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惩罚与奖励一样作为教育管理的一种基本方式,往往是育人者手中经常用来规范孩子的‘法宝’:孩子没有完成学习任务要惩罚、孩子没有达到自己的某种要求要惩罚、孩子的言行不规范要惩罚……反正,惩罚就是育人者手中一张老面孔的“通行证”,但是这副面孔却过于呆板。过于冷酷,缺乏新意,没有一丝温情:要么抄作业,要么罚站,要么叫家长……可结果呢,孩子们的积极性并没有罚出来不说,逆反心理反而被‘惩罚。得格外分明。最近读到一则小故事,猛然悟出教育的惩罚原来也有自己的“体温计”。只有用好这支“温度计”,让惩罚充满暖意,富有情趣,才能达到育人成才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我们教师可以选择多种方式去教育自己的学生,当很多教师在感叹自己严厉的教育方式对于学生却好似搔痒时,看看下面别出心裁的“惩罚”方式或许可以带给我们某些启示。  相似文献   

3.
谢春丽  刘峰 《文教资料》2012,(2):101-102
教师应改正以前棍棒教育的错误做法,更加理性地对待惩罚,认识其存在的价值,而不是全盘否定它。斯宾塞的"自然惩罚"原则为教师探寻合理科学的惩罚教育提供了一些启发:尊重自然惩罚,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人为惩罚;与孩子建立友好的关系;少发命令,而且命令一定要前后一致。  相似文献   

4.
当前,素质教育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创新教育的呼声也日渐高亢,人们普遍倡导赏识教育,激励教育。认为表扬、奖励永远比批评、惩罚有力量,教师应该学会欣赏和悦纳学生,而不能使用惩罚;惩罚就是对学生心灵的伤害,不尊重学生的人格;惩罚就是变相体罚。甚至在教育心理学界也存在一种看法,认为应把惩罚作为课堂教学管理中万不得已的最后一个。惩罚是不是真的犹如洪水猛兽呢?笔者认为未必。  相似文献   

5.
吴作武 《教育文汇》2014,(13):24-25
“惩罚并不能阻止不良行为,它只能使行为者在犯错时变得更加小心、更加巧妙地掩饰以及更有技巧而不被发现。小孩遭受惩罚时,他会暗下决心下一次要更小心,而不是要更诚实、更负责。”美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教育家海姆·G·吉诺特博士这段话告诉我们,惩罚不当往往会收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身为班级管理"总舵手"的班主任,应学会巧用惩罚的教育手段,对犯错的学生实施适当的惩罚。魏书生老师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管理经验,在《教学工作漫谈》一书中提出了"犯错误,写说明书"的教学管理建议,为迷茫中的班主任们指引了一个很好的实践方向。写说明书,要求学生深入自己的内心,发现两个截然不同的自我并加以观察和分析。犯了错误,科学地使用说明书,既是学生自律、自我教育的途径,也是班主任管理班级的一项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7.
正"惩罚并不能阻止不良行为,它只能使行为者在犯错时变得更加小心、更加巧妙地掩饰以及更有技巧而不被发现。小孩遭受惩罚时,他会暗下决心下一次要更小心,而不是要更诚实、更负责。"美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教育家海姆·G·吉诺特博士这段话告诉我们,惩罚不当往往会收到适得其反  相似文献   

8.
三年前,学校安排我作一个实验班的班主任。这个班的学生都是区里各个学校中的优秀生,虽然他们初三还未毕业,但已是学校提前录取的高一新生了。  相似文献   

9.
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恰到好处并友善地对待学生的错误,在惩罚中使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爱,不仅能使学生愉快地接受教师的帮助,改正自身的不足,而且能帮助学生正确地评价自我,培养自我反省的意识和能力,同时能增进师生之间的友谊,增强集体遵纪守法的意识。如今的小学生几乎都是"00后",他们从小备受宠爱,既娇气又骄气,他们感情脆弱,受不得挫折和委屈,不懂得尊重别人,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因此,如何使用合理有效的惩  相似文献   

10.
《广西教育》2013,(12):25-25
近期,老师体罚学生的恶性事件频发,恶劣的体罚手段令人震惊,为此不少教育同仁呼吁:要"赏识",不要"惩罚",要多鼓励,少批评。但也有不少学校管理者和老师大吐苦水,表示现在很多孩子娇惯,难管理,连批评两句都不行,教师"动不动就丢饭碗",以至于老师不敢管。《珠海特区报》联合珠海新闻网调查发现,完全支持"教师不准体罚学生"的网友比例仅为18%,其余82%的网友认为是否该体罚,要"根据情况,视情况和处罚程度而定"。支持对学生体罚的网友们还给出理由:"适当的体罚是应该的,有的孩子太溺爱了!"那么,究竟该如何看待"惩罚教育"呢?请关注本期微博看台。  相似文献   

