种失范状态,学校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影响。德育价值理念与道德选择的冲突,中学功利性考量中个体的冷漠和"孤独",德育偏重工具性使个体渐失"自我",学校德育走向"虚无主义",这些现实使中学德育陷入困境。  相似文献   

6.
德育在国内已经是一个经过了多年广泛深入研究的成熟命题,而在当今互联网延伸到人们生活学习的各个角落后,新的网络文化层出不穷,民众对社会热点事件的反应模式又有了与以前不同的特点,如何将网络文化及社会热点反应模式同德育结合起来,如何在德育的平台、内容、方式上进行多维度创新和适应的研究,是目前德育工作最重要的课题。基于直面"互联网+"视阈,分析"互联网+"时代高校德育衍生的新特征,以及高校德育面临的新挑战,进而探索德育建设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7.
学生德育主体性的匡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生德育主体性是影响德育实效性的重要因素。传统德育的突出问题是抑制了学生主体性:目标和内容上,以社会为本位的价值取向造成对学生主体地位的缺失;方法上,单一的道德灌输,抑制了个人主体性;实践中,德育与生活世界阻隔造成学生主体地位缺失。当前正处于"从传统德育向现代德育"的转型期,因此,要匡正学生德育主体性,提高德育实效:建立交往德育新模式;使德育回归生活世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是一种先进的生产力,它的产生和发展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增加了课堂生命力和动力。利用"互联网+"模式来进行课堂教学,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参与到课堂探究中,通过主动思考的方式来提高课堂效率。本文主要探究了"互联网+"教学模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新取向及路径选择,促进学生找到新的课堂平衡点,更好地发挥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德育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德育的具身性或称具身德育,是指道德主体的身体与内部心理相互作用的德育范式,它具有情境化、自省性、实践化等特征。具身德育概念的提出,是当代西方学界对自身传统离身德育的一种反思。而我国传统的儒家德育不仅强调"身心合一"、"知行合一",不仅具有具身德育的显著特征,而且其实践化特征中的理论内涵还具有一种德福一致的圆融取向。因此,儒家德育具有显而易见的具身性。传统中国哲学中的"天人合一"的本体论和主客一元的认识论,使得传统中国人一开始就将身心视为统一的整体,重视身体在德育过程中的独特价值;同时,传统中国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为儒家具身性德育的实施提供了一种天然而有效的道德评价机制,而且这种社会结构也强化了"乡绅阶层"作为差序格局社会中中心个体德性对群体的示范作用。这些都成为儒家道德教育具身性特质形成的基础。儒家具身性道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具有毋庸置疑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0.
网络德育:德育变革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互联网飞速发展,网民人数以几何级数递增。在传统德育急需走出困境、网络不良影响日益凸现、传统道德规范在网络社会作用弱化的背景下,网络德育应运而生。网络德育是教育者以网络为栽体.以自我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方式,面向全体网络受众,施加德育影响,培养具有较强道德判断力与选择力、符合社会发展与道德要求的现代公民的一切活动的总和。网络德育的提出是德育主动适应网络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1.
高职院校传统德育的发展面临着"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各自为政且发展不平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滞后、对互联网的作用认识不足"等一系列现实困境,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有必要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深度融合,深入挖掘心理健康教育在高职院校德育工作中的功能以提升德育的实效性.围绕其在"互联网+"背景下的功能实现,可以从更新教育理念、发挥网络优势、优化课程设置、提升师资素养等方面进行立体建模.  相似文献   

12.
首先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对高职院校德育课活动教学法的含义进行解读,进而对"互联网+"活动德育模式实践应用原则进行阐述。从优化德育课程规划的设计、构建大学生德育水平衡量体系、建设德育教育互动平台、完善活动德育模式考评体系四个维度对"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活动德育模式的构建策略进行系统化的探究。同时,从活动德育模式课堂教学活动和校园及社会教学活动两个层面对"互联网+"活动德育模式教学实践方式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3.
家庭教养方式是影响儿童道德发展的重要因素。父母积极的教养方式(如温暖、鼓励、支持等)有助于儿童道德的发展,父母消极的教养方式(如严厉管教、控制、忽视等)会阻碍儿童道德的发展。儿童道德发展及家庭德育面临诸多问题,如家长自身道德素养亟待提高,忽视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及德育养成规律,重智育、轻德育,父亲教养缺位严重,留守与流动儿童家庭德育缺失,家庭、学校、社区未能密切配合等。促进儿童道德发展、改进家庭德育现状,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家长要进行"适度"与"关爱"教育,父亲要承担应尽之责,此外,还需要传承培育良好家风,关心关爱留守与流动儿童,加强家庭德育横向衔接,做好"互联网+"时代下的家庭德育。  相似文献   

14.
传统德育关系本位取向的现代转型具有其价值与条件。转型有利于遏制社会的功利膨胀,弥补现代关系中的人文缺失,完善现代道德能力的培养。转型也具备一定的条件,现代人际的功利化工具化,需要传统中的营养;学校德育的主知主义模式疏于基本的人际德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创建是转型的有利环境;中国特有的文化价值取向是转型的有利平台;传统德育具有可发掘的现代因子等。  相似文献   

15.
"互联网+"时代加剧了传统行业的变革,教师这一传统行业在新的技术革命下以往所扮演的社会角色面临瓦解与转型,本文就这一过程中传统教育道德与现代职业操守在新的时代变革中如何获得新生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6.
教育的根本在育人,育人的核心在德育,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自媒体的广泛应用为学校的德育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技术支持.这一技术拓宽了德育途径,创新了德育方式,显示出了较传统线下德育工作的独特优势,使德育工作能与时俱进,发挥实效性.现阶段德育工作应积极探索自媒体技术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应用新途径.采取"互联网+班级"、开展线上德育活动、搭建自媒体沟通桥梁、构建网络动态德育管理评价体系等方式提升德育成效.  相似文献   

17.
"互联网+"作为现代信息社会发展特征,为中职学校学生德育工作模式带来了新的启示。新时代要求学校德育工作必须追随互联网+的脚步,借助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优化德育技术手段,进而推动德育工作的科学性,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相似文献   

18.
在多元时代下的道德教育推崇尊重个体、尊重多元,但也给德育带来了困惑.本文对威廉·贝内特的<美德书>进行了剖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借鉴与思考,提出在多元时代下德育所应坚持的德育阵地:道德取向的"和而不同"、道德主体的"学生中心"、德育途径的"对话道德",使学校道德教育在多元时代下依然承担着提高和培养学生良好品质的重任.  相似文献   

19.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对教育的影响越来越大。在"互联网+"时代,运用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强,学习效率也越来越高。信息化的迅速发展不仅给中职德育教师教学指明了方向,更带来很大的挑战。为此,教师在中职德育学科教学中要合理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增加德育课堂的活力,从而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教师就"互联网+"背景下的中职德育学科信息化教学提出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20.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以及国外教育理念的影响,我国传统中小学德育面临着诸多的实践难题和理论困境,德育的现代转型成为一种时代性诉求。在现实的境遇下,要获得德育期待的效果必须直面当下的困难,应依据德育发展的实际需要,确立"以文化人"的德育新理念,秉持以人为本的新价值观,重构层级化的德育内容体系,面向时代建构具有理性精神文化气质的和谐德育新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