11.
代保民 《中国德育》2007,2(1):90-90
“惩罚”是学校教育中对学生违纪违规行为的一种积极的干预方式。它以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集体意识、法制意识和社会意识为宗旨,以养成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为核心,注重对学生的心理品质和个性情感的引导和调整,注重对学生是非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导向和培养。  相似文献   

12.
“报告,报告……”上课的铃声已响过多时,几个“捣蛋鬼”却又姗姗来迟,不用问,准是又去打乒乓球了.对此我曾三令五申地禁止,让班干部多次提醒,然而收效甚微.细细想来,自己的学科是“小三门”,引不起学生的重视:又或许我对他们太客气了,“光打雷不下雨”,对他们没有威慑力.  相似文献   

13.
凡人有失,圣贤有过,神仙有误,上帝有错,即过错在所难免。那么,教师对于学生所犯的过失与错误的“惩戒”,该当如何?回答是:一是尊重,二是惩罚。换言之,教师“惩罚”学生的应然之义在于既是尊重者又是执罚者。  相似文献   

14.
那天上完一节课,心情甚好的我开始批改学生的家庭作业了。一个学生的作业本沾满了油渍!底下几页也“难逃厄运”。我连忙拿纸巾擦掉手上的油渍,但本子上的油渍怎么擦也擦不掉。准是这小家伙馋嘴,边写作业边吃东西!要不就是本子没收拾好,堆放在一边,吃饭时把汤给泼了上去!细想一下,  相似文献   

15.
缪雪 《四川教育》2015,(Z1):82-83
爱听好话是每一个人的天性。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当下,中小学普遍提倡"赏识"教育,认为好学生是"夸"出来的。所谓赏识,就是指充分肯定学生,通过心理暗示,不断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使其不仅有勇于进取的信心,也能有不断进取的动力。赏识,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激励。  相似文献   

16.
“零”在数学中居有特殊的地位.但不少同学在解题中常忽视“零”的存在,因而受到“零”的惩罚,造成失误.这类错误归纳起来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面对课内外学生的种种行为异化现象,如上课看课外书、说闲话、做小动作;平时不懂节约、沉迷网络游戏等,作为教师不能熟视无睹,不管不问,也不能感情用事。给学生当头棒喝,来个下马威。因为过激的行为和言语有时非但不能解决问题和矛盾而且还会给正常的学习带来负面影响。那么作为语文老师兼班主任能否借“语文”这个东风。润物细无声,让“问题”学生“悬崖勒马”,在哪里摔倒就在那里站起来呢?基于这样的思考,在日常教学中我采取了以下一些温柔的惩戒方式来转化“问题”学生课内外行为的异化。  相似文献   

18.
“不打不成材”“打是亲、骂是爱”这些话大家肯定都听过好多遍了,老师、家长体罚孩子已不是一个新鲜话题,可能很多同学因为做错事被体罚过,比如被罚去搞清洁、打手板、扎马步等等,或者曾被施以“冷暴力”。同学们,你怎么看待老师、家长对孩子的惩罚呢?做错了事情,惩罚是要有的,但是什么样的惩罚方式是你可以接受的,什么样的惩罚方式又是你无法忍受的呢?印象中有没有一次惩罚对你“幼小的心灵”造成了伤害呢?  相似文献   

19.
朱海兰 《上海教育》2010,(24):64-64
从传统道德教育的角度入手,孩子们的所谓不道德行为往往会带来社会、家长或老师这样的回应:一旦出现看来不道德行为的事情发生,孩子们立即会得到看似公正的惩罚——漫骂(精神的惩罚)、棍棒(肉体的惩罚),家长或老师们试图通过这样的措施来实现孩子们道德的转变。但这样的做法会收到怎样的效果呢?  相似文献   

20.
前些天,读过这样一个故事:英国科学家麦克劳德上小学的时候,曾偷偷地杀了校长家的狗,这显然是难以原谅的错误。但麦克劳德遇到一位这样的校长,校长给他的惩罚是画出两张解剖图——狗的血液循环图和骨骼结构图。正是这个“惩罚”,使小麦克劳德爱上了生物学,并最终因发现胰岛素在治疗糖尿病中的作用而走上了诺贝尔奖的领奖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